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清来华传教士开创的近代印刷媒体的文字播道

2017-03-21张田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教士

张田

摘 要:来华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印刷媒体的新生。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报纸、期刊和图书出版活动,对开阔人们的眼界、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教士;印刷媒体;文字传教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4-02

我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活跃,无一不是由于广泛流传的新兴出版物所引起与促成的。受时局所迫,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他们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流露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的心态。

一、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对印刷媒体的重视

最先把西方铅活字印刷术传到中国的是 19 世纪初期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他是基督教新教派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由于当时我国实行禁教政策,根据清政府“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的命令,因此,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来,马礼逊和其助手英国人米怜认识到,仅靠口头说教并不能对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造成什么冲击,而且在各方面都会受到中国官吏的阻挠,因此,他们向伦敦差会提出了一系列传教方针,其中之一就是出版书籍报刊。在传教士看来,文字传教是向中国传播基督福音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米怜曾说道:“不管以何种洗练的语言来表达,在传播人或有关神的知识上,印刷媒体显然要比其他媒体更占优势。作为加深理解的手段,中文书籍之重要性也许要比其他传播媒体还要大。”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也认为,印刷的书刊比口头的讲道对中国士大夫更合适,借文字来宣传基督教比其他方法较能直接接触更多的人,也接触的更快、更有效。为了传教的需要,马礼逊派米怜和中国人梁发、蔡高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印刷宗教宣傳品,并在 1819 年第一次用活字印成了中文《圣经》,这也是最早的中文新式铅印书籍。1843 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另外,该馆出版的《六合丛刊》也是我国最早的铅印杂志之一。

在近代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本公开刊行、能供公众阅读的中文圣经译本,这就成为传教士来华传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传教士建立出版印刷机构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传教士要与中国的官员接触,深入民间传道,就要精通中文,而要翻译、出版中文圣经和各种宗教读物,就需要借助字典、词汇等工具书才能完成。当然,这也同国内禁教政策有关,在欧洲会汉语的人极少,而在中国,教授汉语是一件杀头的事情,所以,要让后人到中国传教或通商取得更多的语言便利,在华传教士有责任编撰华英工具书。再次,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一个是传教,另一个就是宣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在 18 世纪,法国的传教士就编纂了大量关于中国古文化的著作,而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以及文化、艺术早期在欧洲的传播,也为欧美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近代,随着传教士所设立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关于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也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来华的传教士的文字播道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长期闭关自守的国家,西方传教士深知,在文化上要想同化、征服这个国家,只能采用最简易、最广泛、最能改变人们灵魂的工具——出版报刊来征服中国人。因为这是“一个更迅速的办法”,“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中说:“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报刊,我们就控制到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帝国主义者为了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他们在中国建立出版机关。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出版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由传教士独立创办经营的出版机构,如格致书室;专门出版传教图书的出版机构,如美华书馆;服务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出版机构,如广学会。

传教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传教士—传教媒介—受传者这样一个过程。基督教新教入华以马礼逊1807年来华为开端。马礼逊译《圣经》、编字典、办报刊、设印刷所,终其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文字工作。而马礼逊的文字传教策略多为后来的传教士所效仿。从传教媒介看,当时的传教士所采用的除文字布道,还有通过口头布道、教育、医疗、慈善等方式,相比之下,文字传教更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汉字的广泛应用性,使文字作品可以在大范围内流传。英国传教士米怜曾这样说道:“我发现中国的方言非常之多,而且语音各异,常常无法互相交谈,唯一的办法是可以写中文字和别人交流。”第二,文字作品的渗透性可以到达传教士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广泛使用印刷品来传播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传播得广泛。第三,文字作品自身所具有的问文化性可以更深刻地改变一个社会。

为了让中国民众接受基督教,来华传教士试图出版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书刊,从观念上改变中国人。因为清政府的限教政策,新教传教士曾在广州隐居。他们发现中国官方直至民间有着强烈的天朝自大的心理,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看不起外国人的心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1834年发起创办 “益智会”。顾名思义,目的就是要向中国人传播“实用”的知识,以帮助中国取得知识进步和社会进步,将西方近代科学文明作为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介绍给中国人。“益智会”出版了一部分中国书籍,包括郭实猎的《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广州方言中文文选》,以及后期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等。裨治文编写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第一本中文美国史著作。裨治文在书中塑造一个可与大清媲美的富强、广袤、文明的美国形象,为中国人正确认识美国奠定了基础。裨治文在书中表达了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文明程度之所以不逊于中国,得益于西方基督教文明。而他在书中表达了“四海为一家”的意愿,目的在于瓦解中国人的“天下”、“中国”和“四夷”观念,使中国人抛开大中华文化优越感而接受基督教的信仰。

传教士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字传教,也使中国的文献形式逐渐多样化。近代报纸和期刊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价格低廉的特点而被传教士引入到中国。报纸和期刊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打破了图书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报纸、杂志更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推进了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闻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据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统计,洋务运动时期出版的350部西书中,外国人翻译的139部,中外学者合作翻译的123部,中国人翻译的只有38部。而这些外国人大都是传教士。随着西学的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主动参与引进西学,并逐渐成为主要力量。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村富.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J].世界宗教研究,2002,(1):11.

[2] 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安 琪]

猜你喜欢

传教士
惩罚
略论晚清传教士的出版经营意识
传教士詹姆斯·理雅各《道德经》英译本翻译风格简析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
来华美国人对美国东方学会早期汉学研究的贡献(1842—1930)
浅述晚清医疗的近代化历程
传教士眼中的北京(1840—1911)
真话还是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