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2017-01-16吕爱军
吕爱军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评价;思考
在学校里,教师常常会提及一个词——后进生,这些学生大都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升学希望。可以说,后进生是应试教育“唯分数论英雄”的产物,也是教育评价偏离人性发展轨道的结果。
后进生是怎样炼成的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教师不喜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致。起初,教师并不了解学生,他们的眼里无所谓好学生或差学生。经过一次次小考大考,经过一次次甄别筛选,学生自然地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会得到教师更多的眷顾,而成绩差的就没有那样幸运了。他们被安排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好像寄人篱下。他们没有按照教师要求,独辟蹊径去解题,就被认为是“没有好好听课”,或者是“故意捣乱”。他们向教师请教问题,有时得不到回答,而是被晾在一边;有时,可能得到一两句挖苦:“你能看懂吗”“怎么想起学习了呢”。他们和成绩好的同学闹矛盾,或两个人都犯了错误,结果总是挨重重的批评。有时,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说:“没想到你和他一样”“你想变成他吗”“你不会也想变得这么差吧”……如果后进生偶尔考出了个好成绩,得到的是诸如“不会是抄的吧”“你抄谁的了”此类的评价。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天,一个教师上课,发现两个学生在睡觉,他们都把书铺在自己的面前,结果教师把其中的一个后进生叫起来批评说:“你看看人家(指着另一个睡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人家睡觉还看书呢,你倒好,一看书就睡觉。”
这则笑话的确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特别不喜欢后进生,认为他什么都不好,简直一无是处。一路走来,一路遭受歧视与打击,后进生就会变得消极、消沉,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表现出破罐子破摔,不求进步,慢慢地沦为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了。
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后进生,是因为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度量衡”,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完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评判倾向。其错误在于:第一,教师习惯于抓住个别特征(考试成绩),并把它推及到一般,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以点带面;第二,教师把毫无关联的特征联系在一起,如学习差,就轻易断言品质也差;第三,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学习好就全部肯定——一俊遮百丑,学习差就全部否定——一丑遮百俊。
《圣经》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尼采说过:“人类创造了完美的礼仪,可是,这有什么用呢?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学生是由性别、体貌、个性、品行、文化、能力等诸多方面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赢得中考、高考,上不了高中、大学,但并不等于他们长大以后就毫无用处。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分工不同,人人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中央电视台推介的“大国工匠”,他们都是极普通的劳动者,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对教师而言,学生如果是一棵小草,就要让他绿意融融;如果是一朵鲜花,就要让他绚烂绽放;如果是一棵大树,就要让他枝繁叶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禀赋,以及不同的家庭教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有些差异不是教师能够弥补或改变的,教师必须正视这种现实。为此,教师应该摒弃整齐划一的育人理念,正确对待差异性成长。这就像农民种的稻子一样,参差不齐,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谷穗大,有的谷穗小。农民不会厚此薄彼,而改变田间管理方式,还是一样地浇水、施肥、杀虫、除草等。因此教师也要这样,以宽容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应有偏心或歧视。再者,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优胜劣汰”,不是甄选,不是培养精英,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
时下,后进生这个词的叫法,因为违背了教育初衷,好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学困生”“待优生”“问题学生”等。其实,这些叫法都是无差别的文字游戏,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如旧。
回望一下,教师眼中的许多“绩优生”,长大后沦为循规蹈矩的平庸者的有之,不思进取的颓废者有之,违法犯罪者亦有之;一些所谓的后进生经过自主创业,成为老板、经理、董事长、合伙人……比比皆是。学生犹如自然生长的万物,因循时序,或长或短,或早或晚,不尽相同。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落后,就轻易全盘否定他们,放弃他们。
后进生的心理非常脆弱,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呵护。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她说在最艰难、最敏感的岁月,有人向她示好,让她感动莫名。面对后进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态,别去伤害他们,要多给予他们一些温暖人心的力量,如轻轻地唤醒、真诚地帮助、适度地表扬、及时地激励……也许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举动、一次奖励,就会让他们瞬间“惊醒”“顿悟”,燃起信心,进而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能。如此为善,善莫大焉。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笃信个体差异的存在,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让长处更长,让短处渐长,这应该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日照,276826)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