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2017-03-17王鹏伟

学理论·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

王鹏伟

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的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其返乡社会适应问题凸显并逐渐引起关注。本研究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人际心理层面的研究发现其经济适应压力排在第一位,生活与人及心理压力次之;造成其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也是造成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23-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为我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高龄化,他们逐渐开始了返乡之旅。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为数2.73亿的农民工里,50岁以上者占到了17%,总数超过4 600万人。然而现实却是一方面城市工作并未提供老一代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其所能享受的关照也极为有限。那么返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面临谋生与生活的哪些困难与压力,他们又是如何适应返乡后的生活状况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在经济生活、人际心理等具体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并发掘其遭遇的社会适应困境。

一、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城镇流动,这部分由农村到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被学界称为“农民工”[1];现阶段学术界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很多,但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相对欠缺。本研究则从理论范式及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

(一)有关社会适应的理论范式

学界有关社会适应的理论视角主要有社会化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等。首先从社会化视角来看,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同其所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其次,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个人社会地位相適应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个人对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期望。返乡后的农民工在人际心理方面适应问题可从上述两种视角得到解释。

此外社会支持理论为解释其社会适应状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其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互相作用的,个人通过对周边各种环境的利用可以改善自身处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有关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

在对返乡后生存状况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影响其生存状况好坏的就业机会、工作技能以及制度环境等几大因素。学者郭晓鸣、周小娟研究发现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为抗风险能力较弱与生活水平低两方面,这主要是长期的制度缺陷对该群体基本能力剥夺造成的[2]。从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与出路角度看,周小娟认为造成老一代农民工年老后无人在身边照顾困境的原因是子辈外出打工原始动机的转变,从打工挣钱到“融入”城镇[3][4]。王营营、龚基云认为改善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需要从提升老人参保意识与户籍制度改革两方面入手[5]。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该群体返乡后的生活状况,对于那些在知识经验、就业机会与技能方面占优势的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较好。张善余、杨晓勇研究发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男性中青年为主,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专业技术[6]。董伟才认为,较早进入城市且有文化、有技能、有市场头脑的中青年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创业[7]。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回乡谋生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原先的农业生产,王西玉等对9省(市)13县136个村返乡农民工的调查以及韩俊、崔传义对全国28省份101县的农民工进行了返乡创业方面的研究发现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呈现兼业性特点,既从事非农工作也从事农业生产[8][9]。

(三)研究述评

近些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主体作用的凸显,该群体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首先,国外关于人口逆向流动的理论视角忽视了伴随市场化的同时存在的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分歧,因此理论视角需要转换。其次,国内研究者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的社会适应重视程度也不够,需进行归因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返乡老一代农民工

本研究将其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农村政策放开以后出来打工的,具有农村户籍,从事非农产业以获得收入,目前返回户口所在地生活的50岁以上的农民。

2.社会适应

本研究将社会适应界定为在家庭、社区、政府等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系统支持下,老一代农民工群体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获得较少生存压力并顺利度过老年生命阶段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对河南省X镇的老一代返乡农民工进行访谈,从经济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四个层面探讨返乡高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现状与社会适应状况。

三、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现状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面临多重生活压力下只能继续劳作,安享晚年只是该群体向往的一种理想老年生活状态。

(一)生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活内容围绕工作与孙辈照料展开,其中男性老一代农民工大多选择到附近村镇或者县城就近工作,而女性多数在家料理家务以及照顾孙辈。对常年在外务工且农忙时节返乡的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农村社会生活习惯与生活习俗并不陌生,返乡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明显。

老李(C3-LL)对调查人员说:“农村生活习惯倒不用说,自小就在农村有啥不习惯的;主要还是经济收入啊,种地挣不了几个钱还赔钱;当初外出打工不也是处于出于经济压力,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回来后经济压力更大了。”

虽然农村生活水平相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仍面临各种问题,问题集中表现在养老、医疗领域。就医疗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功能有限,医疗重大支出仍困扰着深陷疾病困境的家庭。此外,返乡后疲于维系复杂的人情关系,影响生活状态。

(二)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1.经济生活面临多重压力

老一代农民工群体返乡后仍旧是小乡镇与农业主要劳动力。由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或婚姻、养老医疗等方面多重压力,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除了务农之外仍兼业工作赚钱。

老陈(C1-LC),家中两个儿子,大儿子已婚,小儿子高中毕业后在浙江杭州学习汽修技术;主要是小儿子未婚,农村这几年彩礼钱飞涨,少说6-7万多则十几万,在县城买商品房或家庭轿车也是标配;这是他最头疼的一件事情,也是他不得不继续干体力活的最大压力。

一方面,人情消费压力增加,不断攀升的人情花费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负担。

老王(C5-LW)在谈及家里的人情花费的时候举了一个简单例子,农村平日里办事的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逢年过节这个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段,该阶段的人情花费少则几百多则过千,而份子钱每年都会高不少。

另一方面,养老医疗开支巨大,虽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开支,但重大疾病的一次性开支对低收入农村家庭压力不少。

老李(C7-LL)家里的老人平时需要医疗护理,前段时间的一次手术费用高达4万块,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务农收入。这些都是造成其经济困境的主要因素。

2.工农兼业的困境与社会保障的缺位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高领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也是高领农业劳动者的一部分,他们以务农兼打工的形式维持返乡后的生活。“退休”对他们而言也是奢望,城市工作并没有给以该群体应有的社会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能为他们完全兜底。

老王(C2-LW)在外打工几十年从未交过社保,回乡后的农村社会保障虽有所进步,养老金与医疗补贴也有了,但与城市差距很大,生个大病花不少钱,也没有退休这一说,年龄大了也没有退休金。

(三)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互相作用的,个人通过对周边各种环境的利用可以改善自身处境。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通常会通过熟人关系共享信息资源等。有研究发现农民工进城工作往往通过亲缘、地缘、业缘社会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同样返乡的老一代农民工在家乡谋生时也傾向于利用农村社会关系。

在当地“包工队”形式中,一个5-6人的建筑包工队成员大多有着各种联系,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某一工地上的几个人至少互相熟识。老李(C6-LL)早年在外打工,平时农忙也不怎么回家,返乡后的他在找活干的时候首先求助的就是自己在农村的亲戚朋友,然后是邻居老乡。

人际关系是该群体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但人际关系维系对该群体的经济压力大

老周(C4-LZ)说:“人情花费是家里开销的一大块,人情往来必不可少,这虽然不是他的主要家庭压力,但也有对这部分花费的抱怨。”老陈(C6-LC)在农村的人际关系方面认为农村也就是这样了,谁能挣钱算是本事大;家里有什么事情都得花钱。

由此可见,日益飙涨的农村人情花费有可能削弱人际交往在提供社会支持方面的作用并对老一代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造成压力。

(四)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近些年来,农村人际关系逐渐由熟人社会演变成“半陌生人半熟人社会”,农村社会也逐渐分化。

老周(C4-LZ)认为人际关系变化很大,以前都是邻里互帮,谁也不图什么;现在无论亲戚朋友什么的没有点好处谁也不乐意帮,都忙着挣钱。当被问到平时需要有人帮忙时怎么办时,他说虽然大家都认识,请人家帮忙不能白白浪费人家时间,总要给点报酬。

总之,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而言,人际压力与生活压力都与返乡后骤减的经济收入有关。在这种现实压力下,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往往陷入是否参与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困境。一方面人际关系对适应日常生活有益,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维系的经济压力巨大。

四、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困境的成因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主要面临来自经济、社会生活、人际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

(一)经济收入与人际关系的双重适应困境

首先,返乡老一代农民工收入来源主要有打工与务农收入,家庭大部分收入被用于子女婚事、医疗花费以及人情消费等;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也严重影响其经济社会适应状况。其次,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与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密切相关,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状况。虽然人际关系的维持成本超出了对家庭的回报,但在传统社会习俗与人际关系压力作用下,人际交往不可断绝,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适应困境不可避免。

(二)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历史遗留问题

社会适应困境产生的成因是多样复杂的,除了老一代农民工自身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由“城乡二元分割”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下,农村与城镇的社会制度有着实质性差异,不同的身份类别代表不同享受资源与服务的权利或机会。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缺乏退休社会保障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户籍制度,需要深化社会制度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小结与讨论

对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研究发现,造成其社会适应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性不合理安排,为促进老一代农民工的良好返乡社会适应,国家应进一步从宏观社会制度与政策层面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此外本研究囿于地域覆盖范围小、研究对象样本量小等因素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后期研究可以通过扩大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结果代表性并且把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更加细化,使问题指向更加明朗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詹玲.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J].学术视点,2008(9).

[2]郭晓鸣,周小娟.老一代农民工:返乡之后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四川省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问卷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10).

[3]周小娟.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生存路径的现实选择[J].经管视线,2014(6).

[4]邓大才.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8(9).

[5]王营营,龚基云.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张善余,杨晓勇.“民工潮”将带来“回乡创业潮”——以安徽省阜阳地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1996(1).

[7]董伟才.昔日输出农民工今朝迎回创业者——关于湖北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J].中国就业,2007(9).

[8]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9]韩俊,崔传义.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J].中国经济时报,2007(12).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
中国台湾地区更生保护社会组织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借鉴
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