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2017-03-18米银俊晋琳琳罗嘉文�オオ�
米银俊++晋琳琳++罗嘉文�オオ�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在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上的比较研究与分析,结合理工科大学的学科教育特点和大学生的个性特质,提出多维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思维,并介绍了该思维下在理工科大学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大学
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演进,创业活动迎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又一轮大潮。大众创业、草根创业风起云涌,已成为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社会群体,必将成为“大众创业”浪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当前的中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正紧随国家和社会的步伐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上,存在着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課程体系构建中的范式,同时结合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本文通过对欧美高校以及部分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理工科大学的学科教育特点和大学生的个性特质,提出了多维度的创业课程体系建构思维,并以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了剖析。
一、欧美理工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高校的社会服务体现在将自身的知识创新转化为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要实现这一转化,就需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创业成效也是各国社会评价高校的指标之一。相应地,创业教育也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课程建构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创业教育理念的外化。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生各个阶段,大部分高校从1980年起开始进行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业学专业,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本文选取美国高校中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例,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涵盖了创业过程的周期,打破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具体包括学术类、实践类和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
教学方法多样,并且非常注重邀请校友分享创业经验。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美国高校比较有代表性。作为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高校,其创业教育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显著特点。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有五大类,一类课程围绕商业计划书开设,二类围绕与创业活动有关的专业知识性课程,三类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四类是体验式课程,五类是特殊的创业课程。此外,斯坦福大学从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的不同层次,发展出项目制的三个相互独立的创业中心,满足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创业学生的课程需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开放、强调与产业互动,吸引大量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及其它产业界人士、机构积极参与大学的创业教育。[1]
·教师与学生·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课程体系立足当前创业学理论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沿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涵盖了创业过程的周期,打破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学术类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教育的基本学科基础理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构建。实践类创业课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创业想法形成创业计划,并为准备创业的学生配备创业所需的策略、财务、管理、销售等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在国内外公司企业实习和操作演练的机会,亲身参与到企业管理和实践中去,体会公司建立与运转的过程及出现的问题,这类课程很大程度是依靠成功的创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发展起来的新兴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构成了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基础,每年三种类型的课程都会有所增加。[2]
欧洲各国高校非常重视创业教育。欧洲高校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不仅明确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创业课程内容的开发、资料来源等细处着手,从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出发,进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托欧盟,芬兰已经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创业学科和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的各个不同阶段。如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学院,不仅有全面的创业学科课程体系,更有着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创业课程设置特点。此外,分设单独式创业教育课程和渗透式创业教育课程,使得各专业学生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选修等各个模块中都能接受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的学习。[3]
二、国内理工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我国高校开始引入Know About Business即KAB项目,意在传授有关创业意识和创办企业的基本技能,教授创业的基本认识。[4]然而KAB项目属于入门级的创业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高校针对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及区位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开展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两所理工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对它们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上海交通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共有导入、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实践、实战和企业发展等六个模块。在创业学院内,重点开设创业领导力、风险投资与创业等核心模块课程以及互联网产业模式转变与创业、医工结合与创业等体现学科优势的特色模块课程,培养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尤其是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开设了若干特色课程模块,如包括先进材料产业模式与创业、生物技术产业模式与创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创业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的理念,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使全校同学得到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和洗礼。
武汉理工大学结合学校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建立了“以唤醒学生创新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的“全程化、四阶段”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全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有创业潜质学生的创业能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课程内容为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三部分,其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创业知识是提升创业能力、开展创业实践及创业顺利开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创业能力是未来创业及创业成功的核心,是对创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并可以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创业实践是在具备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和模拟,可以创造新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5]在素质拓展模块教学中,将某一种素质分解成不同内容的教学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给予一定的学识,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学生内化为自身素养。在创业实践模块中,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業实训,乃至自主创业。大一新生以创业人士访谈、创业讲座、职业规划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通过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培养,对象为有创业潜质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同时,对大三大四的同学,通过结合素质拓展、创业计划大赛、创办小型企业或虚拟企业经营等途径,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素质,进行创业实训,提升创业技能。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同学,扶持其自主创业,并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解决场地和融资中介、资金支持等服务。
总的来看,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育,武汉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创业实践。
三、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
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分层次的,即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应该以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为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应该着重培养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换句话说,理工科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探索如何针对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通过从创新教育导向创业教育,以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依归,其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创业学领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
相比其他类型大学的学生,理工科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思维敏捷,但缺少系统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创新思维的潜能,但缺少系统的挖掘与开发;创新意识比较强,但创业的主观动力不是很强。因此,在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上,尤其是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上,应该针对理工科大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建构,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多维度的创业课程体系建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多维度的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层次路径上,兼顾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点面结合设置不同层次的创业课程。既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普及性创业课程,以引导学生从创新到创业,调动创业潜能,增加创业意识,接受创业启蒙教育;也有针对具有一定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的面上创业课程;还有针对已经有创业行动的学生开设的点上创业课程。对于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创业知识结构、方法等方面的深层次培育。
(二)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路径上,依托理工科大学的创新项目培育、学科竞赛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兼顾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实现整个创业活动全链条培养方案的构建。既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类课程,也有模拟创业活动的实训类课程,还有针对真实创业情境的实践类课程。
(三)在创业教育的授课模式路径上,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有效衔接。既有传统的线下课程,也有线上的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MOOCs),实现线下、线上的有机整合。
四、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的理念,理工科大学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工科学生的技术优势是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载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让学生的技术优势成为推动创业的有力武器。[6]比如可以结合理工科大学与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现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协同创新平台,打破学校和企业、科研和市场、教授与学生的创业壁垒,积极开展与国外及港台高校的合作,推进与区域政府、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共进的合作共建模式,成立具有鲜明理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学院,学院可面向全校学生,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和教育载体,由创新教育导向创业教育,建构一套多维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点面结合、逐步深化的多模块课程设置体系
从课程层次上来说,一是普及性的创业启蒙课程,使学生理解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现实社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到清晰的定位,发现自己的潜力,激起创业欲望,种下创业种子。具体包括三个模块,如表3所示。
三是点上的教育。开设创业雏鹰班,招收有较成熟创业项目、且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如何寻找合适的创意与商业机会、如何提升管理能力,进行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创业训练。同时,引入创投基金、企业校友作为创业导师,帮助学生成长,带动他们创业。对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到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落地扶持。
从课程类型上来说,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理论课程;二是以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创业竞赛为主的实训类课程;三是以入驻创业苗圃、校内外孵化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跟踪指导为主的实战类课程。从授课方式上来说,一是以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为主的线下课程;二是以MOOCs等互联网学习为主的线上课程。
(二)顶层设计,系统搭建做好创业课程的组织保障
充分的顶层设计,整合全校资源,采用矩阵式的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架构,由学校领导担任院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支持。学校通过丰富校内创新创业载体(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教授专业工作室、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基地等),整合校外协同创新平台,引入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加强资金保障。通过企业导师、产业思维讲师和校内理论教师,组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师资团队。通过集聚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校内外资源,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创业与创新融合,加强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作为理工科大学,我们认为,一是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创新课程体系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实现两者的交叉融合,从而实现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到创业意识培育的有机过渡和有效衔接。二是实训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创业的实践性使得创业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纯的理论学习仅是纸上谈兵,必须要有真枪实弹的实践。所以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实训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关键所在。
(四)建设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创业是一项实操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既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为保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打造和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校内教师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激励,如定期外派到学校与地方的协同创新平台、专业学科相联系的企业充当科技特派员,承担企业项目等等。二是校内教师队伍要鼓励理工科学院和专业的师资参与,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从经管、理工链接交叉形成复合型的技术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指导学生。三是师资队伍要实现与校外教师的有效衔接,要建设一批来自学科相关企业的实践导师团队,通过科技、产业、企业和学校创业教育资源的融合,促进兼职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
(五)加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理工科大学的创业教育评价,要以政府评价为引导,以学校自我评价和考核为主,社会评价为辅。评价的主体可以由学生、上级管理部门、教师和有关专家、社会第三方机构等等组成。其中,学生的评价是基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考核内容可以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总体设置情况,师资队伍背景与教学方式组织方法等课程教学环节情况,创业实践支持与创业文化环境塑造等隐性课程教育环节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找出薄弱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6]
参考文献:
[1]張笑岩.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周婷子.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周朝正.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6]林雪原.樊荣.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点及成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2(4):104-107.
[5]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26(增刊):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