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17-03-14李晓宇
李晓宇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新时期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李晓宇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则是新形势下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和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力求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而初步构建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从而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早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中,很多思想家就曾对“知行合一”的思想做过阐述。先秦时代,《左传·昭公十年》就提出了“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见解。到了两宋时期,知行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其中朱熹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提出“愚谓知而未能行,乃未能得之于己,岂特未能用而已乎?然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且曰运用此诚,亦非知诚者之语。盖诚则无为而成,初不烦运用矣。”[1]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无法付诸实践的知识,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因此,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探讨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规范科学的教学大纲、实行方案和健全的评价体系,因而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实践教学的方向性不明确。也正因如此,思政教师个人对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形式选择上的自主性、随意性较大,这也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从实践教学内容上来看,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时,大部分院校只是参考或者直接使用上级设定的教育内容,内容的选择上往往过分强调了国家和社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中所占有的比重,而对于大学生自身的理想设定、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在个性、能力等差异化的因素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最后,科学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的有力支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清晰、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起到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减弱了实践教学本应具有的活力和生机。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3]。它能够更好地让师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增强互动,进而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本应具有的活力和生机。然而以《纲要》课为例,现实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无外乎采用到革命英雄纪念馆、博物馆或红色景区参观,然后提交观后感的方式。这类教学实践活动,虽然开展起来相对方便,但学生还是只能在其中扮演参与者,并不能作为“组织者”“设计者”参与到其中,因此体验感不是很强,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制约了其有效地开展。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普遍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理工类学科的建设,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稍显不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就更显不足,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经费保障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学校的扶持力度,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完成。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并没有达到建设标准的要求[4],思政课又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就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加之实践教学工作也没有纳入思政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量中,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不是很稳定,缺乏正规管理,尚未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二、新形势下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严格落实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将其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难以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学分和课时难以得到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结合每门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按照国家规定,在保证现有的五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的前提下,可以将思政课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即将实践教学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单独设课,将学分设定为2—3学分,课时在16—20学时,列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大一、大二年级,为期两年时间。即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结合思政课理论授课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相应实践活动方式,自觉完成规定的思政课实践学分。
(二)制定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指南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是保证实践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前提。把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单独设立课程之后,思政课任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配合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然后按照大纲和指南,规范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整合为以下几个主题:1.道德和法制教育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国史和国情教育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下面以笔者讲授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内容为例,具体进行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约170多年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该门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使命。结合《纲要》课的教材体系,将其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条主线,一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反侵略斗争及失败的原因,深刻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特点及中国人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二是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近代中国四次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真正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5)这一时期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体会到“只有社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5]。根据以上实践教学内容的划分,我们可以主要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方式:1.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参加学校各级团委组织开展的假期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基地的相关活动,达到规定要求,经院级团委考核合格,可以开具相关证明2.经典著作阅读。学生自愿结合,成立“经典著作阅读兴趣小组”,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参考书目至少10本,并撰写一篇相关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论文如果被公开发表,可再获得0.5学分。3.影视作品欣赏。结合课程学习,自行观看不少于10部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并撰写观后感,经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4.情景剧编演与制作。任课教师从课程中选择适合该项目的知识点,列出情景剧表演主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组合,自主完成主题选定、剧本编写、剧目编排表演、录制和后期制作等环节。最终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形式,将思政课情景剧进行展示汇报。该项活动可以由各级团委进行组织开展,一经认定考核合格后,可以给相关学生开具证明,取得该项学分。参加汇报演出的团队可以酌情加分。5.素质拓展活动。参加相关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并获奖;参加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或技能比赛。这部分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向辅导员递交相关证书复印件,一经核实,获得相应学分。6.志愿者服务。参加不少于5次,共计10小时的各类社会公益劳动或志愿者服务,并撰写心得体会,经院级团委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学分[6]。
(三)考评机制
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队伍,主要成员为各级团委书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各成员通力配合,完成好对学生实践教学部分的考评。同时,印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记录手册》(简称《手册》),将学生所选择实践方式、时间、地点、内容进行记录,并附相关活动证明或证书,按照相应学分记录。在学生刚上大一时,就将《手册》发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配合相关老师积极完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加强奖励力度,让每位思政课任课教师和大学生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是每个人的自身的职责所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更能带来额外的奖励回报。例如,就任课教师而言,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较为突出的教师,在学校年终考核、晋职晋级和评奖评优的评价体系中,酌情加分。还可以在校内和省内试行评选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名师,鼓励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将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情况作为思政课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作为获得大学生创新素质训练学分的重要依据,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方面优先考虑[7]。总之,希望通过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调动师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
[1]《朱熹集》第七卷[M].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4]关于全省高校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情况的通报 [EB/OL].(2011-9-13).http://www.jxedu.gov.cn/zw gk/zw ggjx.
[5]龚桂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6]佘远富.“1+X”自助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
[7]杨学龙,艾丽芳.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宜春学院学报,2014(11).
Abstract:Focusing on Colleg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work, Xi Jin-ping emphasiz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create new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Deepen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is a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spirit exposition of Xi Jin-ping as a drive to education reform.And for practical reasons,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with new requirement in colleg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teaching.This paper,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omotes the standard of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by tentatively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s the role in elite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Deepening College Morality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the New Times——A Case Study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I Xiao-yu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China)
G641
A
1008-2395(2017)04-0086-04
2016-05-06
李晓宇(1981-),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