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2017-03-24曹海永

江苏教育 2017年46期
关键词:南师教育教师

曹海永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曹海永

有一种力量,叫作“境界”

作为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对教育的深度理解、对课堂本质的精辟隐喻以及对学科建设的真知灼见无不令人叹服。他在业内享有颇高的声望,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成所”。成尚荣先生以其智者的澄明、长者的风范和学者的涵养,诠释了境界的力量。

从1997年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我在杂志上第一次阅读成尚荣先生的文字,到几年后现场聆听成尚荣先生的报告,再到后来参加成尚荣先生主持的各种会议、研讨、论坛,以及一次次面对面接受成尚荣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教诲,我真切地感受到:成尚荣先生,就是我们熟悉而有点陌生的老朋友。

之所以说“熟悉”,那是因为成尚荣先生总是以其丰富的人生体悟和生动的人格魅力启迪和感召着我们;之所以说“有点陌生”,那是因为成尚荣先生总是带给我们认知和精神追求的“新鲜感”“饥渴感”,并常常让我们激动得彼此忘记年龄和身份。

智者创意:精彩办学的幕后推动

作为学校精彩办学背后的默默推动者,成尚荣先生总是不遗余力、不辞辛劳,用一趟趟的“过来过去”成就着学校之美,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谈起成尚荣先生时总有太多的感谢、感慨与感念。我们忘不了成尚荣先生主持“斯爱论坛”时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正是他的梳理与总结让我们对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理解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我们忘不了成尚荣先生为南师附小特色课程独具个性的命名,“阅读银行”“访学护照”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忘不了成尚荣先生一次次莅临南师附小,规划、论证、完善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核心主张,帮助学校确立“爱的教育”哲学,并明晰了以“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从此展开了一场宏大的、影响“十一五”“十二五”并走向“十三五”的教育叙事。

于我而言,有这样一个场景至今想来仍然格外激动和兴奋。那是2012年9月的一天,距离南师附小110周年校庆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大家为庆典活动的定位和方案纠结不已的节骨眼上,成尚荣先生来了,风尘仆仆,却精神矍铄。他神情凝重地提醒我们:110年,南师附小厚重的历史是值得敬畏和好好总结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庆典要简朴而隆重,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陷入了沉思,成尚荣先生又用他擅长的“成氏之问”启发我们:“你们说说看,南师附小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是什么?一直倡导的又是什么呢?”于是,“爱的教育”“实验改革”等被频频提及,我们想到了主题论坛、课堂展示、名师沙龙,成尚荣先生一一肯定,又似乎没有非常满意。“你们看,早在1927年俞子夷校长就出版了《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这种‘努力’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我们可以重印并出版新的十年努力纪……”于是,2012年11月28日的校庆活动上,南师附小举行了《一个小学新十年努力纪》新书首发仪式,1927年出版的《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也同时限量重印发行,成为校庆典礼中最为浓重、最有深意的一笔。

成尚荣先生总是这样,用教育的执着追求,用充满灵性和理性的创意,激励学校走得更远。他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活泼的思维、青春的幽默与睿智的洞见,感染着一群人乃至整个南师附小。南师附小很多原创性的教育实践,始于和成尚荣先生的碰撞和交流,在这样的互动研讨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身视野的打开,思路的拓展,这种“根部的滋养”于教师、于南师附小都是必不可少、弥足珍贵的。成尚荣先生像灯塔一样,以其智慧品质、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引领我们向着明亮那方远航。

长者的“暖记忆”:热切·较真·简单

成尚荣先生的忙碌,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用时髦的话说,成尚荣先生不在研讨的现场,就在去研讨的路上。然而再忙,成尚荣先生也总是不忘表达和传递对别人的关心与问候,尤其是对青年人的肯定与赞赏。早年在南通工作,我撰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成尚荣先生没有我的电话,还专门托朋友向我转达祝贺。我以“教科室主任”的身份惴惴然地邀请成尚荣先生为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的教师作报告,不想成尚荣先生爽快地答应并赴约,临走还鼓励我:“有为才会有位。”成尚荣先生的话不多,却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成尚荣先生的热切。那是2009年的暑期,我应邀参加成所主持的斯霞语文教学流派专题座谈。8年多过去了,彼时研讨的内容和细节日渐模糊,可是成尚荣先生在研讨中,包括休息的间隙,对教师的溢美之词却犹在耳畔。“尹不凡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真心的。”“贲友林是很勤奋的,他对反思的执着和专注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陈玉林很真,他就像一个纯真、率性又有些固执的儿童。”“张开泉写文章的速度很快,语文功底是很扎实的。”……成尚荣先生总是记得每个人的“好”,说起南师附小的教师,他如数家珍,笑容满面。成尚荣先生对每一位教师的褒奖总是那么妥帖、适切而自然,至今仍然倍感温暖。

当然,成尚荣先生的“较真”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我们在汇报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时,把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与“为生长而教”的办学主张融合其间。然而成尚荣先生针对理念抛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基于”是否恰当?是不是有些生硬和机械,换成“源于”如何?第二,“臻于生长”是不是还缺少了点什么?成尚荣先生就是这样一直激励着南师附小人的思考与实践。这样的思辨讨论真的不胜枚举,比如应是 “实验与爱同行”,还是 “爱与实验同行”?是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还是让爱伴随教育之中?成尚荣先生总是在我们的 “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助推着我们向前、向上,从而获得思想与行动的“再创造”。

成尚荣先生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简单得近乎苛刻,这是我和特级教师周卫东的共同感受。由于工作的机缘,我和周卫东曾在南师附小共事3年多,我们经常回忆起在南京丹枫雨露餐厅,和成尚荣先生的一次次“邂逅”。每一次的交流总是那么深入和充分,回想起来甚是怀念。“海永,你把这段文字再读一遍,我们一起斟酌下。”“卫东,南师附小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我们可否换种表述的文风或者体例?”……成尚荣先生总是用长者的慈爱和包容,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启迪我们。就是在这里,我们完成了众多文稿的构思、撰写和修改——《人民教育》专访、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国家级课题研究方案、江苏省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申报、“金陵新课堂”的项目设计……在餐厅大堂,通常一壶茶水,我们就可以长谈半天。我和周卫东常常为此感到局促不安,成尚荣先生总是笑着劝我们:“简单就好。”

2017年1月5日,在南师附小举行的“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活动现场,成尚荣先生应邀作主旨演讲。他特别强调:“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首先要像斯霞老师那样做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其实,在我心中,成尚荣先生就是这样“纯粹的人”“精神灿烂的人”。热切地待人,较真于研究,简单的生活,成尚荣先生的情怀让人感动和难忘,丰盈心间,挥之不去。

学者涵养:签一份阅读的契约

只要你是一个关注教育的人,没看过成尚荣先生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成尚荣先生的文章总是最醒目、最动人、最深刻的存在。我记忆中始终鲜活如初的,还有20世纪90年代末,成尚荣先生在《江苏教育研究》上的一系列刊首语。我几乎就是在宿舍里朗读着这些文字成长起来的,比如《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育,更是一种保护》。

很多人谈起成尚荣先生,都特别钦佩于他惊人的记忆力,出口成章、智慧幽默的表达力与深邃的思维力。对此,南师附小的教师感同身受。有一次,成尚荣先生进行儿童主题的演讲——蒙台梭利、卢梭、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个教育大师和先贤关于儿童的各种论述,成所娓娓道来。“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教师,你首先应该是一个儿童研究者”“儿童研究就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成尚荣先生的谆谆教诲迄今铭记在心。

我们现在说的“儿童立场”,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站在课堂的中央,其实早已化为成尚荣先生教育思想的一部分。教师惊奇地发现,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成尚荣先生旁征博引了三十多个案例,二十多个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哲理名言,十几本中外名著故事,甚至还有电影、流行歌曲等,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体育等诸多领域,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知识信手拈来,却又非常贴切,其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智慧,令我们叹为观止、无不信服。

为什么成尚荣先生的精神与人文修养如此之深?我想很多人自然都会想到是阅读所致,可那是一种怎样的丰富的、广阔的、深度的阅读呢?我一直没有概念和体会,直到置身于成尚荣先生的书房。成尚荣先生的书桌和书架上,总是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堆放着几十种长年固定阅读的报刊。每天不间断地大量阅读,让他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对世界的鲜活感知、触摸和思考,视域开阔、纵横拔阖、思接千载,也就不足为奇了。难怪成尚荣先生笑称自己是“70后”,其实他的年轻心态堪比“80后”“90后”,阅读让成尚荣先生永远保持着一颗青春的心、一颗童真的心、一颗赤子之心。

对于教师阅读,成尚荣先生是有很多期许的。他在2009年《江苏教育》暑期合刊上撰文号召教师《快,去签一份阅读的契约》,并且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那种欣赏于时尚报刊的轻阅读,那种习惯于晚报社会新闻的浅阅读,那种沉溺于网络的快阅读,还有那种应付于教参教辅的技术性阅读,是不够的。”这对当下我们把更多时间花在移动媒体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对我来说,只有坐在书桌前,才能追寻到人生的意义。”成尚荣先生经常这样和我们交流,他希望我们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找寻到一方宁静的土地,向着理想蓬勃生长。

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沦为时间的易碎品,而“境界”的力量却能够穿透时空,平和而久远。“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成尚荣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胸怀、有气度、有境界的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文摘

“系统人”机制下的衍生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依赖自身教育自觉和良好的成长环境,面对定期就要流动的局面,教师不仅要增加自身的经济投入成本,也要增加智力投资成本,无形中对教师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当前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客观存在,薄弱学校和优质资源学校的教育差异十分明显,往往会出现好学校的教师不愿意流动,差学校的教师也不愿意参与流动,这不仅是由于教师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趋向,还由于教师作为人必然也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系统人”必然会导致教育行政部门人事权力增大,甚至产生权力寻租的问题,滋生教育腐败。

“系统人”机制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容易产生一种无着落、没有根的感觉,教师对每一所学校都无法产生依附感,缺少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自信和文化认同,对新学校的文化与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教育思维方式难以产生共鸣,导致教师个体感觉“水土不服”,也导致教师集体文化难以形成。

(摘编自夏心军《从“系统人”到“学校人”:关于教师流动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原载于《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南师教育教师
一所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办学气象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读《甲骨文捃》(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说不尽的南怀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