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部全录·颐养补益

2017-03-23

养生月刊 2017年11期

医部全录·颐养补益

戊戌酒:大补元阳。其性大热,阴虚无冷病人,不宜饮之。用黄狗肉一只,煮糜连汁,和曲米酿酒饮之。

羊肉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浆,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入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极甘滑。

又法: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曲米酿酒饮之。

腽肭脐酒:助阳气,益精髓,破癥结冷气,大补益人。腽肭脐酒浸擂烂,同曲米,如常酿酒饮之。

延寿酒:黄精、苍术各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枸杞五斤,水三硕,煮一日,熬如酿酒法,空心服之。《中藏经》

固本酒:治劳补虚,益寿延年,乌须发,美容颜。生干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并去心;白茯苓、人参各一两。右剉,用磁缸盛,好酒十壶,浸药三日,文武火煮一二时,以酒黑色为度,空心服三五杯。(《卫生方》)

乌须酒:治同上,黄米三斗,麦门冬八两,生地黄、何首乌各四两,天门冬、熟地黄、枸杞子、牛膝、当归各二两,人参一两。右为末,入好曲拌饭如常酿法,待酒熟榨出取清,每日清晨饮一二杯,微醺为度。忌白酒萝卜葱蒜牛肉。黄米即粘黍米色黄。(《回春》)

长松酒:滋补一切风虚,乃庐山休休子所传。长松一两五钱,状似独活而香,乃酒中圣药也。熟地黄八钱,生地黄、黄芪蜜炙、陈皮各七钱,当归、厚朴、黄蘗各五钱,白芍药煨、人参、枳壳各四钱,苍术米泔制、半夏制、天门冬、麦门冬、砂仁、黄连各三钱,木香、川椒、核桃仁各二钱,小红枣肉八个,老米一撮,灯心五寸长,一百二十根。一料分十剂,绢袋盛之。糯米五升,造酒一尊煮一袋,窨久乃饮。(《医通》)

莲子粥:补中强志,聪耳明目。用莲实半两,去皮心,研末,水煮熟,以粳米三合作粥,入末搅匀食。(《圣惠》)

芡仁粥:粳米一合,鸡头实末二合,煮粥,空心服之。补益精气,聪利耳目,能驻年。(《本草》)

巨胜子粥: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用巨胜九蒸九暴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裹,挼去皮,再用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

稷米粥:补中益气。羊肉一角熬汤,入河西稷米,葱盐煮粥食之。(《饮膳正要》)

白粥:凡晨起食粥,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一日清爽,所补不小。晚粳米浓煮令烂,食之。(《入门》)

海松子粥: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不老。(《本草》,下同)

菱实粉粥:益肠胃,解内热。

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

莙荙菜粥:健胃益脾。

韭菜粥:温中暖下。

茯苓粉粥:清上实下。

松子仁粥:润心肺,调大肠。

酸枣仁粥:治烦热,益胆气。

枸杞子粥:补精血,益肾气。

猪肾粥、羊肾粥、鹿肾粥:并补肾虚。羊肝粥、鸡肝粥:并补肝虚,明目。

酥蜜粥:养心肺。

鹿角胶入粥食:助元阳,治诸虚。

地黄粥:大能利血生精。地黄切二合,与米同入罐中,煮之,候熟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入内,再煮熟食。(《臞仙》)

青芝: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下同。)

赤芝: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黄芝:益脾气安神,忠信和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白芝: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紫芝: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颐养补益门针灸

《医学入门》曰:夫人之脐也,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授凝结,胞胎混沌,从太极未分之时,一气分得二穴,穴中如产四穴,外通二肾,内长赤白二脉。四穴之中,分为表里。在母腹中,母呼儿呼,母吸儿吸。是一身脐蒂,如花果在枝而通蒂也。一月一周,真气渐足。既产,胎衣未脱,脐带且缓断。倘脐门未闭,感风伤寒,即损婴儿真气。遂以艾火熏蒸数次,则真气无患矣。三七脐门自闭,惟觉口深。于是阳盛年长,汨于五味,溺于五音,探于五气,外耗精神,内伤生冷,而真气不得条畅。所以立法蒸脐固蒂,如水灌土培,草木根本自壮茂也。人常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夫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所从生者,皮毛赖之而滋润,肾水由之而生养,腠理不密,外感内伤乘之,令人欬嗽。外感发散,内伤滋润。又有郁结,则当解之。或伤辛燥之药,或未发散,而遂使郁遏之剂,则气不散而滞于肺中,多生粘痰,而作喘急欬嗽。或伤房劳,饮食,致使吐血,乍寒乍热,耳目昏昏,身体倦怠,拘急,胸满烦闷,饮食少思,精神怯弱等疾作矣。医者可急用保真丸、化痰丸等剂疗之。倘用之无效,必须依法熏脐。今将此方药料,开具于后,名曰彭祖壮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其法用麝香五分,引诸药入五脏六腑,周彻百节;丁香三钱,入肺补血实脾胃;青盐四钱入肾,以实其子,使肺母无泄漏,如乳母哺子,益其气血;夜明砂五钱,透肺孔,补气不足,散内伤有余;乳香、木香各三钱,小茴四钱,治湿沥之证,调遣周流,升降其气,不致喘欬,如欲断水,先寻此源;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各五钱,雄黄三钱,削除病根,扶弱锄强;白附子五钱,循各经络,有推前拽后之功;人参、附子、胡椒各七钱,补元气,行血化痰为津液;五灵脂五钱,保肺气,削有余补不足;槐皮能闭押诸药之性,使无走窜;艾叶取其火势,劫病去毒,起死回生。右为末,另用白面作条圈于脐上,将前药一料分为三分,内取一分,先填麝香末五分,入脐眼内。又将前药一分,入面圈内,按药令紧,中插数孔,外用槐皮一片盖于药上,艾火灸之,无时损易,壮其热气。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壮,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如此则骨髓风寒暑湿、五劳七伤尽皆拔除。苟不汗则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后又灸,灸至汗出为度,学者须用小心。灸至百二十壮,则疾必痊。灸时要慎风寒,戒油腻生冷。保养一月之后,愈加精神健旺。若妇人灸脐,去麝加韶脑一钱。扁鹊明此二十味,浮沉升降,君臣佐使,其所治劳嗽之疾,无不痊愈。不惟劳疾,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劳,遗精白浊,阳事不举,下元极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妇人赤白带下,久无生育,子宫极冷,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养老书》曰: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

颐养补益门导引

《千金方》曰:天竺国按摩法,两手摄捉纽捩,如洗手法,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

两手相捉共按月坒,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两手相重按月坒,徐徐捩身,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以拳反搥背上,左右同。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两手抱头,宛转月坒上,此是抽胁。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

两手拒地回顾,此虎视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举。

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当两手相勾,所伸脚着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右十八势,但是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医学入门》曰:导引者,保养中一事也。盖人之精神极欲静,气欲极动。但后世方士,亦以此惑人为仙术。所以王褒颂曰:“何必偃仰屈伸若彭祖,吹嘘呼吸如乔松,渺然绝俗离世哉!”认真只是舞蹈,以养血脉。意其法虽粗,有益闭关守病之士。盖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故录一二最要者,以备养生者择焉。

大法: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也。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无汗者闭气至极,有汗者不必闭气。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齿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气达于四肢,侧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积聚诸痛,及中寒身热,皆闭气满腹偃卧,亦可为之。但病在头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

开关法:先以左手髀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髀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髀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泽心包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背痛胸紧。

起髀法:先静坐存中气,后挺身以两手相叉,极力扒左扒右各七次。扒左则头向右,扒右则头向左。如此者三五次,静坐良久。善和脾胃,进饮食,兼治臂腰拘挛,与开关法相续行之亦可。

开郁法:其法以两手旋舞,向前向后,两足作白鹭行步状,不拘数。良久复以左手搭右肩,右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良久复以左手向前泊腹,右足搭左膝盖而行;右手向后泊腰,左足搭右膝盖而行。良久以两手极力托天,两足极力踏地,复以两手向后向下,两足十指挽起仰面偃腹,使气下行。良久蹲倒,以两手极力攀起足后跟,足十指点起,极力低头至膝下。良久立起,以两手相交掩两臂于胸前胛上,极力摇动数次。善治名利不遂,郁气为病,心腹胀满,夜睡不宁等证。无病者亦可行之。如外感风寒,须行至汗出为度。此法比之华氏五禽戏法,更易简正大可行。

《古今医统》曰:摄生之要,莫大乎存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心。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天地虚空中皆气,人身虚空中亦皆气。故呼出浊气,身中之气也;吸入清气,天地之气也。人在气中,如鱼游水中,鱼腹中不得水出入则死,人腹中不得气出入亦死,同其理也。善摄生者,必明于气之故矣。欲修调气之术者,常得早食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许,正身偃卧,瞑目握固,两足间相去五寸,两臂与体相去亦各五寸,先须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及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吐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至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濩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唯有短息一寸余,所闭之气四布,如火蒸润肺宫一绕,则身如委蛇,神在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泽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旧。此道以多为功,但能于日夜间得行此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健身轻,则百疾消灭。凡调气之初,务要体安气和,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候和,乃为之久而弗倦则善矣。闭气如降龙伏虎,须达其神理,胸膈常宜虚空,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宣流,觉之便当用吐法以除之,如吹嘘呵嘻呬噫呼之类是也。不然泉源壅遏,必至逆流,疮疡中满之患作矣。

庄子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知导引之术,传自上世,其来久矣。故曰彭祖之所好,其来自修养家医家所谈,不下数百,今取其要约切当者十六条,参之诸论,大概备矣。凡行导引法,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为之,此时气清腹虚,行之益人。先闭目握固,冥心危坐,叩齿三十六通,即以两手抱项,左右宛转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胁积聚风邪。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抑手按项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间邪气。复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此可除风池邪气。复以两手相捉,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二十四,此可以去肝家风邪。复以左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状,二十四,此可以去肾腋积邪。复大坐展两手,纫项左右反顾肩膊二十四,此可以去脾家积邪。复两手握固,并拄两肋。摆撼两肩二十四,此可以去腰肋间风邪。复以两手反搥臂及膊连腰股各二十四,此可以去四肢胸臆之邪。复大坐斜身偏倚,两手齐向上如托天状二十四,此可以去肺间积聚之邪。复大坐伸脚,以两手向前低头攀脚二十次,却钩所伸脚屈在膝上,按摩之二十四,此可以去心胞络邪气。复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十三举,此可以去心肝积邪。复起立据床,援身向背后视,左右二十四,此可以去肾间风热邪。复起立徐行,两手握固,左右前蹈,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蹈,右手摆向前,左手摆向后二十四,此可以去两肩俞之邪。复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转二十四,此可以去两胁间之邪。复以足相纽而行,前进十数步,后退十数步,复高坐伸腿,将两足纽向内,各二十四,以上二条,可以去两膝及两足间风邪。行此十六节讫,复端坐闭目,握固冥心,以舌拄上腭,搅取津液,满口漱三十六次,作汨汨声咽之,复闭气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内外蒸热乃止。按老子导引二十四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十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十二势,在诸法中颇为妙解。然撮其切要,不过于此。学者能日行一二遍,久久体健身轻,百邪皆除,走及奔马,不复疲乏矣。

太上玉轴六字气诀:道藏有《玉轴经》,言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和,六欲七情,积久生疾,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至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者盲废,又重则丧亡,故太上悯之。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而自泻出脏腑之毒气,以吸而自采天地之清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算,卫生之宝,非人勿传。呼有六,曰:呵、呼、呬、嘘、嘻、吹也。吸则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呬字治肺气,以嘘字治肝气,以嘻字治胆气,以吹字治肾气。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乃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意送下,候汨汨至腹间,即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气。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反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声,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也。吸讫,即又低头,念呵字,耳复不得闻呵字声。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亦不可闻吸声。如此吸者六次,心之毒气渐散。又以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又依此式念呼字,耳亦不闻呼声;又吸以补脾,耳亦不可闻吸声。如此者六,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次又念呬字以泻肺毒,以吸而补肺元,亦须六次。念嘘字以泻肝毒,以吸而补肝元;嘻以泻胆毒,吸以补胆元;吹以泻肾毒,吸以补肾元。如此并各六次,是谓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气渐消,病根渐除,胆气渐完矣。又看是何脏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嘻嘘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补之。总之为三十六讫,是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为七十二也。次又再依前呵、呼、呬、嘘、嘻、吹六字法,各为六次,并须呼以泻之,吸以补之,愈当精虔,不可怠废,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为大周。即总之为一百单八次,是谓百八诀也。午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东之为阳时也。如早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诸证,惟此诀能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