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及其化解策略

2017-03-20闫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课堂教学

摘要:“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文化、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学业评价等带来了冲击,也通过个性化学习环境、慕课的开发与应用、微课的制作与实现和翻转课堂构建与变革等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平台。课堂教学要化解“互联网+”带来的冲突,就需要变知识传授的“教”为知识建构的“学”,以拓扑型教学设计代替线性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高级认知,构建开放互动、和谐自主的生态课堂,让课堂管理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互联网+” 课堂教学 化解策略

“互联网+”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1]。移动终端的普及与更新,使课堂教学活动从技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示,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2]。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在追求高效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个体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它对课堂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

1.“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平板电脑、云储存、云移动终端等媒体与技术的落地,使课堂教学文化逐渐从封闭的课本和狭窄的教室,逐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3]。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空、教学主客体及其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课堂教学文化存在、运行和发展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课堂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生成性、自我性、叛逆性和非理性特征,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开放。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多样,共享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显著特点。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现代教学观、教学法等一整套学习策略体系,将对当前课堂教学文化、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2.“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读、写、听、讲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活动,而“互联网+”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为这种转变提供技术支持。从投影、PPT课件、音频视频的使用,到多功能教室、网络化学习场所,诸如以宽带网相联结的数字教室、数字图书馆等,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手段。“网络学校”、“空中课堂”等现代科技,将改变当前学校传统课堂中教师讲与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甚至可以不教而达到教的目的[4]。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任意的问题到互联网上搜索可以迅速得到海量的解答,这就预示着“互联网+”的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突破性的变革。

3.“互联网+”对课堂师生角色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或者各种教育技术,获得大量的最前沿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界面丰富多彩、图文声像形象直观,能够对学生眼、耳、手、身体等多种感觉器官产生综合刺激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基于知识的师生之间的角色差距将逐渐消失,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互联网+”时代课程及学习软件开发的主要成员。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陪伴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教師职责也由原来过度重视“教书”转变为现在更强调“育人”。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自主探索者,由个体学习者变为学习合作者,进而成为个性化学习者。在师生关系上,师生相互尊重与赞赏,师生互动的交互性、反馈的及时性,以“互联网+”为媒体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环节能够顺畅地推进。“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模糊了师生的边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探索的问题,学习成长中的知识经验,将不断地冲击着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促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互联网+”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优胜劣汰”的生态型竞争趋势。教学环境的变化,确保了优质教师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迫使教师致力于终身学习。同时,“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也不局限于照本宣科式地系统讲授教学内容,而是趋向于一种无固定教室的,以主题为主的师生双向讨论方式。从而使师生在同等信息条件下,转换或改变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呈现出“闻道有先后”、“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

4.“互联网+”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冲击

当前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业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属于单一主体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和条件,能使学生学业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便利而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即时评价,表现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特性。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数据采集,记录、储存、分析、反馈等的学习分析技术,营造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体系。“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分析系统可以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建模,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数量化的方式清晰地说明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5]。甚至可以通过常模比较,与班级、学校或者在更大范围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模型。

二、“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创新的平台

伴随“互联网+”的便利性,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学习个性化等特征,为课堂教学化解冲突提供了基于技术应用的广阔平台[6],优选当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列举出如下几个。

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设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开启了课程教学变革的新时代。在“互联网+”理念的强力推动下,基于“云”的教育服务和“云端”一体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便捷。学校可以以“云端”做认知载体,借助BYOD(BringYourOwnDevice,自带设备),运用“云端”来共享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一对一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学习模式和BYOD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时学习梦想的实现[7]。课堂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快速汇聚信息资源的课堂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协同学习,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这种课堂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讨论,同学间的交互学习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平等感,让困难学生敢“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加深记忆,不断创生,进行发展性学习。同时帮助者在“说”的过程中,因为获得同伴的认可与鼓励,获得自我满足感、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更加有动机进行深一步的学习,在这一探一寻的过程中,建构了一个高效的个性化学习课堂。

2.慕课的开发与应用

慕课(MOOC)是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慕课网(imooc)是国内的主要慕课平台,慕课网的课程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在慕课中,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的参与者,它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了相应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学习者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在慕课的背景下,教师将更加回归职业本质,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慕课具有的灵活性能够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及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提供便利,并且慕课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开放,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最大化,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优质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平台。

3.微课与SPOC制作与实现

“微课”是应用“互联网+”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或疑点等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的精彩片段,制作成以视频为载体的表达课堂教学活动的微型课程。“微课”的基本元素是教学设计、课件资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业评价、教师反馈等辅助性课堂活动。它包含了课程的基本要素,诸如内容、互动、作业以及测试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自编微课供课堂教学使用,充分体现“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组成“情景化”的优势,体现草根研究的趣味性,表达教师个人的课程创作与多样化的传播路径,用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4.翻转课堂构建与变革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课外通过学习教材和在网络学习教师上传的课程讲授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课程资源,完成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答疑解难、生生间互动交流得以解决,具有O2O学习模式,即翻转课堂的线下学习中,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针对性辅导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翻转课堂线上学习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钟之内自主学习的视频资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而且内容是永久保存性的,可供学生随时查缺补漏,一些学习建议与提示,也为一些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思路[8]。

三、化解课堂教学冲击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教学论关注的命题之一。

1.转换教学重心:变知识传授的“教”为知识建构的“学”

“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变革引发了知识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建构方式的变化。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于互联网中,书本不再是存储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工具。“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教育培养目标要从知识型人才转向能力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搜索技术,在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知识。教师应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知识获取、整理、分析、重构等多样化的知识建构过程[9],呈現出“混合式课程”的特性,使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帮助学生以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知识,让学生在无限延展的教学时空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由“教知识”向“教思维”转变,即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导向的发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10],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设计:以拓扑型教学设计代替线性教学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建构需求,线性教学设计思路显得捉襟见肘。拓扑型教学设计是一种将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以拓扑型结构进行相互连接,反映知识命题中各知识点的网络结构及关系的教学设计。它具有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星型拓扑、混合型拓扑以及网状拓扑等结构,但是无论那种类型的拓扑教学设计结构,都具有节点互通、通道多元、稳定而多变的特点。拓扑教学设计思路重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多元设计,重视各要素间的整合互通,可以满足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需求[11],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按照拓扑型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提供多条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线路。这些线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关系,即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学习方式等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学习条件和需求的学习线路,也可根据自己学习进展情况,及时地转换到其他学习线路上去。

3.转变认知路径:应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

钟志贤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应从“技术中学习”向“用技术学习”转变,“技术中学习”是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用技术学习”是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立足于建构主义“用技术学习”的立场观点,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工具。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这一定位,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传播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凭借与支持,这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又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应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认知发展上而不是低级思维的认知发展。思维认知发展的事实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低级思维认知发展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教学。因此,完全依赖“互联网+”的知识自主建构,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2]。当前教师知识传授可以胜任学生低级思维能力培养,而“互联网+”将在学生高级思维发展方面发挥优势。所以,要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平台的建设成为最关键的要素。如果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发生根本性变革,互联网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累赘,课堂教学就会演变为用机器灌代替教师的用嘴灌,表现为用最先进的技术方式来支持最落后的教学方法。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平台,其功能除了推送资源以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交互、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学业自我评价等。

4.转变教学氛围:构建开放互动、和谐自主的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的开放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包括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与学生间交流合作。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形式化的数据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活动过程、单元学习过程及学期学习过程等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及其结果的分析,教师可即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和反思,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家长也可利用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从中尽快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学习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大数据,构建智慧型的生态课堂和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表现在“互联网+”的线下学习中,教师要采用民主对话、多元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师生、生生间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让其获得生命本真,使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一方面,建立师生互助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建立生生合作小组,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态课堂。

5.转变教学管理:让课堂管理充满人文关怀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互联网+”需要克服的问题依然凸显。由于个体在生活、学习中越来越被数字信息所同化,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这种依赖性的发展会让人变得缺乏批判思维、不懂创新、有惰性、没有自我,同时,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同时,由于互联网对许多需要经过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已提供了答案,容易使学生不经过探究而获得答案,失去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互联网将一些实验技能制作成动画视频,虽然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便利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也让学生间失去面对面思维交流碰撞,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乐趣。如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互联网,将“互联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与主见,敢于质疑与反思[13]。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正向强化法,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经常改变自己课堂中的站位,多离开讲坛到学生中间去,多用目光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应用明确指导或暗示行为,调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不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拒绝网络侵害,预防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范留平.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4(8).

[2] 蒋朝军.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2).

[3] 陆志平.数字化时代的课堂重建[J].基础教育课程,2014(1).

[4] 劉兴然.论课堂生态与课堂动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5] 谢浩,陈丽.现代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6] 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7] 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 王柏玲.“翻转课堂”拒绝照本宣科[N].文汇报,2013-10-10(07).

[9] 龙宝新.论“新课堂”视野下的高效课堂改革线路图[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10] 余胜军,刘军.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11]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 李永健.技术优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

[13] 师凤英.也谈高效课堂的构建[J].现代妇女:下旬,2013(5).

[作者:闫祯(1970-),男,甘肃镇原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课堂教学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