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关系的未来:恢复历史常态?

2017-03-21朱建荣

同舟共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笔者日本

朱建荣

国与国的关系像一面多棱镜,观察角度不同会呈现不同景象;它又是一个多要素动态组合,会随着形势变化变幻出各种可能性,故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昨敌今友、合纵连横之说。就前者而言,我们至少要了解存在着与我不同的看法与感受,至于后者,更要区分偶然与必然因素、短期与长期影响。中日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国人至今对日本仍抱有切齿又佩服、警惕又欣赏的复杂感情,更因为相关因素太多,观察角度不同而莫衷一是。

笔者来日本30多年,要说有什么感受,那就是一路目睹了日本的发展以及中日关系如同坐过山车的历程。笔者经历了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巅峰及之后的一路下滑,更亲身体验了中国崛起对日本内政外交带来的超级冲击波。两国关系今天已进入一条与近百年来都不同的轨道,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十分需要对两国历史及现状作一番“脑筋急转弯”式的重新审视,才能更好地眺望未来。随着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好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日关系本质的契机。

“中日关系史观”亟待重建

从孙中山时代到目前为止,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大体被如是描述:19世纪后半叶,中国闭关自守,日本明治维新,开放战胜锁国,甲午一战形势逆转;20世纪前半叶,日本野心膨胀,试图吞并中华,落后必然挨打,但中国人逆境中浴血抵抗,换来二战胜利;20世纪下半叶,日本经济再度崛起,中国望尘莫及。不过进入21世纪后,国人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看法众说纷纭,分歧渐渐扩大。

上述“中日关系史观”似乎已成为“常识”和分析两国关系现状及未来轨迹的当然前提。但近一二十年,笔者逐渐开始对这一史观产生疑问。该史观引申出来的“亚洲雁型”模式(日本总是担任亚洲领头雁)今天可还存在?更重要的是,如何解释中国的崛起?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比较,2015年中国已是日本的两倍多。有人会说,日本人口仅为中国1/10,人均产值中国还只及日本的1/5,GDP比较意义不大。可按此逻辑,日本人口为美国的1/3,其GDP为美国的三成以上(一度达六成),难道说日本国力强于美国?经济总量毕竟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力评判标准,日本自身和世界各国都以GDP来衡量中日关系,中国这几年大步走向世界,大手笔改写亚洲地图,还是缘于经济实力。

日本文明史学家沟口雄三的著作《中国之冲击》曾如此阐述中国崛起的历史意义及其对日本带来的冲击:“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必须纠正用西方中心论‘(欧美)先进(亚洲)落后的模式描述近代以来历史的观念了。一度被认为打入了历史冷宫的中华文明圈,不但实际上存续至今,而且还转型为环中国圈这一经济关系结构,再度使得周边国家周边化。(19世纪)日本借助‘西方的冲击一举崛起,把中华文明圈逼下了舞台,但今日‘中国的冲击——像是在拳击比赛中被近身连击那样的感觉,虽未被一下子打翻在地但痛感遍及全身,十分难受又难以描述,震撼强烈又持续长久——则再次让两国关系逆转。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摆脱(基于西方标准)判断优劣的历史观,重建一种多元的新历史观。”

那么,重建的中日关系新历史观应该是怎样的?笔者愿在此提出以下一些新思路:

一、考察中日关系,必须有2000年交流历史这一大尺度。近150年的中日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一个插曲。习近平主席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是只为近代雪耻,而是要重建文明。

二、二、为何中国100多年来“落后挨打”并被日本逆转?根本原因之一是船大难掉头,自成一体并已僵化的旧农业文明体系,要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要改变已定型的经濟、政治、文化、哲学等所有架构,转变过程极其痛苦艰难且漫长。反观日本,船小身轻,地处东亚一隅,是西方列强攻略中国这一终极目的所方便借助的对象和跳板。当然,日本人的危机感和勤奋也使得这一过程此起彼落。

三、三、中国体量巨大,积累深厚,要么被肢解,要么浴火重生,再造文明。经过百余年的痛苦转型,现已基本超越了旧农业文明。但究竟在摸索创建何种新的文明,还有待观察。而日本始终是文明的卫星国家,近代以前追随中华,明治以后追随西方(一度自我膨胀,但被打回原形)。进入21世纪,则再次成为哈姆雷特:我是谁?我何往?

四、四、反证:如果近代以来是常态,那就意味着可以复制,但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世界上有谁还认为日本能再度超越中国成为亚洲霸主?中国前景虽也有不确定之处,但内外都清楚,只要自身不出问题,大势不可改变。

五、除了沟口雄三教授,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与笔者接近。日本著名亚洲问题专家矢野畅就认为日本是一个擅长于把外部世界(古代中国或近代以来的欧美)编写好的剧本(指这些国家地区的文明)在日本上演的国家,呕心沥血于如何把剧本演好,甚至演得比原作还好,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编剧本。北大尚会鹏教授也认为“日本人缺乏一个类似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儒教,以及印度的印度教这样的一种主体的意识形态。古代日本吸收中国的思想,近代又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它在文化上具有‘杂交的特点,虽然进入了西方的发达国家(行列),但在自我认同上,它仍然有一种危机感”,“日本(人)对自己的定位,有一种焦虑,他唯恐落在别人的后面,所以整个日本像一部雷达一样,时刻跟踪世界,唯恐落后”。

日本难再成中国对手

讨论中日关系走向,前提是清楚日本现状。有关于此,国内外华人学者圈围绕日本是否“失去了20年”(指19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停滞不前)正在进行一场辩论。

一种观点是“没有失去”:日本实力潜力尤在,亡我之心不死,不可掉以轻心,甚至有人说今后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大威胁。一篇题为《不要被日本所谓的“失落的20年”所蒙骗》的文章指出:从1990年泡沫破裂开始,日本人均GDP竟还继续快速上升,直到2015年仍高于1990年的水平。其次,日本社会的发达与井然有序、民众的有礼友善、生活的安详和谐,丝毫没有让人感觉有一点“失落”。再者,日本人凭借匠人精神,“十年磨一剑”,将许多产品打造成科技含量超高的精品,占据先进零部件、材料或精密设备等类核心的位置。文章还指出,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人将会把这失落的30年所积累的科技向世人展示,从而引爆更加广阔的市场,重新回到高增长的发展之路。

更有人提出了“日本在所谓的失落的20年里,却有17人获诺贝尔奖”的佐证,说“日本是一个‘超级可怕的民族”,断定日本在环保、公共服务、公德、礼仪、社保等所有方面都远超中国,但“通过‘作假的手法,始终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日益走向萧条的国家,将自己定位在‘危险和‘萧条的边缘”。

笔者的朋友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指出了关键:日本真实的经济状况不能只看GDP,还要看GNP(国民生产总值)。日本目前在全球赚的钱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多的。因此,日本经济包括两个部分:保守低效的本土经济和先进、充分竞争的海外经济。同时,日本已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经济形势对人们的影响没那么大。不过,他也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谈到日本经济目前存在三大问题:消费和投资无改善,人们的消费意愿不高;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临时雇佣已超四成;贫富分化严重,35%的人处于贫困状态。

其实,最认为日本“失去20年”的是日本学者和媒体。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2015年社论曾写道:“2015年名义国内总产值为532万亿日元,和2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低增长的长期化让国力日渐衰微,其状况比欧美更加深刻。”《日本经济新闻》的专栏作家土谷英夫2016年初也撰文认为:“‘失去20年(以上)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以后,日元急剧升值,房价猛涨终成泡沫,之后处理不良债务不力,金融机制动摇,经济萎缩终成痼疾,迄今未能走出阴影。”这些严厉的自我批评确实有敲警钟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叹息和“无力感”,可以断定,不可能完全是暗度陈仓,故意蒙骗世界。

近年在论坛上较活跃,分析也较中肯的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说过,日本媒体、学界公认“失去20年”,并承认是“技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日本的技术研发的确没有停滞,但也没有转化为经济效果和利益。

据笔者所见,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各有道理。日本科技实力仍不容小觑;创意新产品源源出现,吸引着大量中国人前去日本“爆买”;教育、国民素质等软实力远胜中国。但另一侧面也不是故意抹黑。日本不仅面临经济徘徊,且出现社会氛围与心劲的沉沦: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六成,企业造假频发(仅这两年,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里就发生过三菱汽车伪造测试数据,东芝会计做假账,东洋橡胶的产品以次充好,旭化成建材伪造建筑设计数据等事件),社会趋于保守,媒体靠自吹自我满足,优秀外交官和企业中层干部不愿被派驻国外,宁当“宅男”。一位在德国企业任职的华人兼管日本业务后作了近距离观察,认为“原先对日本人的那种勤劳踏实的印象彻底颠覆”,看似工作认真且几乎天天加班,但效率低下;很不擅于承担责任,还不停抱怨;看似团结,实则基于个人不想承担责任;一旦领导出了问题,剩下的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笔者无意贬低或抬高日本。从根本上说,中日都处于艰难转型过程中,但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迥异。请允许我把各国不同发展阶段比作各个楼层:未解决温饱的低收入国家为一层,中等收入国家为二层,工业发达国家为三层,后工业社会为四层。近30年,中国由一层成功登上二层,正努力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跨越各种陷阱迈向三层,而日本则是在从三层迈向四层。可以说,日本基本上不会跌下二层来,断言日本会马上衰落的言论是草率的。这20多年来,日本在技术、创意、环境、老龄化对策等方面不断升级;其智力大量进入艺术及其它智能领域。日本的科技和艺术竞争力今后仍將引领东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是日本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方向,但由于“失去的20年”带来的心理阴影,当前的日本社会普遍丧失自信和奋斗精神,纪律松懈,集体内向,民族主义情绪严重,这对日本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无疑是阻碍。

即使暂且撇开上述阻碍不谈,当前日本经济社会升级的最大障碍正是精英层的思考方式和安倍政权的政策。后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以人为本,自我循环,这意味着不会再有高速经济增长。但日本现在只有极少数智者提倡顺势而为,以建设“小而闪光的中等国家”为目标,大多数学者、官僚、媒体等精英则总是想以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标准再造日本。安倍首相近几年竭力重振日本的雄风,经济上抛出货币宽松、大量贷款、扩大公共投资等所谓“三支箭”政策,外交上试图对抗中国,上蹿下跳。实际上是逆流而行,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结果证明不少措施白费心机,浪费资源。

回过头来看中日关系,可以说日本在综合国力、外交军事、地缘政治等各方面不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面对日本,在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即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要对手只有美国。美国同样是大体量国家,主要依靠20世纪式的军事、金融、经济实力维护霸权,其国内转型比西欧、北欧及日本还要缓慢,对中国的威胁却比所有国家都大。可以想见,特朗普之流还可能继续利用安倍这样的“愣汉”来牵制中国。因此,中国需要警惕日本部分势力逆潮流而行,要坚决反击安倍政权到处煽风点火的举动。为了防止擦枪走火,双方应尽快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平等和尊重至关重要

从上述大势看,目前中日关系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彼方的真正了解。这个问题在日本尤其严重,具体表现为同中国对立乃至对抗情绪的大爆发,甚至有点歇斯底里。当前,日本社会不是少数人,而是包括过去被划为“左翼”和“自由派”的精英们,都“逢中必反”,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言论NPO”日前公布的舆论调查显示,高达90%以上的人对华没有好感(大部分民众主要是受舆论误导)。前引陈言文章也提到:“读日本报纸元旦这些天的社论,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日本要坚持日美同盟,在意识形态、军事等方面坚决与中国对立下去;而主张与中国尝试相互理解、与中国共同牵引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呼声几乎为零。”日本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曾对笔者叹息,二战前日本舆论是“鬼畜美英”,即把美英等对手三代祖宗都骂遍了,现在则是一边倒的“憎恨中国”。日本媒体的报道充斥着“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书店醒目处陈列的全是反华书籍,笔者作为华人学者多次在讲演时受到右翼骚扰。

但如果冷静地换一个角度看,这不恰恰显示出日本整个精英层内心所深刻感受到的“中国冲击”,并对日本未来深感忧虑吗?徐焰少将就曾刊文指出,目前日本出现反华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其当政者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因而进一步追随美国并煽动反华情绪”,“近年中日关系出现的紧张恰恰说明了中国已经崛起,并真正让日方有了些敬畏心理。对一向有着崇强凌弱传统的日本来说,中国越发展、越强大,才能真正获得它的尊重”。(《同舟共进》2013年第9期)

日本现在有一种说法,面对内外严峻形势,要“第三次开国”,指的是继明治维新、二战战败后,第三次调整内政外交。笔者則认为日本直面的是另一场“第三次转向”:第一次,唐朝时发生在韩国的白村江之战,日本惨败于中国后,提心吊胆几十年最终下决心全面引进中华模式;第二次,19世纪,在确认东亚模式无法拯救自己后,义无反顾地“脱亚入欧”。现在开始的一二十年,日本将面临第三次选择,要继续抱美国大腿,还是与中国携手,共同以东方文明为底蕴贡献于世界?

正值中日关系“黎明前最黑暗”之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日本舆论大多渲染美国将全力遏制中国,并为之拍手称快。但据笔者所知,日本高层实际上忧虑更多:一则特朗普扬言废止TPP和“不让中日等国占便宜”,使日本失去了联手美国孤立中国的重要抓手,还可能被特朗普敲诈勒索;二则私下估计中美今后一两年在经过惊心动魄的折冲樽俎后仍会达成妥协,还可能形成G2(中美联手)主导亚太的格局,让日本成为“弃子”。

日本部分人士已开始谈论应“未雨绸缪”考虑外交战略调整了。在TPP无疾而终后,今后一两年内日本转而重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自贸协议,并逐渐在钓鱼岛、台湾、南海等敏感问题上顺坡下驴,寻求妥协,是可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意志较量和讨价还价会持续一段时间,日本社会的心理调整更费时日。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笔者赞同以下国内学者的观点:“能够改变中日关系基本面貌的最大变量,将是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这个因素不能带来日本对中国的亲善感,却能影响日本对与中国开展对抗的后果评估。但这是一个至少还需要一二十年的过程,中国人切不可着急。”

与很多日本社会精英朋友交流,笔者发现有很多人已在做心理调整,准备与崛起的中国建立一种新型的、并不以其心理优越感为基础的关系,但又希望中国也尊重、“看得起”日本。给予彼此一种安心感,让平等和互相尊重成为中日之间加强合作的新基础是非常关键的,这也对中国如何开展对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国家崛起,周边国家可能相对失落。在这一过程中,将强未强的一方如何主动地消除别国的不安心理,建立和平形象,争取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使少数遏制势力难成气候,是为至要。对于中日关系前景,笔者不悲观,但对于某种盲目自大又缺乏自信的民族主义情绪还是不乏担心。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包括重建盛唐气度、文化自信与宽容心态。

作者系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笔者日本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日本元旦是新年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黄金时代》日本版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