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学校学生参与的价值、理念与途径
2017-03-20陈静李炳泽
陈静 李炳泽
摘要:参与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参与的教育功能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对边远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农村学校通过建立儿童视角、平等对话与全纳参与的教育理念,从班级管理、学校决策、课堂教学、社区实践四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参与的途径,能有效解决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生 参与 价值 理念 途径
参与权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四大基本权利之一。一方面,儿童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具备人的先天的意识、情感以及潜能,其基本权利理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儿童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个体和未来社会的公民,需要一个身体、智力和心理协调发展,对人类传承的精神文化进行内化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个体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发展过程。1995年第五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其宗旨是“参与、发展、和平”,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参与的重视。为儿童创建一个安全、快乐、包容并具参与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是中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目标。本文基于教育部——儿基会中国西部农村与民族地区合作开展的2005~2010周期“爱生学校”建设项目和2011~2015周期“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项目,对农村学校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参与对农村学生发展的价值
有关中国参与权状况的报告反映,“城市中儿童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广大农村儿童、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少数民族儿童的参与机会非常有限”[1]。西部农村“爱生学校”项目底线调研也显示,大多数农村儿童患有“集体失语症”,表现为胆怯、害怕、紧张、不敢说话,不能完整、有条理、有自己见解地回答问题,在学校管理中学生基本不敢表达、不敢参与[2]。而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内向、孤独、不愿与人交流的现象更为突出。“不平等从生命的第一天就开始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填补这一差距,以帮助数以百万计的儿童茁壮成长、充分发展”。
资料显示我国有79%的儿童在农村,21%的儿童在城镇,庞大群体的农村学生的发展关乎其自身、农村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农村学生來说,其先天智力并不低于城市学生,“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可靠的科学研究得到的数据表明:人的智力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和财富不同的人们中几乎是平均分布的”[3],因此,后天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就成为影响人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代表人佩特曼指出参与的主要功能就是它的教育功能。参与的教育功能并不会因地域和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个体正是在积极参加到与自己有关的社会活动中而不断习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实现其各方面的潜力。“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事务决策时,才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环境实现真正的控制。”[4]“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尽自己最大的责任,这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而且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力,走向自己决定自己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3]我们有理由相信,让农村学生从小就积极参与到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里,可以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未来改善这个社会的能力。
二、促进学生参与的理念
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实现的,主宰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中的成年人,包括校长、教师、家长所持有的正确的儿童观以及与儿童相处的理念是实现儿童参与的前提。
1.儿童视角
视角是人们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不同的人群基于自己的经验有着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视角。事实上,有时候儿童眼里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成年人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同,总以出发点是为儿童好为理由来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做法去做,从而使得儿童参与成为有名无实的、被操纵的、装点门面式的伪参与。参与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过程,儿童的参与是儿童自己的体验,是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成年人不能代替儿童成长,也不能代替儿童体验。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校长和老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真正建立并形成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儿童的成长,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
2.平等对话
儿童参与的环境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建构的,没有成人的支持与帮助,成功的儿童参与难以实现。对儿童的参与,成人既不能横加干预又不能放之任之,“真正有意义的儿童参与应该是,儿童的意见必须得到恰当的对待,儿童的参与也必须带来改变。”[5]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改变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对儿童是无能的、依赖的看法,儿童是独特和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总是代替儿童做出决定,那么儿童的潜能就会逐渐消失。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学校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学校组织中能够和老师平等对话的主体,养成倾听、邀请、回应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习惯,并在制度上保证这种对话的畅通和有效,否则学生会失去对参与的兴趣甚至抵制参与。
3.全纳性参与
参与是一种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理念,应保证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背景、特点如何,都能在学校中拥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权力受到教师的控制,教师一开始总是愿意把参与的机会提供给自己喜欢的学生,促进了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从而又能够自然地争取到更多参与的机会;对于某些方面有缺陷、自信心不足或相关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会以刻板偏见、文化差异或集体声誉等理由,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学生的参与,使这些学生从渴望到自卑直至害怕参与,从而变得更加沉默和封闭。为避免参与造成学生中的分层及等级,需要学校教育建立全纳的参与理念,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保障参与权力的公正。
三、促进学生参与的途径
1.参与班级管理,培养民主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班级的功能应强化教育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学生。调研显示,农村学校老师的权威、班干部的特权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学生希望老师是友好、平等、公平的,不要太凶、不要辱骂学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当班干部的感觉,希望没有特长的学生也能参加班级活动,希望能够自己组织班会等等。为此,农村学校的班级管理应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将自上而下的学校规章制度变为全体学生自主的行为约定,学生共同约定班纪、班规,讨论班级发生的事情及存在的问题,共同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班级文化的营造体现以学生为本,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室如何布置,反映儿童的世界和想法,而不是由学校统一决定教室里挂什么宣传画、写什么名人语录,或者由教师按学校要求和成人视角装饰教室;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情感问题严重,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班级可创设一个情感角,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从他人那儿得到心理的调适,也可以去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从帮助他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班级活动应反映学生的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融入教育性,如针对农村学校打架斗殴现象突出,可以通过“做好我自己”“争吵与和好”“向欺凌说不”等主题活动,使学生提高对自我、他人和集体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2.参与学校决策,提升自信心和交流表达能力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UNCRC)指出,“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相比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对农村学生的自我能力缺乏信任,很少让学生参与学校层面的事务。从多次与农村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总是习惯于用“是/好”或“不是/不好”来回答提问,面对“为什么”“你的想法”的追问则表现出沉默,有的学生则直接表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校长和老师,这说明学校缺乏让学生积极参与或勇于表达的氛围,而缺乏安全和信任感,学生是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农村学校应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要有学生提建议的机会和渠道,对于学生的建议必须要认真考虑并给予回应。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因为年纪小或者性格原因不善于表达,可让学生通过主题绘画、作文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学校大门外有一条仰头张嘴的大黄狗,学校可鼓励画画的学生既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解决了学校存在的安全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能否听到儿童的建议、是否回应了儿童的意见、儿童的参与是否带来了学生和学校的改变,这是关乎学生參与的实质性问题。
3.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合作交往能力
参与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理解、表达都处于紧张与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但农村教师普遍表示不愿意采取合作、参与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时间不易把握,教学效率低,会影响考试成绩。由于缺乏参与的氛围和激励,农村学生逐渐表现出被动性、顺从性、提不出问题、缺乏自己观点、惧怕发言的特征,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首先,营造宽松、信任、鼓励的课堂氛围。可采用游戏、角色扮演、分享故事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鉴于课堂发言机会有限,可交替应用个体独立思考、同桌俩俩交流、小组互动研讨、全班展示汇报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参与面;学生表达时,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对于存在某些障碍的学生,要探索这些学生愿意表达的方式并耐心地帮助他们突破自己。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需要一个参与、体验、内化的培养过程的,但学校或教师往往都不愿占用教学时间进行训练,只通过说教和管制就要求学生合作是达不到效果的。学校应在学生进校就提供这样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具有差异性的组织中学习分配任务并交换角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他人的长处,形成分工合作、承担责任、互帮共赢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取得合作学习的成效并提升学生的交往和学习能力。
4.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一个相对学校更为自由、宽广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很难学到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多方面的认知兴趣和实践潜能,培养他们关心社区的情感,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发现、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由于儿童的思维和行动能力还不成熟,学校的引导和支持十分关键。学校需要将学生参与社区发展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以适合儿童特点的校本课程、校外活动为载体,以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方式组织开展活动,以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探索、体验,获得对真实情境的认知和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的参与不仅对学生本身有意义,对学校及社区的发展都具有意义。“在集体的公共活动(包括与同伴群体以及成人的文化互动)中,儿童并不是简单地内化社会规则和文化,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文化,同时参与建构社会文化。”[6]学生的参与将使社区的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参与社区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为未来农村社区的创新发展储备了人才。
在我国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和条件差异较大的国情下,农村教育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农村学校如果能够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参与的教育功能,因地因时、顺势而为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将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参考文献
[1] 贺颖清.中国儿童参与权状况及其法律保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1).
[2] 石义堂,高建波.西部农村学校儿童参与权实现的现状与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7(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偑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马晓琴,曾凡林,陈建军.儿童参与权与童年社会学[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
[6] 刘宇.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作者:陈静(1968-),女,湖南长沙人,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李炳泽(1967-),男,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