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制”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7-03-20李英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走班制个性发展

摘要:“走班制”是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为此,笔者从“走班制”的内涵及制定依据进行分析,揭示中学思想政治课走班教学模式中“以生为本的主观诉求”与“德育兴邦的客观需求”的价值维度,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研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走班制”模式的具体路径,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下学生个性发展、道德立身的旨归。

关键词:走班制 思想政治教学 新课改 个性发展 道德品质

一、“走班制”的相关学理阐释

1.“走班制”的界定及制定的现实依据

“走班制”是从学生本位的角度出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基础及对学科的兴趣、个体发展需求和未来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学科课程进行修习,突破传统行政班授课形式,开展流动制授课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引领学生个体走向个性化发展,学生群体走向多样化发展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当前中国学校正在经历着“转型性变革”,这种“转型性”是指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实行走班制是落实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我国逐渐融入个性养成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浪潮中,因此,为实现个性充分发展、规划职业方向、促进人格升华的理想目标向学校教育提出了变革要求。在社会转型期,新课程改革遵循“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教育观,采取分层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个性化教育搭建实施平台,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流动式的“教育场”。

2.“走班制”教学模式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质

(1)养成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时刻着眼于学生的基础道德素质,着力于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施教者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精心设计具有民族责任、文明教育、爱国情怀的教育专题,以期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明理、励志、笃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丰富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拥有独特的智能优势和认知方式。在尊重群体内在特质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课程类型、教学对象,将诸要素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育人性及课程主体的异质化,关注课程主体的多元需求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更多学生进入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获得课程建设意义和知识转化的机会。

(3)实践性

实践性是人与社会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教育对象,通过实践途径与具体形式相结合而展开的实践性活动。因此,教育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社会过程,这样教育主体也就具有社会规定性[1]。在思想政治课的走班制中,昭彰教育主体的特征、清楚教学的认知定位,重视“人本”、轻视“书本”,注重“实践性”、淡漠“纯理性”,达成塑造先进思想、提高实践能力、丰富情绪体验的最终目的。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走班制”的价值维度

1.彰显中学思想政治课以生为本课改理念的主观诉求

(1)着眼点:实现个性发展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个性发展是指个体需求、性格品质、兴趣爱好、生活观念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特质,是个人内在潜力的张扬。走班制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是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外部动力,是优化学生良好个性的助推器。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走班制要厘清学生个性发展的着眼点。首先,制课理念上,施教者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认真揣摩思政学科的精神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德育和智育发展的课程模块。其次,教学内容上,个性发展侧重于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设实践锻炼的课程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人格修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最后,教育评价上,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人类发展,使人类能够运用他们潜在的力量去获得一种美好的生活,当一个人看不见这个目标,那么教育和它的评价都会变成技术性的和枯燥无味的[2]。因此,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打破“升学至上”的教育传统,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机制。

(2)创新点:规划职业方向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高校专业选择的关联性促使学生要全面认识自我、正确定位专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方向、把握时代需求人才标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3]。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表现出的认知特征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突出,可以鼓励其将来从事科研事业,成为数学家、工程师、电脑程序员;有的学生人际智能显著,可以鼓励其从事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有的学生空间智能发达,可以鼓励其树立航海家、画家、建筑家的理想目标。因而,践履走班制教学,教育者要根据学生智能水平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努力开发其智能潜力,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制高点:促进人格升华

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紧要时期,心理发展和生理特征差异客观存在,情感上的熏陶和行为上的及时矫正是加强学生品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激励学生敢于乘舟破浪,唤醒学生情系祖国江河,鼓舞学生强化人格素养,主动认同、涵化融合,使其内心发生本质变化是教育目标的根本回归。在走班制视域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面对品德发展不完善的学生,开展渗透感化教育的课题,唤醒学生对孝行文化的感知;开设宣扬中华精神的讲座,丰富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通过具体的走班课程实现人格升华,真正成为德智双全的现代化建设者。

2.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兴邦目标旨归的客观需求

(1)出发点: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部發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调整教学方式,实施走班教学”的理念。现代教育观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走班制中的重要成员,是独一无二的能动个体。授课者必须树立“每个学生可能不是第一但定是唯一”的先进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拓宽专业知识范围,制定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学科课程,唤醒学生个性潜能,激发学习动力,践行学科技能,实现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循“自主选择”的课,教师行“走班教学”的路,师生达“教学相长”的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选课走班制”的起点和归宿。

(2)切入点:改革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展开的依据,是课程价值研究的主要凭据。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教师为主,强调外在监督和训导,以单向传输为主,忽视学生主观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走班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凸显素质教育理念。从课程结构改革层面上来讲,首先,突出选修模块的重要性,打破“为考而选”“必考则教”的尴尬局面,增添蕴含传统文化精神和提升实践运用能力的选修模块,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巩固其知行统一的意志。再有,建立初高中衔接的思想政治知识点,有意规避知识突然断层的现象,各个知识点成螺旋式铺陈概述,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3)落脚点:弘扬儒家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为立己达人、仁爱共济;崇德弘毅、正心笃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包括了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三大层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内涵与儒家所提倡的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不谋而合。儒家精神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影响时间之久、作用力度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世价值”之功能。儒家精神是指仁义道德精神、积极入世的刚健精神、中庸和谐的精神,是基于人伦观念而表达出来的普世价值,蕴含了中国化的精神价值属性。西方的普世价值理论以人权为核心,儒家的价值理论则是以人伦为核心[4]。强调万物以人为始,以孝为本,以德为荣,真正做到“仁道”要心怀感恩之情,身践报恩之行;“刚健”要育挥斥方遒之魂,固德育立命之魄;“和谐”要植融洽共荣之树,结天下大同之果。鉴于学校是传承儒学文化精髓、发扬儒家精神的“主阵地”,推进走班制现代化应落脚于儒家文化的建设。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本国文化精神与时下需求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儒家精神普世价值”,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走班制”的具体路径

1.分层设班,因生施教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违背学生个体差异与能力发展不均衡规律,一味根据优差搭配分班,教育效果不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分层设班好。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组织教学,教学才会变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才能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根据学生需求趋同分三层设班:一层重在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二层重在拓展训练,激励发展;三层重在探究延伸,提升能力。一层强调基本概念内容的重要性。在实施途径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导入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课时注意层次清晰、重难点内容明了,奠定后继政治学习兴趣。二层旨在强化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在实施模式上,师生搭建一种“问题提出—课堂讨论—深化内容”的课堂教学平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自我规划能力。三层要求教师放开课堂控制权。在目标指向上,着眼于启发学生根据书本内容联系时政要闻积极组织政事探讨、法规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研究能力。

2.师生互评,教学相长

中学的思想政治課强调师生相互督促共同优化发展,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以青春活力拉近彼此距离,使得双方在互评的过程中真诚相对,客观评价。从生对师的评价角度来看,教师应建立专门的“评师建议薄”,按一定周期发放于教学班,定期收回建议簿,学生可针对该学科讲师的教学风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客观评价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从师对生的评价维度来看,教师应该为每位学生制定“发展建议袋”,依据学生某段时间表现情况、成绩浮动、德智发展程度认真评价并提出真切的期望,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状态。

3.选班指导,酌盈剂虚

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依凭感性情绪选课的成分较大,可能造成选课的盲目性,所以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个性化、科学化修习是不可或缺的。要保障学生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现实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并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套餐”,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要“因生制学”,准确找到学生发展的欠缺处,及时填补不足之处,实现每位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的教育目标。学校老师也要注意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需要,在选课方面给予选课建议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育任务,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知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层级修习,或者选择满足道德素质发展要求的模块进行修习,实现学生德智协同发展。

4.学分跨级,并驱争先

在思想政治走班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公平竞争意识,打破以往“固定、统一”的升学桎梏,实现学生“学分跨级,并驱争先”的教学情景。一方面,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兴趣,内在的兴趣因素对牢固掌握政治学科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分跨级”制度,满足学生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纵向追求,形成“百生争鸣,并驾齐驱”欣欣向荣的课堂状态。

————————

参考文献

[1] 成有信.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作[M]. 卲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曾亦,郭晓冬.何谓普世?谁之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李英瑞(1989-),女,河南新乡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学走班制个性发展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