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64排CTA技术的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

2017-03-23钱伟军通讯作者王亚军何瑞红张倩倩张超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载瘤囊性瘤体

李 立 钱伟军(通讯作者) 王亚军 何瑞红 魏 牛 张倩倩 张超鑫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开封 475000

基于64排CTA技术的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

李 立 钱伟军(通讯作者) 王亚军 何瑞红 魏 牛 张倩倩 张超鑫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2-01—2016-01诊断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的5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比较2组CTA检查所示动脉瘤分布部位、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高与瘤颈比值(AR)、载瘤动脉直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入射夹角等参数。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主要分布于后交通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未破裂组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2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瘤颈宽、AR及入射夹角均小于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宽、AR及入射夹角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

CTA;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脑血管病,发病率3%~6%[1]。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致残、致死率较高。因此,掌握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建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有效评估指标尤为重要。研究表明[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引起动脉瘤瘤体及载瘤动脉的几何形态学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关系密切。CT血管造影(CTA)技术具有快捷、无创伤性及病灶形态显示清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本文利用头颅CTA技术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01—2016-01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5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24例,女29例,年龄36~75岁,平均51.6岁。纳入标准: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于我院行CTA检查;原始影像学检查资料及临床病历记录完整。排除颅内动脉瘤合并其他脑血管畸形、外伤性动脉瘤患者。

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破裂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6~75岁,平均50.2岁;破裂组35例,经CT平扫确诊为蛛网膜下隙出血且既往无类似病史,男16例,女19例,年龄36~75岁,平均52.0岁。

1.2 方法 采用东芝 Aquilion 64 层螺旋CT,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脚先进、双臂上举过头,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顶上1 cm,向下至膈顶水平,扫描方向由头侧向足侧。18G套管针静脉穿刺于右侧肘前静脉或手臂静脉,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L),流速5.0 mL/s。机器扫 描 参 数:管电压120 kV,准直宽度0.5 mm×64 mm,层厚0.5 mm,层间距0.5 mm,球管转速0.5 s/圈,矩阵512×512,螺距P值=1,FOV=350 mm。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动脉瘤分布部位,测量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高与瘤颈比值(AR)、载瘤动脉直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入射夹角等参数(图1~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颅内侧壁动脉瘤几何形态参数 图2 动脉瘤内血流方向示意图

图3 女,75岁,未破裂组,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瘤颈2.9 mm,瘤高4.1 mm,AR=1.41,入射夹角103°

图4 男,57岁,破裂组,右额区脑出血,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瘤颈5.0 mm,瘤高5.7 mm,AR=1.14,入射夹角139°

2 结果

2.1 2组动脉瘤分布部位比较 破裂组动脉瘤主要分布于后交通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未破裂组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2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动脉瘤分布部位比较 [n(%)]

2.2 2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比较 未破裂组瘤颈宽、AR及入射夹角均小于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未破裂组典型病例见图3,破裂组典型病例见图4。

表2 2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比较 (±s)

3 讨论

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及其破裂的“金标准”,然而DSA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较低。CTA 扫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特征、周围血管血流状况及相邻的空间结构。既往研究显示[3],动脉瘤的位置是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之一,但对于易破裂的部位存在完全相反的结果。Morita等[4]认为,前交通、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破裂率高于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而孙瑜等[5]研究指出,大脑中动脉、后循环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好发部位。本文结果显示,破裂组动脉瘤主要分布于后交通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未破裂组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2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认为动脉瘤破裂与位置相关,这可能与本文选取的样本量较少,未随访未破裂动脉瘤,漏掉后破裂有关。

动脉瘤瘤颈可控制进入动脉瘤内的血流量,进而影响瘤内血流动力学状态。本文未破裂组瘤颈宽小于破裂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瘤颈较窄时,瘤内血流不形成低血流低切应力环境,也不发生过度涡流情况,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AR值是一个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较好形态学指标。大部分研究显示[6],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R值越大,破裂风险越大。本文结果显示,未破裂组AR值小于破裂组(P<0.05),与此相符。动脉瘤入射夹角可较好反映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本文中未破裂组入射夹角小于破裂组(P<0.05),提示入射夹角较大的动脉瘤易发生破裂,这可能是因入射夹角可反映外部血流对动脉瘤壁剪切应力的大小,夹角越大,剪切应力越大,对瘤体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大,更易发生破裂[7]。因此,CTA可通过测量瘤颈宽度、AR值及入射夹角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

[1] 吴鹏飞,吴安华,王运杰,等.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 13(7):310-313.

[2] 江国权,方兴根,徐善水,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因素[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2):1 109-1 113.

[3] 谢万福,李传坤,冒平,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参数同破裂风险相关性的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201-203.

[4] Morita A,Kirino T,Hashi K,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J].N Engl J Med,2012,366(26):2 474-2 482.

[5] 孙瑜,杨碧林,何明江.64 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6(21):664-667.

[6] 李剑秋,陈莉,姚开情,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CTA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 34(15):1 552-1 555.

[7]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等.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4):319-324.

[8] Jou LD,Quick CM,Young WL,et al.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hemodynamic forces in giant cerebral an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3, 24(9):1 804-1 810.

(收稿2016-11-05)

R739.41

A

1673-5110(2017)07-0038-03

猜你喜欢

载瘤囊性瘤体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