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7-03-22伊武科

关键词:校园文化互联网+校园

伊武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伊武科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把握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方向和新平台,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统领和精神引导、人员队伍建设以及工作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更好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高校创建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服务。

“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在2015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1]。2016年11月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等前沿热点展开了充分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的视频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2]。2016年9月4—5日,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东道主,提出了互联网治理的相关问题,这对于推动全球化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网络治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3]。

一般意义上,“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将互联网融合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简单地说,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4]。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当代高等教育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在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全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是以当前社会的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学校精神为底蕴,在学校办学历史中由师生共同参与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5]。高校是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6]。培养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内涵体现。

(一)“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思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要突破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固定思维,利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模式创造高校校园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要结合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特点,跨越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鸿沟”,融入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思想和新动力。

(二)“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报纸、展板、横幅等宣传方式,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纸张的、书面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可以将传统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例如,利用移动校园和数字校园制作虚拟的校园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不一样的校园;还可以利用移动校园和数字校园实现移动办公,极大地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三)“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校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互联网+”的广阔平台使高校这样一个“小社会”能够更好地融入“地球村”,使“小社会”与“地球村”连结更加紧密,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交流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包括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内的统一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与格局。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高校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移动校园、数字校园、掌上校园的普及和推广,微信、手机APP等平台的形成都影响着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冲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已经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尤其是对于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积极主动,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然而也正是因为从小处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面对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文化,以及信息的碎片化、不对称,导致价值观念的偏差,往往难以抵制诱惑。另外,随着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是非难辨,极易造成大学生在思想上随大流,进而误入歧途而不可自拔。

(二)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不高

专业化不仅要求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师生具有相当的审美意识、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更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知识。当前互联网技术使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速度、渠道呈现高速化、多样化的发展,这给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师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高校管理者,他们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掌握互联网的基本知识,能够对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基本操作。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校报、展板、横幅等宣传方式上,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新经济形态。

(三)校园文化的表现力减弱

文化表现力通常理解为文化育人的效果,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建筑物的建造、校园环境的整治、校园氛围的营造等物质文化建设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往往通过校报、展板、横幅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校报、展板、横幅的幅面限制,在语言上,往往简洁凝练,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内容上,往往精练传神,震慑人心,以此来引导师生的观念、言行、思想,传播正能量,表现力强。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资源的共享,甚至泛滥,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传播信息,且互联网传输媒介多样、速度快、渠道广,可随意发布、转发,发布的语言往往粗浅随意,缺乏很强的文化表现力和文化渗透力,不能真正达到文化的文而化之的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渠道,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大潮中,要用核心价值观去衡量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要明确高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定位,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要确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及重点,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网络强国战略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G 20杭州峰会的召开积极推进了互联网经济治理方案的产生。这些战略、方案的提出和产生都是以人的基本素质为前提,只有掌握了前沿信息技术的人员才能主导“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互联网+”背景下,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观察能力、一定的新闻素养以及灵活的创造能力,还应掌握相当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员队伍的思想性、纯洁性和专业性,才能确保信息及时处理,在源头上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组成是基础,只有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和渗透性。

(三)创新工作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传统方式和新媒体、新技术和创造力提升的双向联动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灵动性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师生需求,广泛地调动积极性和吸引关注度,激发工作活力。如积极开辟校园微信、校园微博以及校园网络群发平台,及时推送校园动态。又如广泛建立微信群、QQ群等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动态,提供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灌输正确的价值导向,使美丽的校园在师生中自觉落地生根。

四、结语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校园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培育独具魅力、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营建幸福富足的精神家园是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工程。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荣辱感,形成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在“互联网+”浪潮中,直面机遇与挑战,紧跟潮流,乘势而上,奋发有为,为高校创建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郎平.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与G20框架下的互联网经济治理[J].世界知识,2016(5).

[2]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N].光明日报,2016-11-16.

[3]其其格.G 20国家应加强互联网治理合作[N].国际商报,2016-09-07.

[4]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J].金卡工程,2015(3).

[5]黄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社会与发展,2013(4).

[6]陈留根.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王涛.“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6(3).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5-0100-03

伊武科(1986—),男,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7-01-1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互联网+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