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服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

2017-03-20羊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汉服相关性文化

羊红

【摘 要】服饰不仅会随着改朝换代而改变,也各自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从中更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被赋予的智慧。在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汉服已成为华夏民族的肤发与汉族儿女血脉相连。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国服饰的代表。

【关键词】汉服;文化;发展;相关性

一、汉服起源与文化

汉服是我中华民族的又一文化的沉淀。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近4000年中,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濃郁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汉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种沉淀了。

二、汉服与经济

要看出一个国家是否富饶强大,从老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看出。比如:衣食住行。生活在一个强大富饶的国家的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说人人穿金戴银,也必定会有所讲究。这一点从汉朝就可以看出。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除此之外,还有宋朝。宋朝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王朝。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被发明。此时百姓以及官员在服装上也有大的改变,总的来说,宋代的汉服分为两类:官服,民服。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虽说民服在装饰上不及官服的雍容华贵,但在款式上绝对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妇女的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就简单的装饰,既有美感又符合普通百姓平日的需求。为何说一个国家时候强大繁荣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如果说一个国家是贫穷的额,那么百姓脑子里是没有闲工夫想着在穿着上有讲究,即使有,也没那个条件来实现。她们想得更多的是有饱饭吃,不被饿着,衣服能蔽体就行。只有在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不止满足于有衣服穿,有饭吃,而是穿漂亮吃的好。这就足以看出汉服与经济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三、汉服的样式美和社会联系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在不满足食裹腹,衣蔽体的情况下。人们在次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东西——美。其中就包括在穿着上的讲究。不论是款式,布料,颜色,还是做工。颜色从商朝,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同时存在篮、绿等冷色颜色到以后的各种颜色。款式也变得繁多。由商朝最初的上下两部分到春秋战国诞生的另一种重要汉服——深衣。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到汉朝。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曲裾深衣与直裾深衣便是其中的特色。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看起来非常漂亮。到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在材料方面,从原来的麻布,到锦帛,丝织到沙罗。这些都无不表现出人们都美的推崇。

在社会方面,从服饰上最能体现的,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若没有这种社会背景,怎会出现此类服饰。这就是为何服装也能表现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商务出版社,2011

[2]蒋玉秋,汉服.青岛出版社,2008

[3]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世界地理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服相关性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