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二)
2017-03-18戴世锋
戴世锋
[摘要]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史,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0103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调整,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出的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变革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经济政策调整。其中,最具迷惑性的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种种改良主义措施。
【课程标准】
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Ⅱ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三课,上承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本课的特点是调整的全面性与多样化。岳麓版教材与其他版本相比较,其特点在于子目按照所有制、经营制、分配制来设置。
【教学立意】
基于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设置,将授课内容定义为解决历史难题的三个方法,强调调整的原因,凸显教学主线即探原因、识举措、析利弊,设置“看图片写日记”“个人规划季”“锵锵三班行”,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重点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的基本举措,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和日记回到二战后的历史情境中,领会二战后的需求;通过讨论得出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的三个难题。
2.通過分析材料、思考问题,深入理解经济调整的举措、优势与局限性。
3.通过了解战后的两次调整,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协调的一面,但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通过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借鉴社会主义体制的举措,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系,认识到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序幕:“伟大社会”的演说
美国约翰逊总统在一所大学中关于“伟大社会”的演说(1964年5月22日):半个世纪来,我们召唤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永不衰竭的工业,为的是给所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富足的制度……下半个世纪的挑战就是我们是否有智慧利用那种财富去丰富和提高我国的国民生活,以及促进美国文明的素质……在你们这个时代里,我们不仅有机会走向富裕的社会和强大的社会,而且能通向伟大的社会。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教师: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构想能够实现吗?是怎么实现的?
学生阅读材料,追溯“伟大社会”构想的内容与产生构想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约翰逊开启了美国的新时代,他所阐述的“伟大社会”为何“伟大”,以此疑问吸引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视角”(项目编号:2016YQJK022)研究成果。二、历史“症状”与解决手段
(一)历史“症状”
[看图片写日记]
假设你是当时的美国人,请用日记形式描写当时的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态或心理活动。
教师:从日记中,我们了解了二战后美国建设“伟大社会”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当时的人,“我”会想到什么?“我”最关心什么?
学生:关注二战后考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个难题,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贫富不均,低收入人民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片了解时代背景,通过撰写日记了解历史难题,引入解决难题的措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图片与日记能让学生神入历史,感悟历史,以当时人的心态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通过课堂讨论挖掘历史难题,引发学习动机。
(二)对症下药,突破历史难题
1.加强监管——国家干预经济
教师:历史具有连贯性,好的改革会成为后来者的范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那么凯恩斯的主张以及新政的成功能否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呢?各国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我们带着问题分析以下材料。
材料二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这一经济计划起到了鼓舞人心、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三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1970、1980年分别为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以上材料均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教师: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以下表格。各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何不同?回顾本子目思考: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解决了什么问题?之后又产生了什么难题?
材料四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教师:阅读材料,分小组进行解答,并运用表格归纳知识,认识二战后凯恩斯“看得见的手”的主张在欧美国家的运用。
学生: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所不同。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财政赤字增长过快,导致国家债务负担沉重。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积极性和局限性。
2.分散财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个人规划季”]
阅读以下材料,假设你是当时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你是创业当老板还是去求职?
材料一
材料二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教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每个人都能成为股票的持有者说明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用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生:由于生产的发展,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材料三美国的股票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东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教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企业招聘管理者反映了什么趋势?管理人员的出现促成了哪个群体的形成?
学生: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由专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经营,“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群体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四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
——以上材料均選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教师:材料四中提到“经理控制”,经理的权力与老板的权力相同吗?
学生:经营者不同于企业的所有者,只是管理人员,他们拥有的权力是经营权。
3.社会保障——“福利国家”的出现
福利国家自建立之日起便受到广泛的关注,时至今日,北欧作为福利国家的前沿地区,仍享受着战后资本主义调整的成果。
1942年12月,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为战后建立“新英国”勾画了蓝图,是建设“福利国家”的指路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英国人——不分阶级、不分贫富——都有权享受社会福利制度的保护,“从摇篮到坟墓”……1945年工党执政后,就开始履行它的诺言,一是“福利国家”,二是国有化。
——钱乘旦《英国通史》
教师:从《贝弗里奇报告》中,我们能否看出福利国家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对福利国家的知识进行归类(比如教材中哪些知识属于福利国家的特点、资金来源、种类、基础、实质)。
[“锵锵三班行”]
观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的节目《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讨论福利国家的利弊。(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无论利弊,每个观点赋1分)
教师:《左传》中有“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的说法,“锵锵”指的是凤与凰动听的和鸣声,老师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懂得从多方面入手考虑问题会使你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看法,同时也鼓励大家勇于各抒己见。
学生:建立福利国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高福利下政府财政负担重;社会保障制度助长人们的惰性等。
设计意图: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表现为从传统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及保守主义,转向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及福利多元主义,其本质是从单一的“市场取向”或“政府取向”,迈向综合的“社会取向”。教师补充教材叙述的不足,简单阐述福利国家的含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通过“锵锵三班行”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福利国家的利弊,启发思考,活跃课堂。
三、尾声:智慧相通,互相借鉴
教师:经过改革和调整,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又出现经济的“滞胀”(如下图所示)现象。这回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战后资本主义为解决三大历史难题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分析如下材料,思考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材料一部分研究者持有“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材料二在英国,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优点已经综合在一起,而它们的缺点正在得到改正。
——英国首相艾德礼
材料三调整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对比
教师:世界各国的智慧是相通的,只有我们抛弃对立,加强交流学习,才能不断弥补两种主要经济体制的缺点,使得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分析图片,认识“滞胀”;阅读教材,了解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做出的新调整。
学生回顾教材内容,结合三则材料,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协调的一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隔阂。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解析“滞胀”的经济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应课前的三大历史难题,引导学生理解调整的原因和结果。最后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中西交流、智慧相通的重要性,提升本课的立意。
总之,经济史教学需要教师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联系政治史、文化史知识,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