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理念下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升路径探析
2017-03-15白苗杨大伟
白苗+杨大伟
摘 要:现代产业与品牌的发展对中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必须“跨越”学校和企业的界线,在这一理念需求下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跨界”培养过程中教师来源单一、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等基本现状,提出应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完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跨领域学习的积极性,为中职学校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与潮流的要求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形成参考。
关键词:跨界;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升
作者简介:白苗(1988-),女,陕西榆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与法规、职业教育历史方向;杨大伟(1964-),男,吉林农安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天津市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TJJX12-128),主持人:杨大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10-03
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具体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这些规定与办法体现了国家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视。2016年5月13日,教育部、国资委等七部委正式印发《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指出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职校教师不能采用与普通师范教育相同的路径,必须采取与其相适应的路径。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跨界”需求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撰文,“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1]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质和目标决定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即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是为谋生、發展为目标的;从社会角度而言,是为发展社会生产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办学必须考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即按照企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培养人才,而这一需求则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必须“跨越”学校和企业的界线。
在中职学校实现“跨界”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高办学能力,较高的办学能力才能保证较高的办学质量,而较高的办学质量则源自于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操作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2]。中职学校的跨界是中职学校提高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点,明确中职学校这一发展切入点,进一步去培养和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促进中职学校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跨界”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职业师范教育相对落后,且数量不足,因此,我国职业师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等院校。而这些学校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些师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考能力。但是,基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不熟悉企业生产的过程,没有掌握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和技能,更谈不上实际生产经验。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是掌握企业所需生产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仅靠学科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技术人才培养的。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无法满足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在企业经过艰苦的磨炼,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才能对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进而真正理解职业教育所需素质,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
(二)职后培养机制不健全
普通院校毕业的人才到中职学校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适应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也是职校自身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之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形成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的制度和机制,使教师能够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实现“跨界”培养。而现实的情况是,这种机制和制度很难建立起来。一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由于校企合作中利益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校企关系没有理顺,企业对职校教师和学生来企业实践、实习并不热心。这就导致中职教师很难进入企业实践、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有困难。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工作量大,如果缺岗,没有替补,使得学校不愿意把教师派出去企业实践、实习。同时,到企业去实践、实习,费用问题无法解决。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
我国的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的机制和制度,也就不存在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校教师的工资是与其业绩和效益挂钩,引入市场机制,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低是由市场客观的来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建立了相对灵活的且具有激励作用的工资制度,教师的工资水平是高于工人的工资水平的。在我国,以现有的考核制度而论,教师脱岗去企业,工资待遇立刻就会下降,也影响对教师来讲最为重要的职称评定,这就使中职教师失去了到企业实践、实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他们自愿提高专业素质的热情。此外,“受历史和社会观念的双重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不够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地位也不是很高,待遇不是很好,并且多多少少面对社会的偏见。所以,这也导致了从事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认同感,缺乏认真的专业精神。”[2]总之,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量的计算问题必须解决,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升路径选择
(一)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是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一种跨界合作,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与普通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是不一样的,其能否到企业有所实践,实践多少等直接决定着其实践教学能力。那么,针对中职学校教师来源的单一问题,首先,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职校教师必须懂得企业生产过程,掌握企业生产所必须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在招聘中职学校教师之时,逐渐提出应有企业的实践经历。这一要求已成为国际的普遍做法。在中国部分省市也开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其次,在企业招聘兼职教师。教师来源渠道不应仅仅是普通高校,适当增加企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到职校任教,实现职校教师来源多元化。“把身份背景多元化、岗位技能专业化、教学风格独特化的校内外双师型教师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发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效益倍增的优势,协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带来企业生产的技术和文化,实现职校的教学和企业需求最大限度的对接。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帮助本校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快速成长,尽快熟悉、知晓企业生产的流程及工作要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完善“跨界”培养机制
中职学校教师职后的培养是提升职校教师专业素质重要手段,因此,和企业合作,建立职后的教师“跨界”培养机制十分重要。
首先,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的教师职后培养机制。学校领导应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制度,突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特别是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人员指导一些不能胜任教学的实习指导老师,并要求在规定时间里达到一定的实践水平,使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逐步提高,教师实践环节逐步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机构仅是指学校的话,那么从职业教育跨界的特点出发,企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机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在办学主体层面,跨越了工作与学习的疆域;在社会功能层面,则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4]学校应主动和企业洽谈、协商,共同探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制。但是不能是一方付出,另一方受益的模式,这样这不会长久,要把握共同受益的原则。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互相受益。只有建立与企业合作的“跨界”培养机制,才能使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其次,提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中职学校的条件。招聘企业人士进入职校是对企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即要为他们进入职校创造条件,具体做法可考虑如下:第一,工资待遇要高。企业人士到职校工作是极大的挑战。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技术、技能,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不熟悉,需要艰难的适应过程(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教师工作的)。因此,提升待遇,甚至高于企业,他们不吃亏,才能愿意来到职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对来自企业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升职的条件也应有所不同,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标准,使他们能得到上升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
(三)提高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在中職学校教师“跨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否愿意到企业实践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因此,制定政策,采取可行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必做之事。对于教师到到企业实践,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中职学校都应出台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用国家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2011年到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将遴选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实践实践为6个月。同时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中央财政将根据各省工作进展情况给予适当奖补。”[5]可见,国家政策特别支持中职学校的教师进一步深造、培训和学习,对中职学校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有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为中职学校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以调动中职学校教师参观、考察、实践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与学校职称评定挂钩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可以将教师个人绩效发展的考核结果以学校相关评价和激励的形式来调动和保证教师参与考察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教师实践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合理的总结与考核,让教师感觉到实践学习带来的收获而自愿主动的参与学习和实践。此外,要清楚认识中职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层次的差异性,需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的相关方案,可以尝试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实践方案,以便有效调动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参与度和岗位对接能力,确保实践成效。
在中职学校办学过程中,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是永恒的话题。跨界培养是解决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所在,须各利益主体应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的机制、制度和制定配套政策,才能为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只有中职学校教师“跨界”培养得以实现,才能为最终解决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问题奠定良好基础,中职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1-29.
[2]李慧芳,朱静瑜.论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31-32.
[3]王书润.跨界合作理念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2(22):75-78.
[4]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几个重大问题辨[EB/OL].http://www.zhentiyuan.com/news/51666_1888.html,2016-06-17.
[5]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J].中等职业教育,2011(12):23.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