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
2017-03-16陈晓青
陈晓青
摘 要:随着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新课程改革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趣味性,因而,如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突出体能锻炼的主导地位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新课改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新趋势,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析如何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提高小学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有效性
一、制订合理的锻炼目标
体能锻炼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体能发展需求,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框架,形成科学的训练意识,发挥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
每个学生体能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在制订体能锻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身体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总体教学目标,明确每个课时要解决的练习内容,制订具体的、层次化的课时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设定,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师生配合,互动学习
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教师应主动参与,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也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减轻其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帮助与保护动作的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勇气和效果,从而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渴望得到认可与赞赏的年龄,教师的亲身参与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为教师的参与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认可。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亲身参与,投入学生的训练当中,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
三、合理选择锻炼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年龄。根据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对于体育课堂上的跑步、跳远等活动缺乏兴趣,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避免枯燥乏味地开展趣味性教学。
体能锻炼的内容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不能随意选择练习项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找寻最高效的练习设计方式,有效提升体育课堂锻炼效率。
体能锻炼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但游戏设计必须具备实效性,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游戏,要做到游戏设计从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循序渐进地接近教学目标。虽然体能锻炼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增强小学生体能,并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相比于枯燥乏味的锻炼方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的参与度。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脱离传统教学的囹圄,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性精神,转变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能锻炼中来。
顾名思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旧式教学体系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一直處于被支配地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体能锻炼效果,发挥体能锻炼的最大效用,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自发进行体能锻炼。
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培养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更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体育学习的误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如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0):195.
[2]葛东妹.在快乐的体育课堂中学会自我锻炼[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