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的路该如何走
——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教授
2017-03-23
“我国大学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大学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岁末初冬的下午,北京理工大学2号办公楼,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发表了如上感慨。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70余年砥砺前行,学校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前不久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北京理工大学入选全国36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启动,为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双一流”建设的路该如何走?听听胡海岩校长如何说——
把握新时代发展内涵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要求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内涵,开展“双一流”大学建设?
胡海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且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的十九大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新时代具有如下发展内涵: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受到世人瞩目。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节点,具备了实现目标的基础;我们培育的青年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受到世界著名学术机构、跨国企业的青睐;我们研发的学术成果不仅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且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办学实力吸引了莫斯科国立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来华合作,共同创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大学校长,我深切地感受到世界名校对中国大学的尊重在不断提升,感受着中国大学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
作为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为学校发展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中国必须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内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发展内涵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提出的先导性支撑要求,并将其细化为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时代的发展需求,时代的发展内涵,以及这个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双一流”建设要面向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出努力。
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
记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期盼,如何加快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胡海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政治判断。不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人民需要看,这一判断都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已有理论工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阐述了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作为大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我深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同样如此。
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看,家长们都期望孩子能进入一流大学,但一流大学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在我国2900多所高校中,国家确定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只有42所。当然,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会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大学的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期待到本世界中叶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时,会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使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看,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而且进入了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仅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重点建设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巨大差异,而且在大学内部也存在巨大差异,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建设和发展同样面临上述矛盾。一方面,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已接近亚洲一流大学。另一方面,不论是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教学科研设施、大学文化的建设,都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优质办学资源的占比还不够高。尤其在研讨式教学、原创性研究、现代大学治理、服务师生和校友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与广大师生、校友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尚有差距。这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对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影响。
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因此它们对高等教育发展乃至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必须直面重大问题,直面突出矛盾,以更加强烈的担当意识,通过综合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这类全局性、历史性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样的国情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极具挑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先例。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愿景,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还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律,下大功夫去研究面临的矛盾,探索在中国国情下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在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发展、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应该把握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把握在中国国情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实际,坚持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强国,坚持办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结合“两步走”战略的安排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发展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学校如何据此谋划一流大学的建设?
胡海岩: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发展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高等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支撑作用,对上述两个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支撑作用。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没有2035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如何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来思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时间?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来思考建设周期问题,谋划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设想是否能比过去的远景提前五年,在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这样的目标并非是搞“大跃进”,而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大局。
从外因看,经济学家测算我国到2035年时的人均GDP将达到3万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样的经济实力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留学归国人员加盟学校教师队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创造了在15年左右时间内快速发展,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先例,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内因看,北京理工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术为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以教师聘用制度、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提升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已初见成效。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优化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就能进一步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办学方向,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谋划未来,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学,攀上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峰。
要走好北京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之路
记者:“双一流”建设的大幕已经开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将如何传承创新走好“双一流”建设之路?
胡海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要依靠全体北理工人的奋斗与努力,能否达到世界一流,必须要经得起检验。因此,开展“双一流”建设,在国家整体战略的支持下,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走好一条适合北京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之路。
作为国家首批36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之一,北理工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学校目前的60多个本科专业,部分学科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部分学科和专业则历史较短,不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学术积淀,都相对薄弱。
2016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组织全校干部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讨论,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于今年8月上报教育部获得批准。
在这个方案中,学校确定了重点建设“5+3”学科群。即“高效毁伤及防护”“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运载装备与制造”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学科群,以及“特色理科”“医工融合”“军民融合与创新发展”等3个学科群,以形成“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建设布局。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重视德育,重视综合素质,不可只重视智育,更不可急功近利。以提高人文素养为例,青年学生有许多学习手段,最高效的手段就是网上阅读。但网上阅读无法替代研读经典著作,更无法替代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学校需要开设高水平、探究式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思考和讨论个人发展与解决、处理这些重大问题的关系。
要开展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全面实施了新的教师聘用制度改革。我们采取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提高新教师的“入职门槛”,建立了预聘—长聘—专聘体系。新教师经过三年聘期后接受考核,优胜劣汰;而通过两个聘期的教师,则进入长聘岗位。可喜的是,这项改革实施近三年来,接受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后,显著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期待这样的制度坚持10年、20年,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会有质的提升。
“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北理工人将坚定发展自信,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妥善处理好补短板与扬长板、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建设方向进发,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