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琴艺术的教育价值
2017-03-24李静远
李静远
摘 要: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它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气质。对古琴艺术的学习不仅能促进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修炼学生的品格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品位。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古琴,又名琴,在形制上因缚弦七根,又被称为“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居于四大修养之首。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继昆曲之后的第二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观古琴的发展史,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古琴艺术文化体系。在古代文人雅士看来,古琴不仅是娱乐身心的器具,更具有陶冶性情、培养气质、增强文化底蕴的重要功能。
古琴艺术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所蕴含的哲学、教育思想等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对当下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古琴艺术的学习不仅能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修炼学生的品格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品位。
一、古琴藝术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薛易简在《琴诀》中认为,“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这足以表明古琴是一种通体都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乐器,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物化。作为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艺术形式,古琴从多层次、多角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从物质层面看,古琴的构造、形制和取材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就构造而言,古琴的各部分结构合理、方正雅致,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最早古琴是依人的身形而制,其各部位与人的身形相对应,有琴额、琴颈、琴肩、琴腰。“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古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此谓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古琴琴面呈弧形,代表天圆,作阳;琴底是平面,代表地方,作阴,意为天地秩序。“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琴额、琴项、琴肩、琴腰,代表人体;“龙池”和“凤沼”等代表古代的吉祥神兽。古琴全长约3尺6寸5,象征1年的365天。琴面上的13个“琴徽”象征1年的12个月和1个闰月。
古琴形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融入了特定的历史文化。有的琴式流传是古代圣人所造,比如,神农式、伏羲式以及师旷式等;有些古琴样式拥有诗意化的物象,例如君式,主要是模仿四君子当中的竹子;还有蕉叶式,模仿蕉叶形状,其诗意化出自于“雨打蕉叶”。另外,还存在很多式样,比如,蝉翼式、灵机式、聚云式等,均与地域和意境有关。如作详细考证,每种形制均存在一段历史佳话,并且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从精神层面看,古琴艺术体现了儒道哲学思想。儒家思想不仅赋予古琴艺术以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古代文人雅士用以修身养性的古琴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哲学美学的核心是“尽善尽美”,是乐与仁的统一,即中和的音乐才是艺术与道德的融合统一,也就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成为历代琴家遵奉的信条,很多琴曲的感情抒发力求“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以“清和恬雅”为其风格,致力于表现文人雅士的心境情态。儒家思想“乐仁统一”的中和音乐之美,表现在琴乐中就是内容中正、无邪,形式和谐、有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之径,甚至视为文人的一种象征。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强调人之道要符合天之道,人应该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一体。“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于古琴艺术中,所表现的境界为追求心灵虚静、自然和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都体现了“无言而心悦”的审美标准。道家以达观的人生态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为中国文人雅士提供了另一种人生选择。所以,历代琴家操缦,不仅表达了“声微而志远”“幽远而静谧”的音乐意境,也是文人雅士滋润心灵、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审美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为历代文人雅士提供了入世态度——进则修齐治平,出将入相;道家思想为其提供了出世态度——退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因此,文人雅士使古琴成了人文之器、修身之器,以琴言志、以琴抒怀、以琴寄情、以琴修身、以琴养性,使古琴艺术也成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载体。
由上可知,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悠久的历史,融入了中华民族诸多的文化内涵。而当代学生通过对古琴音乐艺术的学习,在提升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古琴艺术的音乐教育价值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许多音乐人接受并采纳了西方音乐的审美标准,一切的音响行为、审美思维均按西方音乐文化标准来评判,几乎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音乐,其影响直至当下。为了取得西方音乐的认同,中国的现代音乐斩断了与传统音乐的联系,极力向西方音乐靠拢,即便偶尔有站出来反对这种认同的,也不是依据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音乐。中国音乐界便出现了凡是西方的就是现代的、新的,凡是中国传统的就是古代的、旧的现象,“音乐”成了西洋音乐的专用名词。
作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没能公平公正地与西方音乐文化比肩而立,而盲目地被纳入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使得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错位,甚至丧失。正如,学者刘承华所言:“否定中华传统音乐,并斥之为封建、落后、保守,而当他们转向中国现代音乐时,又因不能与西方音乐匹敌而予以蔑视,在中国音乐问题上终于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中国音乐很快就丢掉了自身原有的民族特质,致使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并且影响着现代音乐教育。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我国与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迥然不同,音乐文化也有明显差异。从音乐思维方式来看,我国是横向线性思维,较为含蓄,本着自娱自乐的精神,提升个人品质修养,追求神韵和曲尽意不尽的效果。例如,古人常用“清微淡远”作为古琴艺术的审美标准。道家则直接以“大音希声,至乐无声”为衡量标准。西方音乐则是纵向柱式思维,较为外放,本着娱乐他人的精神,强调演奏技巧变化,追求表现力,包括节奏是否整齐、主题是否深刻、音响效果如何。
国内的音乐教育却以西式音乐教育为主,丢弃了本民族音乐的精华。要想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本国音乐文化作为教育的主体,突出民族特色。音乐教育应该始终贯彻坚持中国特色音乐思维模式的宗旨,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古琴音乐文化像一块活化石,它告诉后人音乐教育要牢记民族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现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琴艺术是我国独有的在传统音乐中最能体现、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包括儒家提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道家崇尚的审美和境界。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具有一种令人荡气回肠、销魂摄魄、幽婉深邃、韵味悠长的美感,这是西方音乐无法企及的。因此,在现代音乐教育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模式,按照中国传统的本性来调整当代学生对古琴音乐感知与感悟的思维方式,使其能更好地领悟中国古琴艺术、传统哲学思想,回归到传统文化中。
三、古琴艺术的德育价值
只有蕴含了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才能经久不衰,只有用这种经久不衰的艺术去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正如《琴史》中所记载,弹琴的作用不是为了娱乐和表演,而是为了修身和养性。古琴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琴家习得古琴艺术,并不是单纯学习古琴演奏技巧,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古琴音乐所蕴含的儒道哲学思想,并把儒道两种哲学合二为一融入古琴艺术中。古代文人雅士在学琴时,首先要理解传统哲学,包括儒家的“乐教、道德和仁义”等哲学思想,也包括道家的“大音希声、物我两忘”的思想和境界。只有具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认知,才可正式学琴,才能将自己对传统哲学的理解融入演奏中。因此,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中,必须抓住古琴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一核心,真正从“人”的思想品位上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吸纳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国文人雅士特有的人格美。
儒家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其融入古琴音乐中,正好与俗乐所谓之繁手淫声、溺音相反,雅乐之德音在于平和雅正、温厚含蓄。这种平静、含蓄的道德力量介入音乐后便赋予其移风易俗、教人向善的力量。儒家的入世之音是内省之音,是向内在心灵求索的声音,是内心宇宙的声响。所谓“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可见,所谓中庸,其实是不断反省的结果,属于时时事事“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例如,琴曲《苏武思君》表现了苏武在厄境下的赤胆忠心,音乐结构完整,逻辑性强,婉转曲折,非常感人,反映了儒家入世的思想,积极向上,发人深省。
和儒家对待音乐的态度异曲同工,道家也十分重视音乐的精神层面,这种精神层面主要反映在其追求的意境上。道家的出世之音是向身外自然求索之音,然而这种求索并不同于西方之征服自然之举,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探究外在宇宙与内在宇宙同构之妙,如同佛法谈到“无内无外”,这种同构的状态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所以,道家的琴音意境之深邃既反映了琴人感知的外在意境,又反映了其内在的状态,是心灵的内外共振之音。这种同构状态下的共振之音才会表现出那种“淡雅”之“逸”风。道家风格的琴曲大都是描绘现象的,世间万象引发哲思缕缕。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的修身之道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所有的和谐都源于个体内心的和谐,只有每个个体的内心和谐,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古琴艺术的文化品质追求的不是表现于外在的审美情趣,而是返归于自身的内心独白。
因此,古琴艺术中所蕴含的儒道和谐思想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平和的心态与人和谐相处,以超脱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和谐,使学生在古琴艺术的熏染之下,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自觉调节情感和心理,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身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楚小庆.中国古琴艺术的基本范畴及其美學内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10-17.
[2]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09.
[3]王景.古琴艺术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3):62-64.
[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4 .
[5]王婷婷.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启迪[J].黄河之声,2016(3):10-11.
[6]张计.论古琴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07(9):170-172.
[7]楚小庆.中国古琴艺术的基本范畴及其美学内涵[J].南京艺术学院报,2010(4):10-17.
[8]江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学术研究,2007(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