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国宝面对面——故宫博物院特展《石渠宝笈》

2017-03-18张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兰亭序

张静

摘 要:距离《石渠宝笈》的编纂完成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伴随着世事变迁,其中所著录的书画也经历了聚散分合,尤其是晚清与民国初期,存于紫禁城内的珍品书画大量流散出宫,而这些文物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不断重新汇聚于故宫博物院,重现昔日神采。深藏内府的皇室珍品,如今正在慢慢全方位露出真颜,而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石渠宝笈”展览正是一个契机。

关键词:石渠宝笈;真伪;兰亭序

中图分类号:J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18-01

“收录于《石渠宝笈》”,大多数藏家对这句话肯定不会陌生,长久以来,《石渠宝笈》一直是中国顶级艺术品的标签,不仅有《松崖别业图》《写生珍禽图》这些价值连城的拍品,就连《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些鼎鼎大名的文物也都收录于《石渠宝笈》。那么,被无数藏家朝思暮想的《石渠宝笈》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籍呢?

《石渠宝笈》全称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

距离《石渠宝笈》的编纂完成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伴随着世事变迁,其中所著录的书画也经历了聚散分合,尤其是晚清与民国初期,存于紫禁城内的珍品书画大量流散出宫,而这些文物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不断重新汇聚于故宫博物院,重现昔日神采。深藏内府的皇室珍品,如今正在慢慢全方位露出真颜,而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石渠宝笈”展览正是一个契机,展览有有太多的精品。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摹本)、王珣《伯远帖》(摹本)、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展子虔《游春图》、周文矩《文苑图》《重屏会棋图》、阮郜《阆苑女仙图》、黄筌《写生珍禽图》、董源《潇湘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徵明《真赏斋图》卷米芾的《米芾行书三札卷》《苕溪诗卷》等这些中国书画史上的名作都在能共同展出,可见这次大展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通过这次的大展,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进博物馆观摩真迹与看画册、图录或者网上所谓高清大图是有着云泥之别的。比如色差、比例的失真或变形、细节的丧失、笔触……当然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区别,那种与古人跨越时空神交的心理滿足感更是后者无法享有的。之前多次看过《清明上河图》的各种画册图片,却只有这一次,才会发现那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简直就像看到了另外一幅作品。本次特展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难得一见的唐宋精品,它们都是在以说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把持的文人画主导画坛之前的佳作。无论是宋摹本《洛神赋图》、《游骑图卷》里的马、还是李公麟临韦偃的马,其笔法之写实、线条之飘逸、构图之生动、想象之瑰丽,都直击心扉,使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谁说中国人不会画写实?”中国人的写实是西方人做不到的。

至于书法方面,像冯承素临的《兰亭序》,王珣《伯远帖》,佚名《章草书出师颂卷》,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页》,文彭《临怀素自叙帖卷》使我大饱眼福。此次展出的是冯承素的兰亭由两纸拼接,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偏紧。帖首前隔水上端有旧题“唐摹兰亭”,左边骑缝处残留“神龙”小玺半印,故称“神龙本”。此本递藏南宋内府、元代郭天赐、明代项元卞、清代内府,全卷鉴藏印多达百方,后纸有诸家题识观跋十七则。在没有影印技术的古代,唐代的复制方法是“响搨”(即双勾填墨)。这种方法的有点是比较接近原帖,但艺术、技术要求严格。他在摹写《兰亭》的时候,身处唐代,也许人本身已经失去了魏晋时代的风范;有没有可能在无意中将唐代的风气融入书写中?或者是有意识的把《兰亭》原有的审美基调适当的往唐太宗或者初唐的趣味上靠?也很有可能在原有《兰亭》的结构上加了唐代书法的起、收笔等书写动作?这一切也许只有《兰亭》真迹出现的那天才可能揭晓。

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客观理智地看待《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石渠宝笈》中,既有在书画发展历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宝,也有历代大量的伪作和仿作,书中著录的某家作品并不一定就是真迹,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库房里,就专门有存放虽然经过《石渠宝笈》著录,但并非真迹的资料库。因此,对其著录书画,要一分为二地看,既要重视它的史料价值和珍贵意义,也要正视它的缺陷和不足。《石渠宝笈》的著录只能保证几点:一、所录作品确在清宫收藏过。二、《石渠宝笈》著录的赝品,不会晚于乾隆或嘉庆。另外,《石渠宝笈》也有缺陷,它没有图片,只是文字,这是古人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在武英殿的东侧展厅“考订辨伪”部分中,还有一些伪作与原作的对比,也是让我大开眼界,伪作或为高仿的作品,初看很像,难以辨别。

此外,《石渠宝笈》只是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宫廷收藏的情况,但在鉴别上仍有很多不严谨之处。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当时没有博物馆,无论是皇帝还是近臣,对书画的了解和学习条件比较差。而当时都是私家或皇室秘藏,外人很难看到。编纂者或者鉴定者由于自己见识的高低,判断力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皇帝一言既出,别人是无法不遵从的。比如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伪品先进入了宫廷,乾隆一看甚是喜欢,赞扬得无以复加,结果真迹来了,他也明白真迹比假的好,但是他的身份所在,也不好承认看错了,他就让手下的大臣去题诗去说真迹怎么不好,这其实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把戏。

猜你喜欢

兰亭序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浅析《兰亭序》真伪
大雅如兰,亭亭玉立
试论《兰亭序》文学美和书法美的统一
你会背《兰亭序》吗?
论《兰亭序》的文化增殖现象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兰亭序》的命运
唐太宗智盗《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