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中有人”教育理念的构建

2017-03-20张爱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情育人教育

摘要: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要教师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对教材驾轻就熟,也非把教案写得洋洋洒洒,把课上得井井有条,这些都只是教育的奠基工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要育人就需教师“目中有人”,有教育对象,只有始终贯彻这个理念,教师才能更关注学生学情、关注学生所需,从而确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育 育人 “目中有人” 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在探寻教育的真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其关注的焦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的体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和真知灼见。围绕他的这一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多维研究,李镇西等人先后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这些丰富的理论无不在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即:任何时代都应该是人的时代,教育首先应该育人,要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将“目中有人”作为教育的原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探究如何让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找准对准学生心灵的教学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知识,拥有创造力、想象力,成为终生幸福的人。

一、“目中有人”本质:理论与实践双重解读

1.实践认识

当前,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上,侧重学生的文化成绩,把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丢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把精力投入到考试技巧和解题训练中,把教育全面发展的初衷丢了。而教育理念的偏差最终又诱发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师生关系恶化等不良问题。我们之所以提出“目中有人”,正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者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的心中装满了解题思路、典型例题,装满了年级排名、优秀率、升学率,唯独没有装进学生。有些教师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了钻研课题、查阅资料、撰写教案上,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把所有易考点都标注出来给学生,但结果却是学生不领情[1]。“目中有人”恰恰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相对,对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不对称问题大有裨益。

2.理論认识

所谓“目中有人”的教育应该是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性、充满人伦道德的,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围绕学生调整教学策略[2]。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跳出自己画的框,敢于从“师者为中心”的桎梏里跳出来,跳到学生中间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活动。首先,“目中有人”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存在,强调对一个人全面的评价,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分数还要看到其全面能力,突破“分数论”将单纯的分数对接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接;从单纯的排名对接转向个人优秀特长对接。其次,“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为圆心,围绕这个圆心辐射开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领悟,自己消化,最后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最后,“目中有人”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平等性,不以成绩论高低,不以分数论好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二、“目中有人”前提:教与学关系重新梳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困于一种说教关系,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人性、个性极易被忽略,更多彰显的是教师的师性。教育要”目中有人”,必须要重新颠覆解构这种关系,而师徒关系、朋友关系有别于这种关系。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徒关系是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教师把自己当师傅,不但要将学习的本领教给学生,还要将为人处世之道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少发一点牢骚,多一些指点,对学生多一些启发,给学生摸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自己为师者的权威,还要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学生信任,让学生敬重。而朋友关系是一种更为亲密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师徒之间还存在敬畏,朋友关系是更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心平气和讲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不解,对教师的建议等平心静气地反馈给教师。师徒朋友关系都是比说教关系更能增进教师和学生间感情的关系,在这层关系的支撑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开诚布公。有了这层关系做铺垫,教师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其乐融融,携手并进,这样的关系下,教师的眼中想没有学生都难。

三、“目中有人”原则:学生地位的重新确立

1.尊重人的自然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具有自然性,这种自然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敬畏和尊重生命的意识,要把学生作为尊重敬畏的对象,而非说教的对象,“目中有人”就是要看得到学生的自然性,不能压抑学生的这种属性,也不能妄自采取强制的办法塑造学生,而应该探寻学生身心发展的本性,用自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3]。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等自然情况,教学只会变成教师知识系统的自我演示,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也难以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教学质量提升,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并不冲突,而是高度契合的。教师应该把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天性出发,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本着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教育心态变了,对待教学的看法变了,反而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达成。

2.尊重人的平等性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的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两点,一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讽刺、挖苦、打击、体罚学生都是目中无人的表现,违背了平等性原则,违背了师德和教育的本质要求[4]。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不仅眼中有人,还要心中有人。二是对待学生要“有教无类”,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教师眼中应该有全体学生。龙生九子尚且各有所长,更何况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源于不同的生命个体。教师的眼中看到的应该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拔尖的、成绩好的学生,不能把成绩好的捧在手心里,成绩差的扔在角落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应该多关注差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有的教师总爱将后进生与学习好的学生相比,并指桑骂槐,数落成绩差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目中有人”就应该尊重学生,不能随便给后进生贴标签,而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让后进生也感受得到教师的关心,唤起他们争先进的学习斗志。学生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目中有人”就应该尊重这种平等性,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差别对待。

3.尊重人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独立性很强的个体,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才构成这个独特的群体,一个班级里不可能全是优秀的三好学生,也不会全是差生。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学会保护学生尊严、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目中有人”要求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要能够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略。第一,尊重个性差异施教。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个性讨喜,比较受老师欢迎,有的学生个性古怪,不容易与教师亲近。“目中有人”的教育不应该只看得到个性好的学生,而应该看到全体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全体学生的个性。要善于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入手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文静胆小的学生,教师的教育不应该疾风骤雨、疾言厉色,而可以轻声细语,或者借助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意图,当此类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采用不点名批评或者眼神制止等方式督促其改正错误;对待调皮的学生则要恩威并施,甚至可以用直接批评的方式督促其改正错误。第二,尊重能力差异施教。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最终造就了人的智能差异,使得人表现出强项和弱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强弱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并给其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学生学情,采取能有效提高其能力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备课、课堂进行环节还是作业布置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办法,让各个能力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目中有人”要求:教学方针的重新调整

1.备课不如备生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把备课放在重要位置,以为备好课就可以教好学,毋庸置疑,扎实的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課的关键,但是再精美的教学设计,再严谨的教学构思,如果无法有效传输到学生那里,这样的备课就是失败的[5]。学生是一群有自主意识的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需要互相配合的,教师不仅要教得好,学生还要能够接受消化才行。当教师认为自己的备课万无一失,完美无比的时候,却仍有很多学生不买账。“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做出转变,从备课变为备生。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容易,对学生并非如此,教师认为没必要,学生也未见得这么想。教师在课前要主动俯下身子、弯下腰与学生交流,要多与学生对视,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跟学生讨论,看看多少学生能达成目标,多少学生不能,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备课设计。教师在接受学生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备课,才能备出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的课。

2.教课不如教生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目中有人”的意识,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追求教学效率,却忽略了教学效益,忽略了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这样一来,教课的目的是达到了,学生学到知识的效果却没有保证。教课的目的不在于讲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目光从教材转移到学生身上,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当发现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时,一定要停一停,帮助学生找问题、分析症结,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不懂的有价值的细节,也不能放过有价值的“意外”,要关注并挖掘课堂上的偶发资源,并引导学生动态地去探寻知识,获得新解[6]。

3.评课不如评生

评课是衡量一节课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评课时往往以自己对这节课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课是目中无学生的评课,是不科学的。“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变评课为评生,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成效。一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可以通过评价学生课堂发言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听课情况等反馈学生课堂情况,对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要采取谈话方式寻找问题,以便教师继续改进教学策略;二是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正确率情况,发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尚未消化的内容,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二次辅导,帮助学生真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目中有人”的评生比评课更有益于克服教学弊端,也更有益于学生发展。

本文结合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对“目中有人”教育理念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探究了“目中有人”的前提、“目中有人”的原则和”目中有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梳理教与学关系、重新确定学生地位、重新调整教学方针的理性建议。主张教育者要眼中有学生,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要变传统的备课、教课、评课为备生、教生、评生,以期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变为学生所喜欢、为学生所接受、为学生所用的教育。

————————

参考文献

[1] 雷振海.追寻“目中有人”的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6(6).

[2] 吕爱军.学校教育要“目中有人”[J].学校管理,2012(1).

[3] 倪佩芬.“目中有人”手中有招心中有道——教学质量提升三要素[J].基础教育论坛,2015(27).

[4] 周为民.“目中有人”的管理:与心灵共舞[J].江西教育,2012(13).

[5] 张敏.教学,应当目中有“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3).

[6] 童喜喜.用心做一碗教育“清汤面”——李镇西的教育幸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3).

[作者:张爱梅((1977-),女,河南郑州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学情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