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题

2017-03-24蔡伟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蔡伟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问题的设置展开论述,旨在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题设置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阐述如何精心设计小组讨论题,促进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问题;现象分析;设计尝试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在广大数学教师中达成共识。尤其成为教师公开课的“专利品”和“装饰品”。但笔者发现很多课堂讨论的实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好。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题谈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一、对不恰当讨论题的思考

现象一:讨论题没有启发性

一位教师在讲“鸡兔同笼”这一课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颗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

对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同一块磁铁,以其智慧的闪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出高效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呢?我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奇制胜,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给学生以新奇感。

现象二:讨论题过于空泛或封闭

一节概率复习公开课上,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提问学生:“你们对概率有什么印象?”教师在引入“角的大小”这一节课中, 给出讨论题“我们学习过哪些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分析:第一个问题提得较空泛,学生容易跑题,很难引入学习的正轨,结果出现了冷场,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第二个问题过于直白、简单,索然无味、令人提不起兴趣。

对策:设计讨论题要着眼于解题的过程,以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

现象三:讨论题太难或太易

教师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提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问题2:所有等边三角形都全等吗?

分析:问题1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失去讨论的冲动。问题2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无讨论的价值,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延伸。

对策:设计讨论题要对问题的难易进行严格的推敲,既在学生的知识层面之内,又有所提升,使问题本身具有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所暗含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继而达到提升的目的。

二、讨论题的设计尝试

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怎样设计出高效的讨论问题呢?下面就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依据教材,谈几点尝试。

1.引入阶段——整合资料,精练小组讨论问题

现有的初中数学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同时,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 “议一议”等栏目,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适合小组讨论,若要使用则必须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筛选或整合。

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一种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有效手段。比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比如(a+b)(m+n)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

自主探究:

计算:(x+2)(x-2) (1+3a)(1-3a) (x+5y)(x-5y) (2x-y)(2x+y)

2.小组讨论:

问题1:上面的这四道题目的因式有什么特征?

问题2:上面的这四道题目的结果又有什么结构特征?

问题3:能不能用简洁符号语言表示你觀察到的特征规律?

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这节课的主题——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及其特点,应该由学生发现得出结论。其次,学生的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操作活动上,而是要立足于复杂的思维活动。

3.练习阶段——利用课后练习,提炼小组讨论问题

小组讨论问题的来源多样,在必要时可用课后的练习题来提炼形成小组讨论问题。如在学了“平行投影”后,我提出讨论题:如何测算操场旗杆的高度?

分析:这个问题,没有限定测量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各小组必须共同出谋划策,自己设计方案。各小组学生经过探讨,想出了多种测算方法。在解决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一起争辩,互相启发和鼓舞,教学活动效率很高。

总之,小组讨论题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该立足教材,用活教材,遵循趣味性、可讨论性、适宜的难度和广度等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大对问题设计的研究。

参考文献: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