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经验分析
2017-03-22张凤珠
张凤珠
【摘要】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兴趣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27-02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课堂设置疑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首先,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备课准备,科学的分析学生的特点,仔细的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列出7+7+7+7+7;4+4+4+4+4;3+3+3+3+3,让学生观察三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并说明为什么?。学生A回答:“三个式子都是加法运算”;学生B回答:“三个式子的加数都是5个”;学生C回答:“后面两个式子相加的和是第一个式子的的结果”等。通过这种问题设置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巩固加法运算的知识,还能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联系新旧知识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通过就知识的迁移来达到知识的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一个因数是两、三位的乘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个因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接着,把这个因数改为两位数、三位数引导学生比较,一个因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让学生在就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
三、联系实际操作
首先,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动手体验到图形的美、几何的美。教师将重要的知识内容讲授完成后,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几何图形为例,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在课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几何图形。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关于圆柱体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圆柱体为什么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拿出一种长方形的纸,然后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个圆柱体,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圆柱体的知识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现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应该理性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喜欢的因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例如,小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将西游记中的人物角色融入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问:“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给八戒采了100个桃子,八戒邀请大家一起吃,现在有30只猴子,八戒列了算式,100÷30=3……10,所以八戒让大家每人拿走三个,剩下的自己吃了。”然后教师要提問学生,八戒到底吃了多少个?通过故事的方式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展开课堂内容的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课堂设置疑问、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操作、故事激发兴趣等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梁金昌.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2]董志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5(07)
[3]唐志成.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J].南北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