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南传统民居教育中的环境伦理表征及研究途径

2017-03-15付艳波

价值工程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付艳波

摘要: 在云南地域内,滇南民族传统村寨有着独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散布于广袤土地的习俗礼仪、村社结构、建筑聚落等作为民俗生活载体,表现出的环境友好伦理观念不但迥异于都市生活场景,而且与其他地域也截然不同。本文以滇南民族地区为研究视域,对其传统民居在环境友好伦理观念及在自我环境友好伦理观指导下的人居环境营建的布局方法、建构经验、材料运用、构造措施等进行论述,探索其教育过程中的环境伦理表征及其研究途径。

Abstract: In Yunnan, Sou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a unique typical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whose customs and etiquette, village community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ettlement and othters spreading in the vast land as the folk life carrier have showed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bu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cenes of urban life and that of other areas. In this paper, Southern Yunnan has been take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layout metho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use of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and self-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so 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and its research approach.

关键词: 滇南传统民居;高等教育;环境伦理表征;研究途径

Key words: Sor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higher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thics characterization;research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48-02

0 问题的提出

滇南民族传统村寨及民居隐性的环境友好伦理观及显性的在其环境友好伦理观指导下的传统村寨及民居营建实态是对应的,总结其建造模式并从中寻找基本的法则和建构的相关基本理论,从而能够为建造及设计实践提供工具性知识。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将其中的优秀传统达到理论化和知识化的目的,以批判和改造建筑学主流理论的方式进入人居环境学科基础理论范畴,并达到补充和修正人居环境学科在环境友好方面的理论不足和实践偏差。

1 区域的典型性

滇南地域选择的典型性特点使研究整体推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意味。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置一方景。“滇南地域”的视域并非是行政区的范围,而是文化地域的概念。该地域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以及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所综合决定的。

这一地域的典型性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随着海拔渐渐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滇南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也有在该地域形成中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是与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直接相关。地貌特征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区域内众山在亿万年间的发育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的分布形式,从上空鸟瞰,层峦叠嶂,地形绵延起伏,高低错落,呈“V”形发育,属典型的切割山地类型。最后是与其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密切关联。云南少数民族占中国56个民族中的52个,其中超5000人的26个,而滇南地域又有15个之多,而且该地域多民族共居一山的情况比较常见,整体是根据海拔高低分层栖居,海拔144m到600m的河坝区主要是傣族的分布区;600m到1000m的峡谷地带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1000m到1400m的下半山地带是彝族居住区;1400m到2000m的上半山为哈尼族主要居住区;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是苗族、瑶族的栖居带;城镇和公路沿线是汉族分布区。

2 方法与途径

滇南传统民居的环境伦理表征,最主要的研究路径就是案例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并在不同的个案当中寻求对比,从而推出一定的模式。

案例选取为了达到可进入性、可获得性及可操作性,研究將集中于滇南这一文化地域范围。该地域的选取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的因素、绵延其间的哀牢山脉和红河流域、民族类型多样及其分布特点所综合决定的。同时,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切片式个案并整体对比的研究进入方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证即田野调查。田野考查与分类比较研究相结合,系统了解滇南各地各民族环境友好营建的历史和现状,进而透析其地区性形态特征、未来发展趋势与借鉴利用对策,并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测绘记录。为避免落入空泛,我们的田野考查着重关注一些关键性的典型实例,通过这些范例来认识各地环境友好伦理观的具体情况和生动真象,以及其潜在发展的可能。因此研究田野调查的基本范围有:

①测绘和摄影方面,选择典型的保留完整的环境友好实例进行测绘和摄影,个体建筑的测绘图力求真实完整。测绘过程必须进行的入户调查深入而细致,选择典型或特殊的建造细节摄影、拓印、绘制等。

②民间征集方面,对象主要是当地文化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文化志、图集、铭记、地方文人的著作(拓本或抄本)及风水典籍、民谣、俗语、旧闻传说等。

③访问与座谈方面,对各种人的个别访问是调查的重要部分,范围不等的座谈会能使参与座谈者互相启发、钩沉。访问县镇村文化、史志档案部门、久居当地的居民、建筑工匠、文人等,可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伦理以及风俗禁忌。

④深度觀察方面,观察的范围力求广泛,包括周边的地形地貌、建筑群体的布局结构,个体建筑型制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观察体验。

⑤典型个案方面,挑选若干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在营建模式的验证及修正阶段,也采用到实证个案进行模式验证,即试做实验性规划设计个案来验证和修正模式。

文献研究也是重要途径。广泛收集滇南地区有关的文史志、县志、统计年鉴等地方性资料,以及民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观念、仪式、禁忌、碑刻、歌谣、舞蹈(民间舞蹈往往模拟实际的生产、生活)归纳总结和分析,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分析依据,包括那些甚至还不能算是文献的记录材料,也可发现线索和零星思想火花。

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

①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法。把“观念及模式”演变的过程放在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迁中来考察,还要与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考察,同时也要考虑其它地区和工匠流派对其可能的影响。

②整体系统分析法。研究“观念及模式”与历史、经济、文化、信仰、仪式等的全面联系,并建立相应的对应关系。

③比较分析法。用于研究环境友好村寨的类型特点及其中建造、营建的特性,以及与周边传统村寨的区别与联系。

量化研究的途径采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技术等方法来对搜集到的伦理观念及范例进行系统性的经验考察。这种研究的目标是发展及运用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学模型、理论或假设。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过程是测量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根本上连结了现象的“经验观察”与“数学表示”。研究中量化数据包括以统计或百分比等数字形式呈现的各种资料。

3 表现与特征

滇南传统民居的环境伦理表征,以理论整理为基础,系统揭示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及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在云南南部哀牢山脉、红河流域的广大传统民族村寨中,闪烁着朴素而朦胧的智慧之光的民族民间环境友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普遍存在,这是滇南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中提炼并升华而来的,也是适宜于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比如,滇南少数民族中的傣、基诺、哈尼、壮、侗等民族都有神林、神树崇拜,并遵循神山、神林和防火林带不砍、大头树不砍、野果树不砍、山箐水源林不砍、橡树不砍、雷打树不砍的习惯;并有每年特定时期封山禁猎禁伐的习俗;且不得在水源之地杀牲宰兽、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毁林开荒、立夏之后禁止砍树和狩猎等。这些习俗使树木植被得到保护,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以推演模式为递进,推导总结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模式并发展应用其中的民间科学技术。在系统揭示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及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普查、鉴别、精选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实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大量的范例分析与对比,推导总结传统村寨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事实上滇南民族传统村寨的营建实例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哈尼族的居住模式是山脉下半段的梯田、上半段的森林及山腰的村落整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下炎热潮湿,适宜种庄稼;山腰气候适中,适宜人居住;高山区阴冷,草木野花、野兽较多,可以适当从事放牧及狩猎活动。这种营建模式与哈尼古歌唱到的一样:“瞧哦,﹨先祖又把古规在民阿多传扬;﹨上头的山包做枕头,﹨下头的山包做歇脚,﹨两边的山包做护手,﹨寨子就睡在正中央;﹨神山神树样样不缺,﹨…瞧,那寨脚开出台台梯田,﹨层层的稻秧比罗比草兴旺。”

以上这些已经呈现初步规律性的现象是值得总结的,而且抢救、测绘那些行将湮灭的环境友好营建范例形态,也需广泛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测绘做支撑,非此不足以建立观念与实例的对应关系,据此推导出的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亦不足信。当然,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努力使传统村寨环境友好伦理观与环境友好营建实例建立起可信的对应关系,推演出环境友好营建模式,使显性的营建模式与隐性的环境友好伦理观结合起来,并把其中的环境友好民族民间科学技术结合进去,也即是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相得益彰。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理论的补正方面,传统民族村寨环境友好的营建模式中大量的优秀品质和民间智慧,其中有许多具有转化为“常理和准则”的潜在可能,研究导向在探索对现当代环境友好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实践具有意义的“工具性知识”,并希望这种基础性研究对社会发展“致用”,又能对人居环境学科主流理论产生补充和修正。用这样补正过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势必有新的结果产生。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2010(1).

[2]鲍家声.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0(7).

[3][挪威]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黄士钧译.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张增船.伦理视域下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J].理论界,2011(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