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7-03-20常张锋苗生亮冯晋鹏任艳霞
常张锋,苗生亮,冯晋鹏,任艳霞
(晋城康宁手外科医院,1.骨科;2.脊柱微创科;3.疼痛康复科,山西 晋城 048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骨科疾病,表现为腰部疼痛向腿部放射,腰部活动受限,主要由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根引起。临床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常规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可能对脊髓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在临床使用受限。随着临床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术式已成为临床手术的趋势,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全新技术,临床使用效果良好,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也是临床常用的手术类型[1]。本研究对比椎间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观察组男79例,女71例,年龄36~74岁,平均(57.6±13.4)岁,病程1~8年;对照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33~72岁,平均(55.4±12.6)岁,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经X线或CT检查确诊;其中,L3-4突出43例、L4-5突出152例、L5-S1突出105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57例、旁正中型突出134例、极外侧型突出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部位、突出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患者取俯卧位,术中采用C臂机透视定位,切口长约4~5 cm,暴露突出椎间盘,咬除上下椎板及关节突内侧1/3,形成一骨窗大约1.5 cm×1.5 cm,确认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关系,牵开神经根,切除椎间盘,并切除椎体后缘骨赘,游离神经根1 cm,处理隐窝及椎间孔狭窄,放置引流管,结束手术[2]。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患者取俯卧位,在C臂机透视定位确定切口部位,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关节突关节囊,穿刺针从麻醉部位穿刺进入,置入导丝,再置入杆、导管和环锯,逐步扩大工作通道,观察突出椎间盘情况,解除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避免碰触神经根;置入作套管,取出突出的髓核,仔细检查有无游离的椎间盘碎块,再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修复封闭破损的纤维环[3]。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3 d,观察组术后2 d即开始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对照组于术后1周开始佩戴腰围下床。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腰部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大小(cm) 术后下地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n=150) 62.3±5.6 20.5±6.5 1.4±0.2 2.5±0.4 5.2±0.6*对照组(n=150) 76.5±8.4 65.8±10.3 5.6±1.1 7.2±0.8 8.9±0.8
2.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及腰部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及腰部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及腰部功能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VAS疼痛评分 JOA评分 ODI评分观察组(n=150) 1.1±0.5 22.7±4.2 8.9±2.1*对照组(n=150) 1.4±0.7 23.3±3.9 8.8±2.3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临床多倾向于微创手术治疗。椎间孔镜是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在皮肤7 mm切口下逐渐扩张,建立手术通道,能够达到有限制的充分暴露,大大减少了对腰部肌肉筋膜的损伤,减少对椎旁肌肉的持续牵拉,能明显减少手术对肌肉的损伤。其次,椎间孔镜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术者可与患者及时交流,获得准确手术信息,有效保障了手术安全。再者,椎间孔镜在内窥镜直视下操作,由外到内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有效避免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的损伤[4]。小切口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操作,对神经根有一定牵拉,术后患者无反馈,主要依靠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操作,尽量减轻对神经根刺激,术后麻木时间较长[5]。
但是椎间孔镜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其工作通道狭窄,对周围解剖结构显露不全,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术者在术中必须对周围解剖结构充分疗效,置入器械的深度需合理。再者,椎间孔镜对术者要求较高,要求术者在C臂透视下穿刺进针,每个患者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进针策略。若患者椎间盘与神经存在黏连,镜下分离困难,容易损伤神经,若神经根存在变异,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转小切口手术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临床应严格把握椎间孔镜适应征,若存在操作风险可转小切口手术,以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1]邹逢文,张宪彧,吴小华,等.椎间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116-118.
[2]潘承波.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87-1090.
[3]金林中,舒 巍.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57-3258.
[4]李国胜.椎间孔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17,37(5):85-86.
[5]王诗成,潘 磊,黄必留,等.椎间孔镜和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4):293-296.
[6]王建顺,张 军,王新虎,等.经皮椎间孔镜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6,37(4):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