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2017-03-21徐斯迪
徐斯迪
摘 要: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教育成本一直是重中之重,教育成本核算可以帮助学校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从而增加收益。为此,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教育成本的核算方式,探究教育成本管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提高民办高校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即兼得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制定出民办高校收费标准的相关依据。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民办高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62-02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阶段。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切实合理地制定投入-产出的比例。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很快,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拥有合法正规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目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缺少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然而,民办高校只能自救。在生源充足时,可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来生存,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尚不成问题。但一旦生源减少时,就难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亏本运营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对经费合理运用,更加合理地控制成本,从而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用途,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好、更多的事,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经营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是非公共财政,而且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民办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模式,以提升成本信息含量,从成本信息中把握全局。当前的做法是计算出人均教育成本,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但是这种以这樣的方式核算出的成本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消耗的成本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均值假象,这样的成本信息不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就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来看,应该把教育成本的细分为各个“专业”,通过作业成本法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将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并最终计算出“各专业人均教育成本”。
民办高校如果想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壮大,那么收入与成本就必须相一致,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2003 年我国发布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规定,“民办高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此看出民办高校还是可以有利润的,而获取利润的重中之重就是成本核算,以至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成了该产业的前提。但是,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援也是有效的,如提供场地、减免税收、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等大的方面都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帮助。但除此之外就需要民办高校依靠自我,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对资金运作和资源运用的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自 1940 年初,国外就开始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早研究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他的“作业会计”概念的提出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1952 年科勒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他将作业的思想融入到会计与管理里面,被看做 ABC 的萌芽。
1971 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概述。他始终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相联系的会计。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不能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而应该是作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工业生产变得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直接费用的占比在下降,间接费用的占比在提高。美国制造业界普遍感到成本核算存在扭曲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全面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两人通过对多家公司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两位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基础。
继卡普兰和库珀的研究之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地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业成本法被广泛运用到大型企业中去。Kiani 和 Sangeladji 在美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美国企业都开始推进作业成本法。随后,Chenhall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发现一半的大型企业都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核算方法,很多美国企业都在应用,如 IBM、朗讯科技等。
三、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应用的可行性
(一)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
国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积极的探索及研究。20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教育成本概念开始被提出。约翰·维泽(John Vaizy)是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他在 1958 年出版的《教育成本》一书,在书中准确详尽地分析了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另一位教育经济学学者科恩在 1979 年撰写的《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成本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的成本构成,包括培养学生而产生的相关费用,间接成本主要由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等构成。科恩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机会成本是教育成本概念最为恰当的表述。
国内学者对教育成本己进行了20多年的积极探讨,但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对教育成本的定义上,各学者分为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将教育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成本=直接成本(公、私立教育机构的付出的教育支出)+间接成本(即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另一观点认为,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教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和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由于上学而未就业放弃的收入。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教育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教育成本进行和核算的实际操作的探讨较少,特别是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的研究更少。
(二)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并合理运用是民办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成本是衡量一个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是管理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学费的标准。而一个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能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保驾护航。因此,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證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发现不合理、无效益的作业环节,从而帮助管理者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保证财务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
同时,民办高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回报要求运营过程中必须有利润,而这种利润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并且是在合理收取学费基础上的,那就要对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准确的核算。所以,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成了民办高校公益性和效益性双重目标下的必要条件。
由于民办高校的费用种类繁多且成因复杂,导致间接费用过多。只有将这些费用合理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中,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人均教育成本。因此,选择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作业成本法则是一种好方式,它将管理的重心放到基础作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将生产过程按作业动因分为多个作业,每个作业都能用运用合理客观的分配方式将成本进行逐一划分和汇总,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由作业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能使管理者发现不合理、没效益的项目,这可以真正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和资源控制。制造业企业最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并取得了成功,不仅有效实现了产品的成本控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学校的教育成本构成与制造型业的成本构成存在着相似性,所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民办高校是有必要性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因此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成本核算是很有意义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成本核算对象可以是学院,也可以是年级,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教育成本的使用状况,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决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小业,陈华.作业成本法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
[2] 练惠敏.现阶段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评估[J].商业时代,2005,(27).
[3] 张凤霞,郑晓春.从案例分析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西部财会,2007,(12).
[4] 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5] 刘悦.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4,(11).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