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那间饺子店
2017-03-17陈丽琼
陈丽琼
2015年春,我在岗顶租了个房子。
到了周末,这里来往的人很多,更多的摊贩推着一部部小车来兜售商品。牌坊背后一米之隔的摊档,一直会延伸到不能容下地摊的小巷里,到处热热闹闹,小孩都爱拉着大人上前围观。要是稍微大一点的车驶进来,老板就要马上把门前摆好的商品往店里挪,行人贴墙的贴墙走,有些则退到店里去等候。脾气坏的人碰上这状况,少不了几顿污言秽语的臭骂,还会和正在缓慢移动的车争个先后。刚来这里时,我总是一脸无奈,甚至讨厌这哪里都是人流满满的街道。后来住久了,反而觉得这个下雨天不能两人同时并肩打伞、深夜里还有路边小吃的地方十分有趣。
我是个不爱吃肉也怕碰生肉的人,但为了补充营养,隔三岔五就会到路边的饺子店来一笼。那间饺子店从不卖大众爱吃的韭菜饺,一直也只有玉米饺这肉食。店面不大,严格来说只是一家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块横板的小店。桌上左边放着数笼热气腾腾的蒸饺,右边是十来个煎得脆脆的煎饺。负责打理店铺的老板是个美丽清秀的女人,她总扎着一个小马尾,穿着沾有不深不浅油渍的橙色围裙,站在桌子后面忙来忙去。常常客人還未掏出钱,她就麻利地把饺子打包好,问我们一句“您好,要番茄酱还是辣椒酱”。
玉米蒸饺鲜甜有汁,但我更喜欢吃她的煎饺。可是我老怕吃多上火,每次都会叫她来一笼一半煎一半蒸的饺子,三块钱八个,四块就有十个。她从不嫌弃我这客人要求麻烦,说话干劲有力,找钱时还很有礼貌,双手递给我。当时,我就想过很多遍以她的外貌要是被放在网上,准能当个小网红,称号姑且叫作饺子西施吧。谁知几天后,女人不见了,饺子店里却冒出一个庞大的身形,是个长得老实巴交的男人。店里还是卖着一样的东西,只不过女人在早上看店,到了夜里就换成了男人。
傍晚的岗顶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时间段,城管时常出没,有牌照、没牌照的老板神经都绷得紧紧,一旦看到有类似的蓝衣身影,他们便使出浑身解数把超出界线的商品拖回店里,拉车的则躲进深巷中。我第一次亲眼目睹这“猫捉老鼠”游戏时,还挺兴奋,但看了两三次后开始难过。有店面的饺子店都快缩成关门的样子,连男人都得站在外面才能透个气。
到了初夏,来买饺子的人少了很多。当我以为饺子店也会像周边的牛杂店粥店结业时,几天后,他们端出了做凉皮的家伙。后来,汤粉阿姨也把肠粉架子撤走,放上一大叠冷丝丝的凉皮。我只吃过一次凉皮,大抵是吃不惯冰凉食物的缘故,之后就没再吃,竟然有反感之意。
我换了工作后,很少往牌坊那边进出,连拆店铺这事也是很多天后才知道的。外头接近一半店铺都变成空地,腾出来的地方就被扩宽成路,只有少数的老板找到临时安置商品的地方,更多的不知道揪着包袱往哪里走了。看到变宽了的路,我心里真不是好滋味,从前熟悉的样子骤然去无踪影,记忆也只能沦落为回忆。但冷静下来,看到饺子店在卖烧饼时,我又觉得那些人是“该死”的。其实,没有强制拆除,这里很多店铺也混不过三个月,同质化严重,又不懂因时制宜,长久下去入不敷出,自然就交不起店租,关门大吉了。
饺子店卖的食物虽说不上非常好吃,但是“冬春饺子,夏凉皮,秋烧饼”的营业模式,很快满足了市民们的需求,来光顾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上下班的时候,客人多得还排了一条小队。记得第一次买他们家烧饼时,我站在店铺对面看了很久,终于决定要走过去。
“可以买一块钱的吗?我小朋友吃的。”我有点难为情,低着头对女人说。
“一块钱那么少吗?”女人不是很情愿,又反问了我。
“小朋友怕上火,不能吃太多。我们也快吃饭了。”
“那等等吧。”
女人切烧饼时的动作很麻利,几大刀砍下去,一块块橡皮擦大小的饼“哗啦啦”滑进了黄皮袋里,用力一捏,可以听到里面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我把烧饼递到鼻前闻了又闻,伸手就扎了一块吃。再想扎第二块时,才记起自己刚对老板娘撒的谎,夹起腿,就飞快逃离背后的饺子店。
像饺子店老板这样兢兢业业的人还有很多,我时常看到清晨时分有全家出动拉着推车到处叫卖早餐的人,年轻的站着,老一些就抬着小板凳坐在一旁。他们可能普通得让我们每天路过都不太能记住,但他们忙忙碌碌的样子真的很迷人。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