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评价的根本伦理准则

2017-03-17丁念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人性

摘 要:教育评价要遵循的根本伦理准则是:积极地对待人性。这一根本准则的主要依据有:教育评价直接涉及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基于人性;对待人性的合适态度是积极地对待。这一根本伦理准则的基本内涵有:基于对人性的基本把握;尊重作为评价对象的每一个人;致力于引导人性的优化。体现这一根本准则的主要思路有:在评价设计的总体方向上,为评价对象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统一;在评价标准上,让每个评价对象都体验到尊严感;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我评价及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教育评价;根本;伦理准则;积极对待;人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038-06

教育评价是系统化教育实践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相对地将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划分为三个大的环节:一是教育构建,即在展开教育活动之前进行各种预设性的构建,具体包括课程构建、师资构建、教育环境构建、教育制度构建等;二是教育展开,即教育活动的实际展开,包括教学、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管理等;三是教育评价,即在教育进程之中和之后,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价值进行评判。教育评价对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有着引导、激励和调控的职能。为了使教育实践得以健康、顺利、有效地发展,就需要把好教育评价关,而要把好这一关,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教育评价伦理的准则。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备受重视,但教育评价伦理准则尚未系统地建立起来,这就导致教育评价问题严重,而且致使教育评价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桎梏。建立一系列的教育评价伦理准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认为,在教育评价伦理的一系列准则中,根本的准则是:积极地对待人性。

一、教育评价根本伦理准则的依据何在

为什么说教育评价的根本伦理准则是积极地对待人性呢?其主要依据可做以下几点分析:

1. 教育评价直接涉及人的价值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旨在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 ]。简单地说,教育评价的宗旨在于评判和提升教育的价值,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价值实质上就是人的价值,主要是人的素质发展方面的价值。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学习力、创造力、实践力、身体素质等。素质是人的基本内涵,是人从事各种活动、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首要内在条件,素质发展是人内在的深层追求,也是教育的基本宗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要评判教育的价值,根本的是要看一种教育对于人的素质发展已经起了多大的作用,并且存在多大的潜在趋势,对人的素质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多大的作用。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基本内容。

2. 人的价值基于人性

人的问题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性,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人的价值是基于人性的。人性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2 ],也是一直特别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那么,什么是人性呢?关于此,人们意見分歧很大。综合多种不同观点来看,可以认为,人性即人的相对共通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人的需要、人的基本机能、人的潜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倾向性等。不同学者研究人性往往侧重不同的具体领域,例如:中国古代多数学者研究人性往往注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倾向性,尤其是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探讨;英国休谟(David Hume)和我国清代戴震对人性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人的基本机能;马克思对人性的研究侧重于人的需要;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对人性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人的潜能,包括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性与整个自然界的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融通性,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其重要含义之一是指人性与自然之间的融通性。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把世界划分为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和价值界,人直接生活在价值领域之中 [3 ],这些“界”之间存在连续和对应关系,人性属于本然界的一个领域,与此对应的价值界是人的价值。

人类的活动要基于人性,这是人们的共识。教育的活动主体是人,教育的宗旨也在于培养人,增进人的价值,而要真正体现和增进人的价值,就需要基于人性。教育评价要评判和增进教育的价值,显然应该评判和增进人的价值,因此应该基于人性。如果教育评价是基于人性的,它是符合人类的根本宗旨,这种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好的教育评价。因此,近年来,人们正在努力探索基于人性的价值导向与基于人性的评价,例如,钟启泉教授指出,人性化的课程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根本转型 [4 ]。

3. 对待人性的合适态度是积极地对待

教育评价要基于人性,那么,怎样基于人性呢?采取怎样的对待人性的态度呢?简单地讲,合适的态度就是积极地对待人性,而不是消极地对待人性。为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积极地对待”呢?

第一,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大量消极对待人性的情况,如果不强调积极地对待,就有可能重蹈历史和现实的覆辙。例如,在古代中国,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人类对待人性的主导性的态度是防范人性,就是采取一整套消极的办法,来严厉地防范人性变恶,这套消极地防范人性的取向和办法,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如创造力被压制、一定范围内的人性扭曲、人性反而不断地决堤因而导致不断的社会动荡等 [5 ]。再如,欧洲中世纪对待人性的主导性的态度是从身体、理智和情感等方面来严密地控制人性,结果导致中世纪长期的黑暗和“冰冻”状态。又如,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基本上是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消极地对待人性的态度和一套办法,将学生引向激烈而狭隘的人际竞争中,激烈的竞争是导致人不快乐甚至很痛苦的一种因素 [6 ],而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导致大量学生不快乐。

第二,积极对待人性是社会尤其是教育的责任,是教育评价的高远立意。整个自然界都存在一种进化的趋势和历程,即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进化,这是进化论的要旨之一。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在不断进步和进化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向着完美进步 [7 ]。人性也是如此。约翰·杜威(John Dewey)更是指出,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制度之优劣的根本标准是看这个国家和社会对发展人的机能、能力、品性等的功能 [8 ],这也是部分地促进人性发展的功能。那么,人类社会如何才能促进人性的进化和发展呢?这首先靠教育,而教育要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借助于积极地对待人性的教育评价。只有这样积极地对待人性的评价,才是立意高远的。

第三,人性具有巨大的改变空间,积极地对待能够促进人性的改善和提升。以前研究人性时,往往将人性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认为人性不可改变,但大量的事实和后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性是可以变化而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就强调:“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9 ]约翰·杜威也借助于大量的证据强调:“人性的确改变……关于人性的无限制的可塑性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 [10 ]

二、教育评价根本伦理准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 基于對人性的基本把握

教育评价要积极地对待人性,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性,而这就要求教育评价要基于对人性的基本把握,通过对人性的基本把握,来正确地认识和估计人性,合适地以人性为准绳来研究、策划和实施教育评价。那么,在教育评价中,要把握人性的哪些内容呢?

一是把握人的需要,这里指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人的需要。然而,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人的需要也是很复杂的,因为人是作为整体的人进入到教育领域的,教育往往会反映人的几乎全部问题。整合关于需要的各种理论,可以认为,教育直接涉及人的各种需要中,最核心的需要是个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体素质发展也是教育的根本性的职能。教育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评价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方面实现的价值如何。

二是把握人的基本机能。人本来具有各种各样的基本机能,这些机能是人的特性,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从知性、情感、道德等维度论述人性,强调这些方面的机能就是人性的构成;我国清代戴震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欲”、“情”、“知”等“血气心知之自然” [11 ],也是强调这些机能是人性的构成。教育评价的重要任务包括评价教育是否基于人的机能、是否损害人的机能、是否有利于人的机能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促进人的各种机能的发展。

三是把握人的学习与发展的潜能。人是具有学习与发展的巨大潜能的,这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那么,怎样才算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呢?如何发现学生学习与发展进程中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进行合理的评价呢?这就需要对人的学习与发展的潜能有比较合理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评判现实中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的发展。

四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倾向性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例如,对人性的善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文献,多数是从善恶角度来探讨人性的,但关于人性的善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同时,我们看到,人们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品性、各种不同的人格,等等,将这些观念和现象整合起来就可以发现,原来人性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倾向性很复杂。我们要评判教育对人性的变化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就需要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倾向性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 尊重作为评价对象的每一个人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正如伊斯雷尔·谢弗勒(Israel Scheffler)所强调的,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即获得基本的尊重的需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珍视人的尊严,并将此放在首要的地位 [12 ]。我国台湾学者殷海光也强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尊重每一个人 [13 ]。尊重的需要是植根于人性的,这一需要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重视,包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尤其是,教育本身是增强人类尊严感和价值的一种活动,对这种活动之价值的评价,就更加应该注重人的尊重的需要了。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尊重教育评价中的每一个评价对象。较长时间以来,我们较多的教育评价活动没有足够关注评价对象被尊重的需要,而有时是把评价对象视为工具、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我们的许多评价工作是以管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现在,我们应该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评价对象,使每一个评价对象都在评价活动中体验到尊严感。

3. 致力于引导人性的优化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深层发展是人性的优化,教育评价应该积极地作用于此。

事实和研究表明,人性存在善的倾向性,也存在恶的倾向性。关于恶的倾向性,许多思想家有分析。例如,裴斯泰洛齐(J. H. Pestalozzi)指出:人性具有愚昧、粗心、无知、懈怠、轻佻、妄信、胆怯等恶的倾向,还有可能形成诡诈、狡猾、恶毒、猜疑、强暴、冒险、寻仇、残忍等品质的倾向性,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政治等手段来抑制这些恶的倾向 [14 ],来改善人性,这就是优化人性的工作。所谓优化人性,就是消除或减弱人性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力量,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力量,从而使人性逐渐地趋向于完善的过程。

人性中具有许多恶的倾向性,这正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之一。就中国而言,古代由于主要是消极地防范人性,而较少地去疏导和优化人性,因此不但导致了人们熟知的人性扭曲现象,而且使整个社会经常缺乏发展活力且丑恶现象大量发生。到了近现代,人们有感于传统社会中出现的人性扭曲现象,因此大力提倡改造人性,例如,梁启超从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的角度提出系统地转向“新民” [15 ],林砺儒在《儿童保育与人性改造》一文中特别强调通过整体性的教养来改造儿童的人性,尽管他强调人性的改造依赖于社会的改造 [16 ]。在笔者看来,就对待人性的态度而言,改造人性是一种过于激烈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我国并未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对待人性的合适态度是优化人性。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人性是需要优化的,也是能够优化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习者充分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等,而且要从更深的层次去优化学生的人性品质,教育评价应该在优化人性上起一个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

三、教育评价根本伦理准则如何体现

1. 在评价设计的总体方向上,为评价对象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评价要积极地对待人性,最根本的是要为人的发展尤其是人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思想家、教育家们早就认识到,人性是有待于发展的,例如,早在中世纪晚期,夸美纽斯就提出了在教育中发展人性的主张 [17 ];当代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强调,教育要“以发展人性为本” [18 ]。当然,我们还需要在发展人性的基础上优化人性。无论是发展人性还是进一步优化人性,都有一个前提:要为人性的生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來,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 [19 ]那么,如何才能不压制人性、不窄化人性,而是为人性的生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呢?特别重要的是为每个人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此,马克思曾强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0 ],这既是目的本身,又是社会发展、繁荣与和谐的一个根本条件,今天,我们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前进,首先应该在教育评价领域向这个方向努力,为评价对象(学生、教师等)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能够认可评价对象的更加广阔的发展,从而促进评价对象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评价对象的满意感和成就感,从而增进社会和谐。

那么,要求教育评价为评价对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国家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资源库,它包括了个体发展的几乎各个领域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分值等,各个个体可以自主地选择多个评价内容领域参与或接受评价,之后我们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得分加总,之后,在此基础上,评判个体在发展上取得的总体成效、优势与劣势等,并发现、分析和解决个体在发展上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个体的更好发展;或者基于此而引导个体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为个体提供适合于未来发展的相应的准入条件和配备教育资源。以这样的教育评价为指针,在相关指导之下,个体会基于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广阔地学习,从而实现广阔的发展。我们应该用这样的发展空间广阔的教育评价设计,取代现行狭窄的、刻板化的、划一的标准化测试之类的评价设计。另外,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潜能极其巨大,如果实现教学思路的整体性转变,是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 [21 ],再加上评价体系的一系列革新,那么人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是可以实现的。

2. 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好的教育评价应该具有充分的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立足点是社会意义,个人意义是附属于社会意义的,至于社会意义应该基于什么,教育评价设计者们则审思不够。例如,我国现代教育评价中对学生评价的重心是学业考试,而学生应对学业考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格和资源,这是基于社会的认定、选拔和排序功能 [22 ]。众所周知,大量的学生对现在的学业考试兴趣较弱,甚至感到很痛苦和无奈,没有看到其充分的个人意义,同时,这种学业考试的社会意义也并不丰富、并不高远。

积极地对待人性的教育评价思路,应该做到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统一。如何实现这一点呢?这特别需要注重三点:第一,在已经较长时间地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评价的重心不应该再是学业考试,而应该转向素质发展评价,即全面地评价具体的素质及其发展进程。因为素质发展既具有丰富、直接而深远的个人意义,又具有丰富、直接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社会的美好核心的是人的美好,而人的美好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质的美好,学生等各类人群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可以唤醒的。第二,学业考试当然还可以继续保留,但应该从素质发展评价的理念、视野和思路来调整学业考试的设计,而不能再停留于过去那一套刻板、划一、表面化的答题式考试。第三,教育评价体系(包括素质发展评价)应该体现个性化理念 [23 ],注重个体完整个性的发展和自主选择,通过此在评价中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长处,充分体现个人意义及丰富社会意义。这可以基于上述教育评价资源库的设计、实际运作和评价内容的妥善设计来实现。

3. 在评价标准上,让每个评价对象都体验到尊严感

真正健全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感。在教育评价伦理上应该特别注重这一点。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把主要的努力用于以整齐划一的评价及其标准来甄选评价对象,为了甄选工作的方便,所制订的评价标准,使得许多评价对象遭受挫折和失败,从而缺乏尊严感。久而久之,就导致多数人缺乏尊严感、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全、和谐和发展。按照“积极地对待人性”这一根本伦理准则,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教育评价标准的设计思路。

那么,在教育评价标准的设计思路上,如何做到让每个评价对象都体验到尊严感呢?这特别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在总体上,评价标准不宜太高而应该适度,使绝大多数评价对象都达到“及格”或“体面”的水平,在此前提之下甄选出优秀的人员,或激励所有评价对象都在现在基础上继续前进;第二,在必要的情况下,教育标准应该弹性化,每个评价内容领域的标准设计,一般应该给出弹性变化的空间,在将每个个体接受的多个内容领域的评价进行整合或组合时,将评价标准作出适当的多元化、弹性化的变化,例如必要时可以降低标准或者适当增加评价对象的相对优势领域的权重,使本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评价对象也能够在教育评价上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评价标准还应该具有引领性,即评价标准要留出并指明进一步提高的开放的空间,以指导评价对象不断地前进,这能够指导评价对象不断发展,从深层来讲,能起到优化人性的作用。

4.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我评价及相应的指导

在教育评价中,怎样真正落实尊重每一个人,有效地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并从而优化人性的宗旨呢?这就要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我评价及相应的指导。过去,多数教育评价是“防评价对象”的,评价对象在许多情况下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甚至成为“防”的对象。现在,应该进行一个大的转变,要让评价对象积极地参与评价,并注重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这直接地看,是对人性的尊重;间接而长期地看,更有利于发挥人性中正能量的作用,优化人性。

在教育评价中,为什么要注重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呢?第一,教育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着的,几乎所有的审慎的行为举止,一般都包含着评价 [24 ],如此繁多而复杂的评价,许多情况下,只有借助于自我评价,才能顺利地实施,离开自我评价,谁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第二,教育评价是评判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元价值,而元价值应该是“自决自明”的,即由评价对象自己决定、自己证明的 [25 ],至少半数以上的情况应该如此。第三,评价对象一般能够进行自我评价的,例如学生,一般都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切实的、持续不断的自我评价 [26 ],而且,自我评价与对外评价活动一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性、非私人性和可靠性 [27 ],只需加以妥善的设计。第四,自我评价有助于增加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能力、自主性品质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地自我引导和激励,实现持续不断的素质发展和深层的人性优化。

当然,在增加自我评价方面,一般还需要注重如下几点:第一,评价要有一些精巧的设计,包括显性或隐性地相互印证的设计,以提高自我评价和整个评价的客观性;第二,在注重自我评价的同时,他人评价仍然不可少,两者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第三,要加强对自我评价的指导,例如评价专家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指导,内容是丰富的,一般可以包括如下指导内容:其一是揭示这项评价的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二是明确地说明这项评价的要求,以及提出这些要求的意义;其三是如何开展自我评价;其四是如何积极地对待自我评价的结果,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来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要有连续性,尽量做到一次的指导对以后的自我评价还起作用,而要尽量避免每次的指导都从零开始。

上面四条思路的落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看出,从理论上讲,这四条思路都是可行的,只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逐渐推进。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加强相关的研究。如果缺乏研究,那么就容易出现盲目性,容易出现低效、疏忽甚至错误。而通过加强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潜能,基于合适的、不断提升的认识,充分了解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取得充分的行动效果,并且可持续地前进。孙中山的心理建设理论(“行易知难”学说)就强调:在科学昌明的年代,必须先“知”后“行”,这才能避免低效和错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8 ]。在当前和未来,要体现教育评价的根本伦理准则,实现教育评价的合理化和全面有效化,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研究。本文只是此进程中的一点理论研究,将来,研究需要不断地拓展、加深和具体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841.

[2]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是什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

[3]冯 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7.

[4]钟启泉.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0(1):8-14.

[5]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10-413.

[6]罗 素.幸福之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0.

[7]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35.

[8]杜 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0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10]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50-155.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3.

[12]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8-39.

[1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66-368.

[1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4.

[15]梁启超.新民说——少年中国的国民性改造方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8.

[16]林砺儒.儿童保育与人性改造[M]//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7-205.

[17]夸美纽斯.大教學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6.

[18]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74.

[19]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1]丁念金.重建教学体系:一种必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51-58.

[22]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10.

[23]丁念金.论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个性化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6-153.

[24]约翰·杜威.评价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5.

[25]韩东屏.人是元价值——人本价值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7.

[26]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

[27]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1.

[28]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43.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