APP下载

齐白石赠瑞光和尚镇尺考

2017-03-24朱瀚上海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石涛白石齐白石

◆朱瀚(上海)

齐白石赠瑞光和尚镇尺考

◆朱瀚(上海)

时钟拨回到五年前的大年夜,坐标东京,记得那晚在酒店里一边瞥着春晚,一边刷着盛世收藏刻铜论坛,彼时尚未有微信,盛世收藏论坛在收藏爱好者心中的地位如日中天,藏友们在论坛里拜年发帖,不亦乐乎。日本时间10点多,我突然收到了一条论坛短信,发信者是一位从未谋面的北京古玩商朋友,2010年我曾经问他购买过一批数百张珍贵的北京同古堂刻铜文房拓片,而这次他发的是一批镇尺的照片。

收到短信我心头一喜,因为我知道他有好的渠道,一批东西可能是遇到老户出货了。当我打开图片后更是感觉这批镇尺气韵不凡,其中有一枚为民国北京书画界领军人物姚茫父的梅花大镇尺,精妙异常(此尺亦为怀莲斋百珍之一,未来会撰文另表)。除此之外还有一枚气场强大的书法单镇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右图为第一次所见时的样子。

收藏的历程就是那么神奇,刚开始是新老不分,完全是盲人摸象,没有任何眼力可谈。但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渐渐地你会打开“天眼”,忽然某天新老辨别不再那么困难。如果你是全身心地去学习和研究,慢慢地你不但能判别新老,而且能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当年初入刻铜文房收藏领域,我先把盛世论坛所有的老帖从头到尾花了两个月细看了两遍,然后将帖子里的图片分门别类地储存下来,分得越细越好,譬如花卉一类可以将常见的梅兰竹菊荷分成五小类,接着把每个门类的图片反复进行比较。这些训练对于新手的眼力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能识别新老和基本优劣之后就需要从书画拓片的角度去进行更深入的专研了。

视线再拉回东京,收到短信后我马上像打了鸡血一般,春晚再精彩也不看了,这种感觉相信收藏发烧友都会体会过。我赶紧在论坛短信中与北京古玩商继续沟通了起来。W君发图后并没有报价给我,而是先试探一下我的看法,这是古玩商常用的一种套路,无可厚非。但主动报价是有风险的,报低了卖家不乐意,报高了惊到卖家有时也不愿意出,或者再去问其他藏家。我的方法是遇到可遇不可求的顶级藏品,我会按照市面上目前所见的高价甚至是两三年以后的价格去报,这样就算卖家问到其他藏家,别人也很难接受未来的价格。很多人会觉得我傻,但我愿意做刻铜收藏界的阿甘。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收藏亦是如此。五年前我花的是高价,而今天看来这个价格就很低了,而且同级别的藏品已经不容易遇到了。所以收藏的眼光要放久远,有些好藏品,一旦错过便不再。

这段买藏品跨年的经历实在是难得,这样的新年礼物也实在太难遇到。虽然那天东京的夜晚看不到满天烟花,但我的心中已是一片灿烂。

正是因为花了高价买下了最好的那枚茫父镇尺,也给我机会将此文所述的齐白石镇尺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一切都是缘分,顶价买精品勿愁,老天爷会给你补偿的。

此枚镇尺与早前所发的姚茫父梅花诗文大镇尺为一批所得, 长23.6厘米,宽3.6厘米,落有上款,但落有下款的那枚不知所踪。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比对,我认为此枚镇尺是齐白石亲笔书赠其爱徒瑞光和尚的一对镇尺中的一枚。说起这枚镇尺,一定得提到刻铜收藏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盛世收藏网刻铜文房版的版主冷松先生。冷版乃山东济南人,既有来自孔孟之乡的横溢才华,又像梁山好汉般的嫉恶如仇。冷版与我同庚,但为人处世非常沉稳,个子不高但气场强大,是我刻铜收藏路上的良师益友。当时我把这枚镇尺发给冷版与他在网上探讨,冷版第一时间就说这应该是齐白石的风格,这对于我之后的考证以及决定拿下这把镇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感谢水流云在范兄提供重要资料——另一半(下联)的镇尺文字是“食如南岳懒残僧”,落款“戊辰夏重书于此 齐璜”,印文“木人” ,所以此镇尺为白石所书无疑了。

刻铜文房是以铜为载体,通过书画来记录了历史,所以考证对于刻铜收藏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考证必须抱着非常严谨的学者态度,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证实,切不可简单百度一下就匆匆下结论从而贻笑大方。

我是如何考证出这把镇尺是齐白石的亲笔佳作呢?

第一步考证时间与受赠人。在确认此枚镇尺为开门老刻的前提之下,先来考证镇尺上的年款。根据刻铜艺术所存在的主要年代来看,甲子年应该为1924年与1864年中的一个,此枚镇尺书刻风格均为民国,所以可以认定镇尺的年代是1924年。

接下来考证一下受赠人,从方丈的称谓可以知道受赠人为一名僧人,1924年左右字为雪庵的和尚可以找到的只有一位,那就是释瑞光。

瑞光(1878-1932),字雪庵,别号向石老僧,河北衡水人。为北京阜成门外衍法寺住持,后来终老于广安门内莲花寺。齐白石于一九一九年定居北京,瑞光常去谈艺请益,不久就入白石门墙,是其早年收录弟子。彼时白石年五十七岁,瑞光年四十二岁。其画笔势豪放,意境甚高,其赠白石山水画题诗云:“画水钩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学萍翁,他年如有人知识,不用求工即是工。”(《威海曲石芦摭录》)。《学林漫录初集》有启功先生《记白石先生轶事》等文章中都有关于瑞光是白石老人弟子的记录。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也对傅耕野先生说过瑞光是白石老人弟子的事。

第二步考证镇尺内容及赠送者。

镇尺正文内容为“画似先朝大涤子”,大涤子是清初画坛一代宗师石涛和尚的一个别号,李驎《大涤子传》中记载石涛在北京留四年后南还,栖息于扬州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橡,自题日:大涤堂,而大涤子之号因此称焉。从镇尺内容不难理解是讲瑞光和尚的画风与数百年前的石涛和尚类似。

通过进一步查询,可以找到齐白石多次提到瑞光和尚的画风为石涛一路的。

资料一:由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196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81页

门人瑞光和尚,……他画的山水,学大涤子,很得神韵,在我门弟子中,确实是一个杰出人才,人都说他是我的高足,我也认为他是我最得意的门人。

资料二:得之于网上

有人请教齐白石,学山水学哪一家好。齐白石说:“山水只有大涤子(即石涛)画的好,大涤子画的树最直,我画不到他那样。”当问到现今还有谁画的好?老先生说:“有一个瑞光和尚,一个吴熙曾(吴镜汀),这两个人我最怕。瑞光画的树比我画的直,吴熙曾学大涤子的画我买过一张。”后来吴镜汀说确有一张画,是仿石涛的,在展览会上被白石先生买去。可见齐白石对“后生可畏”并加以鼓励,实属不易。

资料三:摘自齐白石自述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我七十岁。正月初五日,惊悉我的得意门人瑞光和尚死了,享年五十五岁。他的画,一生专摹大涤子,拜我为师后,常来和我谈画,自称学我的笔法,才能画出大涤子的精意。我题他的画,有句说:“画水钩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学萍翁。”他死了,我觉得可惜得很,到莲花寺里去哭了他一场,回来仍是郁郁不乐。我想,人是早晚要死的,我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几年,卖画教书,刻印写字,进款却也不少,风烛残年,很可以不必再为衣食劳累了,就自己画了一幅息肩图,题诗说:“眼看朋侪归去拳,那曾把去一文钱,先生自笑年七十,挑尽铜山应息肩。”可是画了此图,始终没曾息肩,我劳累了一生,靠着双手,糊上了嘴,看来,我是要劳累到死的啦!

根据以上三段资料,我们会非常自然地问:这枚镇尺会不会是齐白石送给瑞光和尚的吗?

第三步考证——与齐白石的书法比对,这也是考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很幸运的是我在网上早到了白石早年所作的一幅《大涤子作画图》,其落款的书法与镇尺上大气的书风如出一辙。

第四步考证—齐白石与刻铜。

从下文中我们可以找到齐白石书写镇尺的记录:

“一副涉龙的名联(辛业江)

看书法展览,常常看到书法家们写下这样的对联条幅: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这副联语,作者失考,但流传颇为广泛。清代先进思想家魏源,在他的《古微堂诗集·集古留句》诗中,将这两句收入了他的诗中。他在诗的《序言》中说:‘偶见楹联书佳句,不知何出,久恐亡佚,因补缀成章,附存于集。’可见在魏源之前,已有此联流传,不过魏源爱不释手,把它凑成一首五言律诗罢了。后来,许多名家多喜欢书写它。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将此联语篆刻于镇纸的铜条上,又写成条幅赠送给了毛泽东。”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证,我得出了如下结论:

此枚镇尺是民国甲子年即1924年春,时年六十一岁的齐白石在北京书赠给四十六岁的爱徒瑞光和尚的一对镇尺中的一枚。那一年距瑞光和尚拜师齐白石有四年的时间。此枚镇尺是白石瑞光师徒友谊的见证之物。

当年我将考证文章发表于盛世论坛后没多久,北京著名收藏家范大鹏先生为我提供了一样珍贵的资料,那便是另一枚镇尺的照片,从而确凿地证明了我的考证是正确的。这枚镇尺属于上海的一位收藏墨的老藏家,很多年前这位藏家在收藏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时,无意将这把镇尺一起拍入配图,从而被几位刻铜收藏的有心人记录了下来。

这枚记录下联的镇尺落款为“戊辰夏重书于此齐璜”,印文“木人”。可以确认此枚镇尺是齐白石亲笔无疑,1928年白石将四年前送给瑞光和尚的联语重新书写在了镇尺上。

如今虽然这两枚镇尺还是天各一方,或许有一天会相见,一切让缘分来决定吧!

猜你喜欢

石涛白石齐白石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白石塔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红砖白石五店市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