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
2017-03-23朱育年谭来勋
朱育年 谭来勋
1)湖北黄石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黄石 435000 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武汉 430060
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
朱育年1)谭来勋2)
1)湖北黄石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黄石 435000 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武汉 430060
目的 探讨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SLSEP检查结果分为SLSEP正常或轻度异常的Ⅰ组(49例)、SLSEP中度异常的Ⅱ组(43例)及SLSEP重度异常的Ⅲ组(39例)。分析3组不同观察时间点间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并探讨SLSEP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3组间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P<0.05)。同时,SLSEP与入组时PRESSS评分、NIH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NIH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SLSEP与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及神经损伤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患者预后的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预后
脑梗死为临床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预后较差[1-2]。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其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4]。本研究将SLSEP作为观察指标,探讨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更好地评价脑梗死的病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01—2016-06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131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SLSEP检查结果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Ⅰ组49例为SLSEP正常或轻度异常,Ⅱ组43例为SLSEP中度异常,Ⅲ组39例为SLSEP重度异常。Ⅰ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3~70岁,平均61.38岁;病程18~43 h,平均30.15 h。Ⅱ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52~69岁,平均60.93岁;病程17~44h,平均31.06 h。Ⅲ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1~70岁,平均60.78岁;病程17~45 h,平均31.18 h。3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5];(2)病程<48 h;(3)年龄18~70岁;(4)均接受SLSEP检查;(5)单侧肢体功能受累;(6)由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脑血管病史;(2)存在精神疾病;(3)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存在外伤或其他非脑血管疾病所致肢体功能障碍;(5)存在严重心肺疾病;(6)存在恶性肿瘤;(7)无法接受长期随访。SLSEP检查分组标准:(1)患侧与健侧各波峰潜伏期基本一致,或P40差值<1.5 ms,N75<4.5 ms为正常;(2)患侧与健侧各波峰潜伏期延长,P40差值1.5~3 ms,N75差值4.5~9 ms为轻度异常;(3)患侧与健侧各波峰潜伏期延长,P40差值>3 ms,N75>9 ms为中度异常;(4)患侧各波缺失为重度异常。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治疗方案治疗,治疗药物包括奥扎格雷80 mg静滴,1次/d;胞磷胆碱0.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辛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治疗方案中静脉治疗药物应用2周,随后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1.4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组时进行SLSEP检查,SLSEP检查方法:检查设备应用MEB-5304K诱发电位仪,患者于仰卧位下进行检查,检查部位为下肢内踝后胫神经,脉冲刺激为方波,频率10 Hz,时限0.2 ms,以拇指轻微收缩为刺激强度。以2次检查结果平均值为测量值。同时于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肢体功能应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PRESSS)中肢体运动功能部分进行评价,评分项目包括上肢肩关节、手、下肢及步行能力四项,每项评分范围0~6分,总分范围0~24分。神经功能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项目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及忽视症,总分范围0~54分。分析2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变化趋势。同时,对SLSEP与入组时PRESSS评分、NIH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NIHSS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3组PRESSS评分变化比较 3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3组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PRES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P<0.05)。见表1。
2.2 3组NIHSS评分变化比较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3组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P<0.05)。见表2。
2.3 SLSEP与PRES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SLSEP差值与入组时PRES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见表3。
2.4 SLSEP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SLSEP与入组时NIHSS评分及3个月后NIH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见表4。
表1 3组PRESSS评分变化比较 (±s,分)
注:3组间比较,a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b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c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dP<0.05
表2 3组NIHSS评分变化比较 (±s,分)
注:3组间比较,a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b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c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dP<0.05
表3 SLSEP与PRESSS评分相关性分析
表4 SLSEP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诱发电位为用于客观评价运动、听觉及视神经通路完整性的重要生理学方法,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两类[6]。虽然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在脑梗死肢体功能预后的评价中,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但因此种检查的仪器体积较大,且线圈也易于发热,临床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7-8]。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是通过观察躯体感觉系统对电刺激的反应,从而对大脑皮质及其以下感觉神经的传导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相对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更方便,且易于操作,临床应用较为普遍。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可在脑组织出现形态学改变前发现功能异常,为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对多种颅内神经功能异常均有显著的评估价值[9-11]。
本研究所应用的SLSEP检查,属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的一种,不仅检测安全,同时也易于早期检查,在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12-13]。本研究首先对治疗前后不同SLSEP严重程度的3组间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3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同时,3组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PRESS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可见,虽接受治疗后不同SLSEP严重程度的3组运动功能均可得到显著的改善,但仍以SLSEP最为严重的Ⅲ组运动功能损伤最严重。且SLSEP与入组时PRES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由此可见,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为更全面地评价SLSEP检查在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对SLSEP检查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SLSEP与脑梗死肢体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SLSEP不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
本研究所应用的SLSEP检查方法,常受到患者意识状态、镇静药物、身高、肢长及肢体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检查结果的诊断意义下降。本研究采用自体患健肢对比的方式,以降低外界因素对于检查结果的影响,因此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虽本研究结果证实了SLSEP对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未进一步对复发率及生存率进行观察,因此,尚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明确SLSEP检查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 徐平,郭桂香,高云春,等.常德市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07-710.
[2] 邹飒枫,段春梅,时景璞,等.海岛居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 30(10):928-930.
[3] 尚文锦,周晓明,洪华,等.脑梗死TOAST各型急性期血压进程与预后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2):260-265.
[4] 关利利,郭龙军.脑梗死49例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CT影像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 13(11):7-9.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58-273.
[6] 李家亮,李岩,刘文祥,等.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联合监测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80-83.
[7] 沈晓林,何南云,李国德,等.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2):99-100.
[8] Xu R,Jiang N,Mrachacz-Kersting N,et al.A closed-loop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riggering an active ankle-foot orthosis for inducing cortical neural plasticity[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4,61(7):2 092-2 101.
[9] 张振兴,李贵涛,孙鸿涛,等.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33-35.
[10] 曾明,王晶,顾旭东,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 35(2):107-111.
[11] 张芸芸,邵蓓,葛东红,等.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球海绵体肌反射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超声尿动力学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47(6):399-402.
[12] 刘卓,智屹忠,徐运,等.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在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6,42(20):2 200-2 202.
[13] Kojima S,Onishi H,Miyaguchi S,et al.Effects of cathod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o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on short-latency afferent inhibition[J].Neuroreport,2015,26(11):634-637.
(收稿2016-11-27)
R743.33
A
1673-5110(2017)07-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