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礼仪教育在小学品德课堂真正发生

2017-03-23王学勤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评价者品德礼仪

文|王学勤

让礼仪教育在小学品德课堂真正发生

文|王学勤

中国古代提倡“礼、义、仁、智、信”这五种传统道德规范, “礼”在五维之首。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把中小学礼仪教育内容具体规定为“八礼四仪”,要求各中小学深入开展好“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小学品德课堂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通过礼仪教育走进课堂,构建与新时代儿童成长相匹配的礼仪教育格局和模式,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完美的生活行为,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教材

调整课时,保证礼仪教育内容融入 我们对原有的国家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瘦身”,将多出来的课时用于礼仪教育。如二年级上册一共四个单元,匀出8个课时,分别用于“仪式之礼”“行走之礼”“游览之礼”“待人之礼”的教学。

与时俱进,补充电子礼仪教材 电子礼仪教材全面介绍了中国礼仪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称谓、动作、顺序,生活中特定的仪式礼仪等。学生通过电子教材特有的图文并茂、随时随地可读的特点,能更深刻地感受礼仪带给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增强养成礼貌好习惯的主动需求。我们教材的开发立足于学生当下生活,如乘地铁的礼仪、使用手机礼仪、网络礼仪等新元素,注意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让儿童回到儿童生活中去;教与学根植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在合作、谦让、文明用语、个人卫生等方面进一步引导。

加入新资源,建立礼仪教育材料库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拓展的教育资源很多,如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一些案例,以及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我们将之整合成一个小小的资源库,挂在学校网上,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使用,也便于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研究教法

围绕课标、资源和课时,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和创新,顺应德育思想的大开放、大转变,在礼仪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亲身投入、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体现德育课堂教学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如一、二年级充分利用绘本资源,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养成的追求,三、四年级研究“两难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礼仪的冲突为内容,引导学生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道德养成和行为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对道德标准与行为进行准确判断的过程。

研究活动

礼仪教育活动是品德课的内容之一,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确定礼仪教育和教学主题时,我们适当开展一些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拓展课堂教育,实现学生对礼仪品德教育点系统化的再认知,再巩固。例如组织学生做礼仪文化墙;学校有国际友人来访,安排学生去现场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传统礼仪;学校组织春秋游活动,提前在任教班级提出文明要求,并安排小考核等。

研究评价

注重教学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为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评价,每一个礼仪点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我行为,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礼仪规范;注重学生对行为的相互评价,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积极的评价,在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让被评价者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的结果,从而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在这种互动的礼仪教育评价中得到发展。

通过对国家教材的二次开发、资源的拓展,教学方式的丰富和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有了更多的空间让学生系统了解礼仪知识,在各种情境中辨析、体验、 感悟、共鸣、交流、表达,直至养成。礼仪教育走进德育课堂之后,学生在自身气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热情有礼、衣着整洁、落落大方,将礼仪要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学校实现了教育目标归宿性的回归,真正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猜你喜欢

评价者品德礼仪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我与教师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