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绛州古城社会空间结构现状研究
2017-03-21毛建泽
毛建泽
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文章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绛州古城的社会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绛州古城内部及周边社会空间结构呈现扇形模式,而新城区则呈现出多核心模式。
关键词:绛州古城;社会空间结构;因子分析
一、引言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居住空间和感应空间等多种空间形态的复合与重构,其本质是城市社会分化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社会与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为标志,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后逐渐形成了以三大模型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相关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在经历转型期后,对此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处于实证研究阶段,研究对象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利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演变机制、发展趋势等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实证研究虽多,但集中于一线城市,城市类型单一,应加强不同类型城市的实证研究,以完善理论体系。
绛州古城作为三晋名城,风貌别具特色,1994年由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使新旧城分离成为当前最为有效的办法。新城的建设后,县城内的一些的单位、企业纷纷搬迁到新城,众多居民也陆续在新城安家落户,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绛州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为之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区域
本次研究以新绛县县城为研究区域,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部,临汾盆地南缘、汾河下游,绛州古城处于新绛县县城核心区域,为旧城区。新绛县县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城三组团”组群式的布局结构,即古城区、新城区、轻纺组团、商贸组团、新纺组团。整个研究区域总面积约8.72km2,城镇人口数量依据最新一次人口抽查结果约13.76万。为了便于管理,政府将县城分为7个社区:气象路社区、居园池社区、四府街社区、文庙社区、东天池社区、钟楼社区、顺城街社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县城仍沿用“三关五坊”的分区方式,为了使调查结果更科学,这里将社区划分法和历史划分法相结合,参考县城建设的历史进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4个分区。
(二)数据分析
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91份,回收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34份,有效率达到93.03%,调查可信度较高。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状况、居住状况等几个方面,共计9个大类,37个变量。将研究区合并处理后得到的14个分区与37个初始变量结合,构成14×37 共518 个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没有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系统按照特征值大于1自动提取了8个主因子,通过碎石图中特征根分布特点的判读认为选取出5 个主因子较为合理,能够解释全部信息量的81.26%。但与此同时发现变量过于集中在第一主因子上,所以采用Varimax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并规定提取5个主因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表1所示),变量在因子之间分布较之旋转前更为均匀,结构也更加清晰。
三、主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第一主因子: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第一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3.184%,包括19个变量,均呈正相关,主因子与大学本科教育程度人口、月收入1500~2500元人员、月收入2500~3500元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数量、家庭中有2到3个劳动力等13个指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与月收入5500元以上人员、大专教育程度人口数量、46~55岁人口数量等指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图1中的第一主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看出,得分最高区分布于古城西北方向已建成的新城区;新城区与古城交界处、古城东部及北部地区得分处于第二等级;得分较少的区域为古城内的控制性建设区域以及非城市发展方向的古城周边地区。
第二主因子构成:低龄从业者比重 ,第二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1.786%,包括5個变量,反映了低龄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主因子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租用公有住房的户数、25岁以下人口数量、月收入1500元以内人员数量、未婚者数量等指标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由图1中的第二主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看出,得分最高区分布于新城北部事业单位聚集之处以及古城边缘房价较低处;古城中心位置工作机会较多,成为得分次高区;三等的分区夹杂于前面两者之间;最低分的区域处于边缘地带。
第三主因子构成:高龄从业者比重,第三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0.051%,反映了55岁以上人员的相关信息,主因子与自建住房的户数、住房总面积130平方米以上的户数以及55岁以上人口数呈显著相关性。由图1中的第三主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看出,得分最高区分布于古城内部的西北区,即正平坊一带,住宅区建设时间长,尤其在六七十年代城市早期扩张中承担了大量的住宅建设;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得分情况大致上以该区为中心向外递减,越远离正平坊得分越低。
第四主因子構成:商业人员比重,第四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616%,反映个体商户的相关情况,主因子与个体商户、私人业主人员数量、月收入4500~5500元人员数量呈正相关。由图1中的第四主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看出,得分最高区分布于新城北部地区、古城东部边缘以及汾河南岸商贸区,这三个区商业活动频繁,所以得分高;其次是古城边缘地区,古城中部得分为第三等级,县城最外围边缘地区得分最低。
第五主因子构成:租房人员比重,第五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7.62%,主因子与租用商品房的户数、住房总面积50~70平方米以内的户数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反映了租用商品房居住人员的相关信息。由图1中的第四主因子得分分布图可看出,得分最高区分布于古城东部边缘的文庙社区,其次是新城区的西部和南部、古城内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城南商贸团,可以看出得分情况自县城对角线向两侧降低。
四、绛州古城社会空间结构现状
将因子分析中提取出的5 个主因子在各分区上的得分作为基本数据矩阵, 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4个分区进行归类划分,首先采用了层次聚类法,但结果并不理想,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运用快速聚类进行分析并指定划分为4个社会区较合理,再计算出各类社会区在每个主因子上得分的平均值及平方和均值(表3所示),进而判断各类社会区的特征并命名,各社会区分布见图3所示。
1. 居住面积较大的自建房住宅区:该类社会区由3个单元区组成,在第三主因子上得分的均值及平方和均值都远远大于其它主因子得分的均值及平方和均值,表明该类社会区建设时间长,居住面积大,居住者年龄偏大。主要分布在古城北部地区、新旧城交界处,这个地区是城市早期扩张、改造的主要发生区,聚集了大量的自建房,尤其是古城北部地区建筑物犬牙交错,较为混乱。
2. 事业单位及商业活动集中区:该类社会区由6个单元区组成,第二主因子得分的平方和均值大于其它主因子得分的平方和均值,均值却是第五主因子得分的最高,表明该地区人员密度大,工作机会多。这类社会区分布于古城中心地带、南部商贸团以及新城东部地区。古城内部中心地带发展历史悠久,商业繁荣,更有事业单位聚集;南部商贸团规模较大,主营商品零售、批发,经商人员众多;新城东部地区是近几年政府全力引导开发建设地区,大量事业单位自古城内部迁出后在该区落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活动繁荣。
3. 中等收入者居住区:这类社会区只有1个单元区,第一主因子得分的均值及平方和均值远远大于其它主因子得分的均值及平方和均值,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一社会区聚集现象显著。这一类社会区分布于新城区的西部地区,这里是新城最先建设之处,但在后期由于政府集中发展新城的东部地区,使得新城西部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房价也就不再疯涨,但又因为在新城区,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错,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首选。
4.低价住宅区:该类社会区由4个单元区组成,第五主因子得分的平方和均值及平均值的绝对值大于其他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及平方和均值,但平均值为负数,第1主因子得分的平方和均值也较高,平均值仍为负数,这表明该类社会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大多数仍拥有房屋所有权。这类社会区分布在古城西部以及整个县城最外围地区,房价较低,且居住面积大,可以满足众多住房需求。
五、结论及不足
综上所述,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共得出5个主因子,分别是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低龄从业者比重、高龄从业者比重、商业人员比重及租房人员比重,再通过聚类分析使原来的14个单元区合并为4个,分别是居住面积较大的自建房住宅区、事业单位及商业活动集中区、中等收入者居住区及低价住宅区,从而得出绛州古城的社会空间结构图以及结构模型图(图2、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古城内部及外围地区,各类社会区主要以扇形结构存在;新城呈现出多核心结构。由于本次调研数据有限,可能在反映信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与不足,而且本次研究侧重于社会空间结构现状的分析,以后的研究会加强对成因及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易峥,阎小培,周春山.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143).
[3]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地理学报,2008(63).
[4]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J].地理研究,2003(04).
[5]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02).
[6]宣国富,徐建刚,赵静.上海市中心城社会区分析[J].地理研究,2006(03).
[7]周春山,罗仁泽,代丹丹.2000~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
[8]徐旳,汪珠,朱喜钢,等.转型期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研究,2009(02).
[9]魏冶,张哲,修春亮.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J].地理科学,2011(0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