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2017-03-22王志兰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练习设计盲点主动参与

王志兰

摘要:不少学生害怕练习,视作业为“沉重包袱”。放手让学生参与练习设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主要策略有:创设有趣情境,诱发学生的设计欲望;搭建练习支架,鼓励学生创造性设计;放手暴露盲点,拓宽学生的设计空间。

关键词:主动参与;练习设计;诱发;支架;盲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77-03

提升作业有效性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练习,让练习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不由自主投身其中,忘乎所以乐在其中,真正成为练习的主宰。下面笔者就谈谈我们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有趣情境,诱发学生的设计欲望

在儿童的眼里,一切物质除了它的预设的使用功能之外,都可以赋予它游戏的内涵。比如一张纸,在儿童的手中不再是书写的工具或印刷品,而是变成寄托想象的负载物。它可以折成飞机,飘出美好的梦想;可以叠成动物,传达丰富的感情;可以制成钱币,成为博弈的工具。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孩子的游戏过程。每一个练习都是不同的游戏,它带领儿童领略种种的神秘与美好。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儿童文化的魅力,脱离儿童的世界,以成人的眼光来教育,所以就很难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激起儿童的热情。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必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练习和设计练习的活动中来。

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时分”一课后,A老师设计如下练习来巩固时分知识:“你能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吗?”B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也用上了这道题,但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我做小小修理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三个钟都坏了?少了什么呢?你能当个小修理工,来把它们修好吗?”同样一道练习题,A老师的学生是被动参与,心中有的是不愿与无奈。B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情境,一扫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由被动的练习者变成了一名小小的修理工。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练习,爱上了练习。

B老师的学生完全进入了自己天地,完成前三个钟的作业后,又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某学生说:“老师,钟表店又来了一个坏钟,谁能来修一修?”接着他在一个空白的钟面上画了分针和时针。

同学们一看,争先恐后抢着说:“钟没坏,时间拨错了,7:55时针应该在接近8的地方。”B老师说:“我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会想到画这样的一个钟呢?”出题学生回答:“因为这个是我经常要错的,我来考考大家。”然后一个个学生举手:“老师,我也来考考大家……”

一个看似简单的名称,看似不经意的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都争着当修理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仅进入情境完成老师的练习,还能总结自己的经验主动参与设计练习,不光提高了练习的层次,直抵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反思的好习惯。

情境的创设有时是一句充满童趣的话,有时是一张学生喜爱的图片,却能直击孩子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练习支架,鼓励学生创造性设计

赞可夫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最重要的是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教师的典型示范,适时点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设计练习的能力,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练习课是最佳时机。这里的典型示范和适时点拨就是搭建支架的过程。

比如在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练习”一课中,每人设计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口算题,然后同桌两人一组互相练习。老师选了几道写在黑板上。6×6=36、6×9=54、24÷4=6、18÷3=6。然后神秘地拿出一个白色小正方形:“老师有一个魔术框,猜猜它可能把算式中的什么藏起来?”

生1:(指着第一个算式)它可能把乘数6藏起来。

师:这时候算式就变成6×□=36。

生2:还可把第二个乘数藏起来,变成□×9=54。

生3:也可把24藏起来。

师:也就是把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藏起来。

生4:还可能把除数藏起来。生5:还可能把乘号或除号藏起来。

师:(出示:6×□=36、□×9=54、□÷4=6、18÷□=6)□里填几呢?还有其他填法吗?(又拿来一个魔术框)还可以把哪个数藏起来呢?

(经过学生的思考,四题分别变成:□×□=36、□×9=□、□÷4=□、□÷□=6。)

师:这时候,答案还只有一个吗?

生:不是的,有很多,比如□×9=□,可以想关于9的乘法口诀。

师:你也能来设计一些练习考考同伴吗?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练习,有模仿型的□×7=□、□÷3=□、□÷□=1,有创造型的□×□×□=12、42÷□÷□=□。老师抓住课堂生成的可贵资源,开始了下面的教学。

师:(指着□÷□=1)这位小朋友设计的题很特殊,是有关1的除法,可以怎么填呢?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活动)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

师:对,我们得到一个小经验:当什么情况下,商是1?

生: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生:我还想到了乘法。1乘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

师: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师:(指着□×□×□=12,问那名出题的学生)你怎么想到设计这样的练习呢?

生:我想□×□=12太简单了,如果3×4=12,就可以把4分成2×2,这样就更难一点。

在上述案例中,把某数“藏起来”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经历设计有未知量的算式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初步渗透函数思想,让学生感受着算式的变与不变。当未知量是一個时,答案是唯一的。当算式中的未知量是两个时,答案就可能有很多种。在藏的练习中,学生感受着算式从确定到不确定,算式三个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经由教师搭建的支架,学生从一开始的模仿设计练习,顺利进入到主动运用乘法口诀设计练习的学习情境中,创造性地设计出有关1的特殊的乘除法,以及含有多个未知量的连乘连除的算式。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学生主动打破了模仿练习后出现短暂平衡,又开始寻求新的平衡。在这个平衡化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也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和继续学习的信心。

三、暴露关键盲点,拓宽学生的设计空间

如果说低年级学生的练习设计重在依托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着主动设计。那么中年级的学生所需要的则是老师能够给他们引路,点明盲点:哪些内容需要设计练习进行巩固?哪些内容需要加强练习?怎样设计才可以与别人不同?这时学生就会更多关注练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此时的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尽量少讲。要针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独自尝试,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出现弯路、错误常常是教师讲授所触摸不到的“盲点”,而“盲点”应是学生设计练习的宝贵资源。

三年级学习了“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算法之后,开始独立尝试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计算906÷3。反馈时,发现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

学生估算900÷3得数为300,不可能是32;若用乘法验算32×3=96,而不是906,从而说明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商的十位漏写了0。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十位为什么要写0呢?”有的学生答:“十位上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这里0÷3=0,所以十位上应该商0。”

通过互查反思和自我评价以后,学生发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这时发现商中间也有0。老师便就此提问:“你能设计一道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来考考你的同桌吗?”

片刻之后,有位学生叫起来,“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不一定有0”。大家一下子被他吸引,一齐来看同桌设计给他的题目508÷4=127。“十位为什么不是0了呢?”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因为首位5÷4剩余一个百,就是10个十;原来十位没有但因为百位有剩余10个十,除以4得2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商2;十位剩余2个十和个位合起来是28个一除以4得7个一。

教师故作神秘地说:“看来0真是一位神秘的人物,被除数中有0,商有时有0,有时没有0。你们想想,是否还会有其他可能呢?”学生猜想:“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被除数中间没有0,而商中间有0呢?”教师追问:“什么时候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中间却会出现0呢?”学生喃喃自语:“十位不够除……”然后就有学生举手,他们的题目是424÷4=106、728÷7=104、828÷4=207……

仔细比较这些题目,学生有了两个发现。一是首位够除,而且正好整除;二是十位不夠除。这两个发现,其实就是为什么被除数中间没有0,而商中间却会出现0的原因。全班学生恍然大悟。“我也想来设计一道这样的题。”大家埋头开始了第二轮设计……

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布置了一个有意思的作业:“同学们,在除法算式中,0除了出现在被除数的中间,还可能出现在哪里?”“末尾。”“那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来设计几道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再算一算,留意它们的商中有0的情况,好吗?”

熟悉三年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中间有0的除法是出错最多的类型。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能主动参与,就形成认知的盲点。如果像案例中一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设计,获得深刻的体会,那以后碰到类似题型出错几率就小了。课后延伸的设计练习,则是对学生设计能力提供了一个“新支架”。

一般的讲授式课堂,学生经历的大都是“聆听新知—回答提问—巩固练习”的过程,而本案教学,学生所经历的是:“尝试解题—暴露盲点—直击本质—设计练习—发现新类—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设计练习”。教师放手,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原本10分钟可以讲授完成的学习任务,却要用上几十分钟,看似效率不高,但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全程,大胆猜想、不懈尝试、举例验证,这样的课堂才是切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课堂。

责任编辑:徐瑞泰

Effective Strategy for Students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xercise Designing

WANG Zhi-lan

(Wuxi New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 Quite a few students are afraid of exercises and they think homework is a stressful load for them. To guide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desig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 Main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creating interesting contexts to trigger their desire of designing; setting up exercise scaffolding to encourage them to design creatively; and fully exposing the blind points to expand their space of designing.

Key words: active participation; exercise designing; scaffolding; blind point

猜你喜欢

练习设计盲点主动参与
眼见为虚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盲点
浅探数学练习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