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2017-03-24黄红梅
黄红梅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黄红梅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必然会有出错,面对这些错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其中合理部分为我所用,如能合理利用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那一定能引导学生做出更深刻的数学思考和更高效的探究。
错误;真实;思维;精彩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必然会经常出错,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该怎样做才会更好呢?以下谈谈一些常用的策略。
一、 将错就错,引起思维冲突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如果能抓住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利用,往往能促进课堂教学更高效。如在讲授《三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开始的时候先安排学生回顾二和五的倍数不一样的地方,目的是唤醒学生原来获得知识和学习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复习完2、5的倍数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3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引导学生顺势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反思,引起思维冲突,进而萌发出探究冲动,使得学生很快进入自我否定、反思、讨论……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最终学生在讨论、交流、反思中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同时,并进一步归纳出2、3、5倍数特征的共同点。
反思:我觉得在探究中学生出现错误这是必然的事,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刻意避免学生犯错,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去设计,将错就错,再引发学生回头观察、反思、讨论,从而产生冲突,发现问题,激发出学生的主动钻研精神,接着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最后的结果。
二、 诱导错误,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如在上《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在做实验这个环节上,我故意给各小组多些其他不一样的材料:其中有的实验小组安排了一样底边一样高度的圆柱体,有的则安排些不一样底边不一样高度的锥柱体。因为实验材料各不一样,有的小组把沙子装在锥体上,接着再把沙子倒入柱体中,这样重复三次后柱体里的沙子也满了;有的小组重复四次后才将柱体里的沙子也灌满,有的小组重复不到三次柱体里的沙子就满了……所以在实验中各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教室一下子就沸腾了。这时,我不急不慢地说:“看来不简单,我们一起再来认真试试。”这时我故意拿了两个大小相差很大的圆锥和圆柱对大家说:“先将圆锥装满水,再倒入圆柱里,1、2、3、4、5,五次刚好倒满。可见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五分之一。”顿时教室又议论开了,这时有个眼尖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的圆锥太小了,圆柱又太大了。”于是我追问:“你觉得用哪个合适?”“圆锥与圆柱要等底等高。”在他的建议下我重新做了一次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各小组迫不及待地调整学具,重新再试,结果大家的答案都是三次倒满。此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想到了,只有在底边一样高度也一样的时候,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学具的问题。”
反思: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认识、更深刻地体会,我故意在实验材料上做了手脚,诱导学生出错,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探究欲望在相互交流中自然产生,当学生经历了一些障碍后,老师再巧妙地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反过来思考,这个时候学生在头脑中的思维经过了从混乱、细碎到完整、正确的这几个步骤,学生依靠的是自己的动手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反思,最终成功地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 评赏错误,拓宽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都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因时制宜,积极应变。如在教学《游戏公平》时,我根据教材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明和小华一起玩下棋,他俩谁都想先下,你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到底谁先下?当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办法:剪刀、石头、布,抛硬币,摇骰子。于是我追问:如果用摇骰子方法来决定谁先下,那你能为他们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其中有一个同学如此设计:点数大于3的小明先下,点数小于3的小华先下。此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采用反问,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反馈:这个游戏规则不公平,大于三有三种情况,小于三的有两种情况,因为情况各不一样,游戏规则感觉就不是那么平等了。于是我趁火打铁,如果让你来设计你打算怎样设计游戏规则?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设计游戏的玩法时要考虑什么?学生想想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刚开始需要考虑双方各有几种胜利的情况,机会一样多,游戏玩法就能平等,否则就无法体现平等性了。
反思:当学生在设计游戏规则出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否认学生的设计,而是巧妙地把问题引向全班同学,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明白设计游戏规则出错,进而引发学生自主修改游戏规则的强烈欲望,这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学生在设计中经历不断分析累积丰富的经验,并获取设计出比较平等的游戏玩法,最终顿悟出:情况都一样,游戏的玩法才会平等,情况不太一样的时候,游戏的玩法就没有完全平等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表面的“无为”,实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引发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为”,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纠错中成长了。
[1]段万奇.让数学课堂因“出错”而更精彩[J].科技信息,2010(21):875-875.
[2]张颖丽,李湘琳,周莓.“谁先走才公平”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3):37-39.
[3]陈子爱,王超,丁自立,冉毅,席江,张冀川.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圆锥体积的教学[J].可再生能源,2014(7):137-141.
黄红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