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017-03-17张亚平田硕硕
张亚平++田硕硕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正面教育与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面临挑战,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在载体渠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语言艺术、成效检验五个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22-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 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1]。在手机与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对信息掌握的速度、数量空前加快。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的“无屏障性”(时间、空间、资讯),使得信息发布与使用空间更自由,网络平台频繁的互动性,网络语言的幽默性,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形成了挑战,高校需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一、创新载体渠道:在传统课堂教学设施基础上应用新媒体开展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板书的形式讲述出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事物变化周期较短,原有的教学工具(黑板、粉笔、书本)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而且课本内容的编排与现实具有时间差,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适时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电子教材,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实时教学。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热点问题推荐网络视频,选取网络公开课、优质专家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对于有歧义的问题师生之间再进行交流。经过专题培训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全覆盖性,在个人的微博、微信、博客、QQ等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转载信息、上传视频、建立网络社区等更为灵活快捷地发布个性信息,适时加入信息评论与积极的话题讨论,发挥对信息的处理与导向作用。通过新媒体快速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打破原有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效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手段上的创新。
二、创新教育方法:在注重单向传播的基础上增加让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
新媒体构建了一个信息交流无障碍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生活网络化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一对多”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呈现出“多对一”的局面。
首先,思想上的转变。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新媒体的环境,实现教学从现实向虚拟、从固定向移动、从教师组织向学生自组织、从计划性向机动性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将单向教育变为双向教育,将“传统教育中只有教育者一方为主体”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为主体”,建立双方平等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行动上的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是“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单向输出,缺少高效的反馈与互动机制,师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也缺乏平等、有效的沟通桥梁,学生未必认可或理解教师的观点,出现不同理解时也不会进行提问与反驳,只会盲目接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或分歧,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与探讨,不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到各种信息,传统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绝对控制优势已经不明显了,需要改变教师通过主观拦截不良信息防止学生接触的做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的身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在教师进行渗透性教育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反馈信息,通过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切实有效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三、创新内容设计:在一般性灌输说教的基础上应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
灌输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是对于自发而言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与互动,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 灌输不是“注入式”“填鸭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用生动的典型事例讲述理论。
案例教学法,具体来说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同时能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行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观察事物的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案例要具有科学依据,尊重客观事实;要健康有益,能将事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隐含深刻道理,实现学生思维的启发;要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四、创新话语表达:在全面传递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凸显语言的趣味性、时代性
书本是理论经验的集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形成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互相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进行工作、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工具。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有重大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的心扉。”[3]这一论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要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
抽象的逻辑思维可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生动具体的形象同样可以“显示真理”。语言的幽默性充分彰显了其趣味性,因为语言的幽默是通过生动且有趣味性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教育者要具有幽默感,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典故、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不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幽默且有趣味性的语言使得教师的讲课风格变得诙谐风趣,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思考、理解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在运用幽默艺术的时候要适应教学的需要;要有目的性不可盲目幽默;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可伤害学生的人格与自尊;要把握分寸,做到适度适量。
语言艺术在达到趣味性的同时要不乏时代性。从时间上说,语言要更加来源于现实社会,具有当代特色;从空间上说,语言要接近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特征。善于借鉴网络话语,不断丰富话语资源,努力创造新话语,是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生存发展的关键。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积极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辐射空间的同时,要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有益的且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以此来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资源。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分析他们的观赏心理,采用大学生常用的话语修辞手法,创造出更多表现时代和事物特征的新鲜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话语的再创造[4]。
五、创新成效檢验:在注重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生动的实践教学
贯彻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接受,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培养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其教学过程还应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教育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组织学生模拟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模拟教学则与之相对应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安排、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学习研究。学生自主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并向全班同学讲授内容,通过该教学实践,达到了对教学理论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同时又对新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在课外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作用较为突出,校园文化既包含物质的显性的内容又包含精神的隐性的内容,尤其是隐性内容的建设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上传励志的、有趣味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既传播了正能量又增加了人气,既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展大学生虚拟网上旅游,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提供的虚拟现实中体验感受红色革命老区的风貌与精神,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建主题博客、聊天工作室,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聊天中舒缓身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结语
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幽默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运用新媒体把握时代方向、传授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样能缩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距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理论学习,能够使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效果。
参考文献:
[1]全球及亚洲互联网普及率[EB/OL].[2016-02-10].http://www.
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4.
[4]王晓宏,魏荣.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策略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