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是“经”品是“纬”读品交错悟情怀

2017-03-15石永芹王建国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朔方精魂散文诗

石永芹+王建国

背景呈现:

《雪》一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提示语为“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根据“本文文字精粹,意蕴丰富,需要细细品读”课文提示的要求,我采用了“朗读·品读·感悟”的教学策略。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并阅读课后的“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课堂,先朗读文章重点句子(段落)并改写,后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品读,以此感悟作家的情感、品格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呈现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鲁迅的散文诗《雪》。(板书:雪(散文诗),鲁迅。)谁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

生:1925年1月18日。

师:在哪里看到的?

生:课文后面。

师:这位同学预习得很细致。这一单元其他课文后面也有写作时间吗?(顿时,教室里响起哗哗的翻书声。)

生:没有。

生:这是告诉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联系时代背景。

(教师用PPT出示文章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2.初读文章 走入雪国

师:此时,老师想起一个故事:在文学的王国里,有一位多情的王子叫散文,有一位浪漫的公主叫诗歌,他们二人邂逅了,他们爱的结晶叫散文诗。散文诗是朗诵的好材料,同学们想不想听我来朗诵1、4两个自然段?

生:想!

师:不过你们要注意老师分别是用什么感情去读的。(师读后,生掌声。)感谢同学们的鼓励,请说说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江南的雪”,是用温柔的语气;“朔方的雪”,是用刚劲激昂的感情。

师:你是一名善于倾听的女孩,也是我的知音,大家也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边朗读边想象也是学习散文诗一种方法,请同学们在自由朗读时注意下面的问题。(PPT出示:文章描绘了哪两幅雪的画面?学生朗读。)大家读得非常有感情。谁能说说文章描绘了哪两幅雪的画面?

生: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师:(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还可以说暖国的雪,朔方的雪。抒情性是散文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家向前迈一步,把1、4两个自然段中重要句子改写成两首小诗,好不好?

(师根据学生的改写整理,用PPT展示: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之至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还有/雪下/那冷绿的/杂草

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师:请女生读“江南的雪”,男生读“朔方的雪”,好不好?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节小诗。)

3. 精读细品 体味雪景

师:哪位同学能用两个词语来分别概括这两幅雪景?

生:江南的雪柔美。(板书:柔美。)

生:朔方的雪壮美。(板书:壮美。)

师: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文章2、4段分别描述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怎样的美?

生:江南的雪是“美艳”的,朔方的雪是“单调”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美艳”的句子。

生: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师:写江南的雪时,作者还描绘雪周围花草的颜色,这是静景还是动景?

生:静景。

师:那朔方的雪呢?

生:动景。

师:既然是动景,哪些句子写出了动态美?

生:撒在屋上……旋转而且升腾。

师:“旋转”“升腾”“闪烁”这几个词,要读得掷地有声!(生齐读。)第4自然段中哪个短语写出了朔方的雪在视觉上带给人的感受?

生:灿灿地生光。

师: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江南的雪”静态美的短语是什么?

生:闪闪地生光。(师板书:灿灿地生光、闪闪地生光。)

师:这两个短语有不同的内涵吗?小组探究一下。

(出示PPT:1.“闪闪地生光”和“灿灿地生光”内涵有什么不同?2. 提示查词典区别“闪闪”和“灿灿”的意思; 两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区别;体味“灿灿地生光”的内涵。)

生:“閃闪”,光亮四射,闪烁不定。

生:灿灿,闪闪发亮的样子。

师:结合语境,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找出二者的区别。

生:“闪闪”是静态的美,“灿灿”是动态的美。

师:我们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生小声自由读。)南方的雪为什么是“闪闪地生光”?

生:因为雪已经融化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第3段中写到:“晴天又来消释它的皮肤。”下面写“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很好。其他同学还能从哪看出雪融化了……

生:“然而很洁白……整个地闪闪地生光”,从“滋润”和“粘结”看出雪融化了。

师:江南的雪融化了“闪闪地生光”,象征着鲁迅故乡童年的——

生:回忆。

师:美好的回忆!当他写下“闪闪地生光”时,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怀念!

生:喜欢!

师:对雪景的喜爱,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怀念。仅仅是这些吗?(生思考。)雪景虽然是美的,却是融化前最后的美丽。景虽美,情虽深,却有一丝——

生:惋惜。

师:是的,一丝惋惜。那朔方的雪“灿灿地生光”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继续联系语境思考。

生: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灿灿地生光。

师:你读这句话,想提醒大家什么?

生:晴天,太阳出来了,所以它在日光中就灿灿地生光。

师:“晴天”和“日光”就是太阳,是飞雪最大的“敌人”。朔方的雪面对“敌人”,是静静地等待融化吗?

生:不是!

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这几个动词,雪是怎样非同寻常的?

生:奋飞、旋转、升腾、闪烁。

4.联系背景 挖掘内涵

师:再次联系时代背景,这是怎样的飞雪?它身上有怎样的精神?

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顽强不屈。

生:顽强抗争。

师:鲁迅身上有这种精神吗?

生:有!

师:鲁迅对朔方的飞雪是怎样的感情?

生:崇敬。

生:赞美。

师:江南的雪平和、温暖,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板书:美好的理想。)朔方的雪是冷寂孤独的,象征作者的抗争精神。(板书:抗争精神。)鲁迅先生的感情更倾注于哪一幅雪景呢?

生:朔方的雪。

师:你能找出词语来证实吗?

生:“但是”。

师:还有吗?

生:“就是这样”。

师:细读最后两段,抓住其中一个词或一句话,透过朔方的飞雪,去感受作者的心灵世界。 (生小声读。)

生:从“无边的旷野”,我知道了雪的孤独。

师:哪个词写出了雪的孤独?

生:无边、旷野。

师: “无边”和“旷野”,哪个词更能体现雪的孤独?

生:无边。

师:是啊,白茫茫的天地间只有谁在飞舞?

生:雪。

师:那此时作家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孤独的。

师:鲁迅先生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从来都是孤独的!但他在这孤独中是怎么做的呢?现在的你最想读哪句话?

生:在这凛冽的天宇下。

师:“凛冽”指天气寒冷。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环境恶劣。我感知到作家顽强的心灵世界。

师:是这样的。鲁迅先生是孤独的,即使面对残酷的环境,在孤独中他仍然坚持斗争。说到这,老师不得不补充:1925年他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运动而被教育部开除公职。但是他继续坚持斗争,将教育部长告上法庭,并且获得胜诉。

师:至此,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朔方的雪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师:是一个人,一个战士,一个伟大的灵魂!

师:继续读第6段,你最想读什么词语?

生:第6段中是“死掉的雨”,从“死掉”一词中我看出他的奉献精神。

生:精魂!

师:这个词找得好,你说说好在哪?这只是雨的“精魂”吗?

生:不是。

师:还是谁的精魂?

生:鲁迅的精魂。

师: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雪原来的存在形式是雨。天气寒冷时,它以雪的形式存在。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它都准备永远地留在北方,同黑暗的现实社会抗争。

师:现在你感受到作者有怎样的精神?

生:奉献、牺牲精神。

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决不与黑暗势力妥协。此时再读雨的精魂,它不仅仅是雨的精魂,也是鲁迅的精魂,它还是谁的精魂?

生:民族的精魂。

师:大点声再说一遍。

生:民族的精魂。(众鼓掌。)

师: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现在,向大家推荐小诗《自题小像》。(PPT出示:《自题小像》及注释。)

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铮铮的爱国誓言,他愿将一腔热血洒在祖国大地上,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仅是雪之赞歌(板书:雪之赞歌),更是作者人生之情怀的抒发(板书:人生情怀)。现在,我和大家一齐朗读后3段,以表达对鲁迅先生以及千千万万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生命的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反思:

对于《雪》一文,其隐晦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课前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线、以“品”“悟”为辅线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读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品”的同时辅之以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重视对学生感悟作者情怀的训练。有了“读”和“品”的铺垫,再趁势把《自題小像》插入其中,“悟”作者的思想情怀就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体现语文教学基本理念。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是阅读文学经典的关键。如在朗读方面,我首先采用范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虽无名家读得完美,但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朗读热情也顿时高涨。又如,在理解重点词语时,让学生查字典,意在告诉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要继承。这些“守旧”的方法,正是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用语言创设氛围。从某种意义讲,语文课就是文字课,讲的是文字运用之美,习的是作文之法。用优美的语言为语文课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是某些多媒体手段替代不了的。如本节课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都是自然真挚语言的表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之美。

问题设计要讲火候。只有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生成新的智慧。“品”“悟”环节中所设计的问题,都有意识地避免 “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因为,“过高”难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过低”师生不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如为了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我引领学生找出“闪闪地生光”和“灿灿地生光”对比,就很好地解读了文章内涵。

教学简评:

这是一节“国培”示范课。课前执教者石老师曾同我反复沟通选择一篇什么样的文本,并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基于我多年的听课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基本特点,二是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美文。石老师经过认真思考,选择了鲁迅的经典文章《雪》。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虽然涵盖了“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内容,但这绝不是作者写作的最直接的目的,而是在这些景物中赋予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基于以上的认识,石老师的课堂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熟读是走进文本的唯一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课上经常出现声、光、电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朗朗的读书声似乎要遁迹课堂。事实上,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语文还是语文,课堂上依然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引领学生以不同方式去朗读与品味课文(当然也不排除多媒体技术的助力),以此让学生感受文学大家们的心灵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涵养自己的内心。石老师的这节课恰恰诠释了这一基本理念。由于是异地上课,课前石老师还安排学生熟读了课文和课后的“附录”,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經典美文。

品读重点词、句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文字是作家情感的载体。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悟作家的情怀和心灵世界。这似乎是不需要争议的问题,但现实的语文课堂似乎不尽如人意。石老师的课在多样化朗读的前提上,抓住了重点的词、句,结合语境进行品读,如引领学生抓住“闪闪地生光”和“灿灿地生光”两个短语,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解读作品内涵,让学生感受了作家的心灵世界,为执教此课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要想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雪》这篇文章石老师之所以能解读如此到位,与她平时与书为伴、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所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本的解读能力恰恰是决定一名语文教师优秀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

猜你喜欢

朔方精魂散文诗
“朔方”的由来与演变
新诗“精魂”的追寻
——穆旦与鲁迅的诗学比较
徐朔方《高濂的生平和他的玉簪记传奇》手稿
散文诗八骏
“朔方论坛暨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