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分析探究
2017-03-15巢晓娟
巢晓娟
【摘要】数学模型是联系现实世界、数学与其他学科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模型思想的核心是建模,旨在帮助学生积淀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的直接经验,并体现解决问题之后的回归过程.发展模型思想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高度贴合数学实验.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从其自身经验出发,动手、动脑操作,数学建模的数学化学习过程、系统的数学实验有助于提升学生模型思想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模型;模型思想;数学实验
前 言
模型思想是对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的本质认识,是利用模型解决相关及类似问题情境的意识与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化,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把具体问题情境数学化,通过抽象与简化,建立数学模型.
一、通過实物操作数学实验建立模型思想
初中数学中无论是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或其他知识,都能在数学试验中找到数学模型,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帮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通过实物操作形成强烈的模型思想.例如“勾股定理”试验中,首先利用一张方格纸,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对正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然后实验,在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建立联系,计算4组图形面积后,对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建立模型对设想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勾股定理.
二、通过计算机建立几何模型树立模型思想
计算机可在帮学生建立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形成模型思想.例如在“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中,首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圆周角与圆心角间的关系观察、验证,并感受转化、分类以及建模等思想,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观察角度的变化
将几何画板软件打开,画⊙O,并任取两点B和C,平面中任取一点A,将AB、AC及BC相连接,测量∠BAC的度数.
步骤二: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先在几何画板软件中画出⊙A,在⊙A上任取三点B、C、D,分别连接AC、AD、CB和BD,度量∠CBD,∠CAD的度数.拖动点C,探究∠CBD,∠CAD的度数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发现,请说明理由.
本实验首先通过度量,比较两边都与圆相交且顶点分别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情形的角的度数,探究三种情形下角之间的关系.如果同弧所对圆周角度数不变,改变圆周角的位置,探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并在移动顶点过程中找出普通位置和特殊位置,并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构建模型.运用这个结论,可以探究、发现、解释圆内接四边形的内对角的关系.几何画板软件的操作,可动可静,快速、精确、直观地显示图形和变化,自然流畅,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形成经验,数学化再创造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三、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思想
可以借助数学实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例如,设计“找规律”实验,每个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T”字形图,并且每个“T”字形图都比之前的多一列.
(一)观察图形,对下表进行填写.
图形123456
小正方形个数
(二)用彩色笔画出第4、5、6个图形.
(三)通过小组讨论回答第n个图形由多少个小正方形组成,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果.
(四)第80个图形由多少小正方形组成?
(五)结合此规律可得出,102个小正方形总共可以拼出多少个“T”字形?该实验可用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代数式”中.通过画图,使学生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每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增加了相同数据的小正方形),若无法通过画图发现规律,还可通过观察图形填表的方式寻找规律,实现二次探索的过程,然后用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第n个图形中的小正方形数量,以此来建立模型.通过实践看出,学生表示规律的代数式各不相同,比如5+4(n-1),4n+1,2n+(2n+1)等,都表述地言之有理,在思维碰撞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建模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积累知识提高技能,还是经验的积累,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尽管实验不大,但可以通过多种表达形式表示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及规律变化,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得出结果,并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讨论.
数学实验中模型思想的应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通过现实生活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模型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二是建模.通过数字符号建立函数、不等式等代表数学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最后,通过模型得出结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参与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建模经验,在体会模型趣味同时,发展模型思想,无形当中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以外,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林伟.数学实验手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15,8(5):1-5.
[3]马复.理解数学课程的核心内涵[J].江苏教育,2014,1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