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2017-03-15廖翠兰刘丽萍丁国华

职教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多元文化

廖翠兰+刘丽萍+丁国华

摘 要: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高职大学生信仰出现了多变性、多元性和务实性等新特点。传统的信仰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和时代的变化,在分析多元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

作者简介:廖翠兰(1969-),女,江西临川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丽萍(1979-),女,江西永新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丁国华(1966-),男,江西临川人,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编号:MSK1333),主持人:廖翠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17-04

信仰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信仰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信仰是人的心灵对某种思想、主张、社会现象等的认同,从而在自我意识当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信仰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对权利、物质、美色等方面的追求[1]。信仰还是建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的基础上,只有有了一定的社会积淀才有可能形成信仰,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信仰的重要阶段。

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跟信仰有关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追求生命的尽善尽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该成为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流,通过信仰教育,让高职大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信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當前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信仰造成的影响

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对本民族或本国家优秀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优秀文化兼容并形成的以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本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社会文化结构[2]。多元文化的实质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表面上来看,多元文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着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流入,从而会对国民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生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群体的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元文化涌入校园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多元文化的发展,并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推动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高本民族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大学生信仰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是高职院校的主流,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和认同危机

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存在政治态度冷漠,对社会、对国家发展关注很少,甚至无心参加政治活动。笔者多次走访发现,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不高,由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低,文化基础差,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信程度不够,尤其是遇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茫然,甚至对马克主义持怀疑的态度。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接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这严重削弱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流地位,模糊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长期以往会导致在高职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动摇甚至被抛弃。

(二)大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面对现实时会产生动摇

大学生从小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多少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也多少能理解和掌握一些,但在现实中,他们觉得理想就是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东西离自己太遥远,现实很实际,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人际交往、恋爱、学习、工作等问题靠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解决不了,还是要靠人脉关系、社会经验等去解决。所以当他们遇到跟自己的利益有关的问题时,就有可能动摇当初的信仰,知行严重脱节。

(三)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被动接受

在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明确,即只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所以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上思政课只是为了拿到相应学分,毕业可以获得毕业证。至于上课老师教授的那些理论,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以至于有没有信仰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四)部分高职大学生信仰处于迷茫状态,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初衷

部分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个人信仰不明确,但又渴望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渴望充实的大学生活。在多元文化面前,很多大学生发出呼喊:“我们需要信仰,但我不知道信仰什么”?面对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高职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他们对前途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慌张和恐惧,一旦其他的信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空虚的精神能够得以慰藉,他们很容易对此产生认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在思想上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3]。但受到当前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各种思潮的传播和冲突,加之目前我国又正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高职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因而他们会对自身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信仰有所思考和判断,他们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信仰。如果某种非科学的思想迎合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那么我们的主流政治信仰教育将会受到冲击。因此,高职院校政治信仰教育将面临着解决高职大学生信仰的现实需求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指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对高职生来说,信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科学正确的信仰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克服人生路上的种种困难,增强高职生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的政治保证,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手段,也是抵制其他非科学信仰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信仰对高校的稳定、和谐校园的创建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一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地看待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信仰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高校内部的和谐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信仰教育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三、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与效果的差距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在宣传、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流于形式,而且理论素质的培养是一件非常艰巨又难以考核量化的工作,加上“两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重视不够的问题,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内化,这也是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识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很难提高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既使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效果也不理想,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二)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脱节

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传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是当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难以解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时,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上产生困惑,甚至部分高职学生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旦不能够科学客观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某些问题时,便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也有一些大学生对党内存在的部分问题过分地放大,比如党内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这些都会使大学生对共产党的建设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

(三)缺乏信仰教育学习与探讨的氛围

受当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重经济轻人文,很多大学生政治信仰逐渐淡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显得非常被动,导致共產主义理想信念模糊,缺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很多高职院校把招生工作放在首位,招到了学生就意味着能生存,没有学生学校就无法生存下去。学校为了生存,都尽力迎合社会需求,社会上什么专业容易找工作,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高校院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也更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数基本都很难保证了。很多政治理论的学习大多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高职校园里缺乏信仰教育学习与探讨的氛围。

四、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以人为本,围绕高职大学生开展信仰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的个性需求,所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提出不同要求,并能充分尊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个性得到尊重。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包容度,进而使他们能自觉地去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对理论的灌输,学校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建立一批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积极组织高职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把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纳入马克思主义教学的环节,形成长效机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要让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关涉他们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要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接受马克思主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他们规划好人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能使他们的各种发展诉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反映政治课所讲的内容非常陈旧,没有新意,上课气氛沉闷,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积极,对政治学习兴趣不高。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深入领会,并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比如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党内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大学社团活动,可以请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举办辩论赛,可以开展“三下乡”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对学校、社会的责任,激发他们施展自己才干、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全体教育工作者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当作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定期开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政治调研,客观评价信仰教育的工作状况,及时发现信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主动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持“两课”教学。其次,信仰教育是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单靠思政教育部门是无法达到立体的教学效果,需要全校各级各部门人员、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通力合作。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这样才能积极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校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要尊重来自不同地域的高职大学生的各种风俗习惯。高职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有时候他们会有强烈的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但也叛逆、好奇和敏感。所以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教条式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一味地进行说教。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制定更加客观、科学和量化的评价标准[5]。

(四)重视对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有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毕业生。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业方面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高职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正确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利用假期多“充电”,主动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便更好地去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汪勇.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D].贵州师范大学,2004.

[3]邢立云.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

[4]张志强.论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5]罗泽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根源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多元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