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内涵的认识
——以重庆为例

2017-06-19佘渝娟刘洪峰黄志玉祝亚辉

关键词:小城镇山地基础设施

佘渝娟,刘洪峰,黄志玉,祝亚辉

对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内涵的认识
——以重庆为例

佘渝娟,刘洪峰,黄志玉,祝亚辉

山地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山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山地区域建设活动特征、山地小城镇的概念范畴及建设状态,归纳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内容范畴,进一步提炼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内涵;通过对山城重庆5个山地小城镇的实地调研,探索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实现路径。

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重庆也称山城,以丘陵、山地(以下统称为山地)地貌为主,山地面积占重庆总面积的70%。复杂的地形地貌等特征使得山地区域生态承载力弱,环境保护要求高,区域建设与发展更强调可持续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已经把“山区可持续发展”列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

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山地区域不适宜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2],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3],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长远发展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探讨了在山地特殊环境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内涵与现状,以期为重庆乃至各地山区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认识

(一)山地区域建设活动特征

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及水体植被状况,山地区域的建设与经济活动呈现如下特征:一是生态承载力弱,自然生态系统极易遭到破坏且后果严重;二是与一般地区相比,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三是可建设用地少,土地成本更高;四是不适宜于大规模开发建设。

(二)山地小城镇

在我国,对小城镇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以及尚未设镇建制的集镇。狭义的小城镇仅包括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和集镇。目前,学术界多采用狭义的定义。我们也基于狭义的小城镇定义开展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相关研究。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山地区域的特殊地理条件限制,在以山地为主的城市整体建设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山地区域主要集中在包括重庆在内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得小城镇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山地小城镇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4]:一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如通讯、燃气、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二是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三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城镇居民聚居区环境污染严重;四是建设资金不足,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高;五是产业动力不足,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六是山地小城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政府、学校、医院等机构长期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小城镇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4:基础设施发展》的观点[5],城市基础设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类基础设施,包括公共设施、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其他;另一类是社会类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分类,具体包括以下4类:一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饮水安全;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如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四是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如教育、卫生。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枢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既有别于城市基础设施,也不同于农村基础设施。一般而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范围比城市基础设施更小[3]。综上所述,考虑到山地区域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环境类基础设施的突出要求,我们研究的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乡镇道路为主的交通类基础设施、以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等为主的生活类基础设施、以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等为主的环境类基础设施和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服务类基础设施。

二、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内涵

对于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少学者是从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相结合的角度进行阐释的。甘琳等人认为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是将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和平衡[6]。石莎莎等人将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阐释为3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相适应;二是基础设施的发展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7]。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要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发展应经历项目规划、项目建设实施和项目维护3个阶段[8]。

结合中外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研究,以及山地区域的特征,我们将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界定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适应。一方面,基础设施自身的建设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能促进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与当地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城镇发展相适应;第二,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长期收益要能够超过其建设、运行和维护所需要的全部成本;第三,基础设施能够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第四,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并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重庆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实现状态

(一)信息收集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发现关于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研究与报告鲜有涉及。研究团队对重庆市所辖的5个山地小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一手调研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梳理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状况。接受调研的小城镇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小城镇信息简表

研究团队对样本城镇开展调研的形式和步骤主要采取预先拟定调研提纲并与调研城镇取得信息互通、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及半结构化的访谈、在镇域范围进行现场察看与实地走访等。其中,对样本城镇政府负责人开展结构化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5大部分:一是小城镇基本状况;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三是小城镇采取的环保措施;四是小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五是小城镇未来发展规划。本次调研共涉及39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实现状态

通过与镇政府负责人的交流咨询与结构化访谈、现场察看等多种形式的调研,研究认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不足的,具体表现为:

1.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与当地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城镇发展的适应度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环境类基础设施有所欠缺,如垃圾处理能力有限、污水处理量不能满足发展规划的需求;远离城市的小城镇,还存在管道燃气等生活类基础设施未能普及,高处地区通讯类基础设施未能全部覆盖;教育、医疗等服务类基础设施的后续配套不能跟进;前期决策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不足,个别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需求、城镇发展不相匹配,出现闲置问题。

2.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够确保稳态发展

不少山地小城镇关注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但忽略建成后的管理与维护,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寿命提前终止或反复进行大规模修复,如道路交通类基础设施修补频率高。

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以牺牲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未能达到统一。

城镇发展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短期行为严重,导致山地小城镇在人口聚集、大兴土木的同时,出现了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如耕地占用、山林砍伐、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生活污水进入山中溪流污染水源、固体废弃物随意抛弃等。

四、结语

山地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基础设施在小城镇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山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将山地小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归纳为交通类基础设施、生活类基础设施、环境类基础设施和服务类基础设施。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用于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提炼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与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城镇发展相适应;二是长期收益超过全部成本;三是长足稳定发展;四是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们以重庆为例,对5个山地小城镇展开了实地调研。研究发现,目前山地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这些问题显得刻不容缓。同时,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小城镇和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建设理论体系,可为各级政府进行山地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建设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

[1]秦成逊,王杰.西部地区基于生态文明的山地经济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2(10).

[2]樊杰,王强,周侃,陈东.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J].城市规划,2013(5).

[3]余杨,秦定,马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融资的可行性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

[4]刘晨阳,雷劲松,傅鸿源.西部山地城镇建设与产业动力构筑:基于集群化模式的思索[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5]WORD BANK.Wor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6]甘琳,申立银,傅鸿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11).

[7]石莎莎,史安娜,张鑫,张菊梅.可持续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发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2).

[8]DASGUPTA S,TAM E K L.Indicators and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1(1).

(编辑:唐龙)

F299

A

1673-1999(2017)05-0047-03

佘渝娟(1977—),女,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设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刘洪峰(1979—),女,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设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黄志玉(1967—),女,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产品节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祝亚辉(1979—),女,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设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2017-03-28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诊断及提升路径研究”(15BJY038);2017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地区山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主要障碍及提升路径”(KJ1713354)。

猜你喜欢

小城镇山地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山地草甸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