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应急管理中新媒体的参与

2017-03-16张晓彤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突发事件新媒体

摘要:在当今社会,危机发生概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共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核心是管理,即应急管理。如何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新兴媒体传播技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提高应急的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媒体;引导监督;责任意识

一、新媒体的分类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新兴媒体

新兴媒体,是新媒體的典型形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为代表。他们依托全新的传播技术,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网络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包括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报纸/杂志、网络出版、网络广播、网络文学以及其他网络媒体形态等传播形态;手机新媒体以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包括手机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杂志/出版、手机电视/广播、手机游戏/动漫等传播形态;(互动性)电视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包括数字电视和IPTV等。

(二)新型媒体

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加宽广,到达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三)自媒体

2011年9月底,微博名人“罗永浩砸冰箱维权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罗永浩和西门子以微博为主要媒介而形式的交锋中,老罗以微博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持续发布事件的进展,对西门子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西门子冰箱的销售业绩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如果说之前只有媒体组织具备那种瞬间发动舆论击败甚至击垮一家企业的能力,而拥有120多万粉丝的老罗作为一个个体,其实实际干预生活的能力已堪与媒体组织比肩。这就是“‘自媒体”的力量。

二、突发危机事件报道的功能

(一)预警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在公共危机之中,媒体理当主动、自觉地担负监测者、瞭望者和守望者的角色与责任。

(二)沟通

危机时期各种消息纵横交错,因此,沟通成为各方共同应付危机的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解释,动员公众提高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传递危机知识,加强公众危机意识,补充公众危机应对知识,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将危机信息及时传递给大众。

(三)信息公开

公众在突发危机期间往往希望最大限度的获得有关信息,如果公众不能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就不能做出正确决策、行动。政府作为信息公开的义务人,随着公民知情权被广泛接受,政府逐渐放弃信息垄断特权,立法机关也正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寻求突破。

(四)监督舆论导向

在信息被高速生产与传播的当今社会,公众对媒体的依赖性日趋加深,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媒体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力量,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政府的管理都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媒体,并且在制定规章制度、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从媒体报道的角度出发。那么媒体如何在信息传播中引导公众以正确的方式了解事实、解读信息,成了新形势下媒体宣传所必须思考的策略性问题。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应避免的问题

(一)媒体报道要把握分寸

“当社会环境出现情况不明、有威胁性或迅速变化时,个人和群体的媒介依赖关系便更加强烈”。如果媒体能够及时提供有关危机事件全面的信息,人们就会消除对于突然爆发的危机的恐惧,形成对危机的正确认识,并且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这对于维护危急时刻的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危机事件的出现,对于媒体而言,未必是坏事,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能因危机事件报道使一个媒体的形象大振。如海湾战争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一举成名,伊拉克战争成全了半岛电视台等。因此,媒体在危机报道规模的限定上,既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盲目等待,而是要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以及媒体监测环境的职责,对危机进行适当的报道,既能做到传播信息、警示公众、加强预防,又能做到不迷失、不误传,保证应有的分寸。

(二)媒体报道要权衡客观真实与受众的最小伤害

媒体进行危机传播时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关注危机事件中的受害者,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传递希望;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心理安慰,减少其恐慌和紧张情绪,促进事件妥善、圆满的解决。在危机事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因为强势群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弱势群体则是无助和沉默的大多数。

(三)媒体报道要积极向上,提振信心

面对危机事件突如其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大众媒体要有所选择和取舍,一方面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直击危机出现后相关部门态度冷漠、应对措施的缺乏等问题。如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后,不少媒体如实报道了公路、铁路长时间阻塞,相关部分手足无措,救助措施迟迟不能到位等事实,立刻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媒体报道更应以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为主导。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纷纷报道政府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的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特别是电视24小时滚动直播,更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王彩平.危机应对:政府如何发布新闻[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赵浩生.美国的新闻事业[J].新闻研究资料,1980(02):1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0.

[4]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绪论[M].新华出版社,1990:353.

[5]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晓彤(1991.10-),女,西安工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突发事件新媒体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