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偓咏物诗
2017-03-14卞萃平
卞萃平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论韩偓咏物诗
卞萃平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对韩偓的咏物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咏物题材内容有植物类、动物类、自然现象和日常器物等多方面。这些咏物诗既有他对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百姓的同情和对乱臣贼子为谋私利不顾他人生死的痛恨,也有着渴望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不愿随波逐流、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以及表现隐身遁世,放逐自己且闲散度日的生活状况。同时他在艺术手法上熟练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和用典。他的咏物诗与他的酬赠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等都是在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
韩偓;咏物诗;题材内容;思想内涵;艺术手法
卞萃平.论韩偓咏物诗[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33-36.
Bian Cui-ping.On Han Wo’s object-singing poems[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33-36.
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而晚唐五代诗人韩偓的咏物诗约达54首之多,在其全部诗歌中约占到17%,因此对韩偓的咏物诗进行研究有着较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对韩偓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所有诗歌的笼统的研究上,而较缺乏系统、具体的研究。本文拟从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韩偓的咏物诗进行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1 题材内容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韩偓的咏物诗中所涉及到的事物包括多方面,既有植物类的菊、柳、梅等,又有动物类的鹤、鹊、斗鸡等,还有自然现象中的日、月、雨等,以及日常器物中的宝剑、屏风、灯等[1]。
1.1 植物类
受所处时代的影响,韩偓咏物诗中的植物也打上了他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韩偓咏物诗中的植物也大多是柔弱无力、任人践踏的形象,像落花般随风飘零,似杨柳般任人攀折。如《惜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2]只能遗憾地看着满枝的花朵被雨打风吹,随着水流漂荡而去;落花如果能够得到阶苔的庇护尚可有一丝欣慰,如果随污泥一样被人践踏也只能徒自伤心了。又如《柳》:“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袅长条。”[2]桥边的嫩柳枝多次被戏耍的儿童折断,而灵和殿前的杨柳却在每次春来时依旧摇曳着长条。
由于诗人自身品格的高尚,坚持自我,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所歌咏的植物又常常具有独立自持、高洁无畏的精神形象,就像菊花与梅花一样不惧严寒,傲立雪中。如《和吴子华侍郎令狐昭化舍人叹白菊衰谢之绝次用本韵》:“正怜香雪披千片,忽讶残霞覆一丛。还似妖姬长年后,酒酣双脸却微红。”[2]纵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菊花依然忘我地怒放着,即使凋谢,也依旧艳丽妩媚,好似喝醉酒的美人脸颊透着微红。又如《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湘浦梅华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寒气与君霜里退,阳和为尔腊前来。”[2]湘江岸边的梅花二度开放,好似上天有意栽培它,以致依稀可见盛开的梅花通体像玉一样,香味也再次扑鼻而来,寒气与严霜也因之退却,暖气也在腊月之前来到。
又或是韩偓面对仕途上多年徒劳无功后的心灰意冷,因此遂以看似闲散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事物,就像他笔下的蔷薇一般无意识地绽放着。如《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是有作》:“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枝低波高如有情,浪去枝留如力斗。绿刺红房战袅时,吴娃越艳醺酣后。且将浊酒伴清吟,酒逸吟狂轻宇宙。”[2]江边的蔷薇随着汹涌的江水来回摇摆,在雨中显得枝叶花朵越发消瘦,而当起伏巨大的波涛压过低矮的花枝又奔流而去时,浮出水面的蔷薇露出绿枝红花,就好像喝醉酒后的美女让人觉得越发艳丽,而此时诗人只是饮酒作诗,天地万物都没有放在眼里。又如《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绿疏微露刺,红密欲藏枝。惬意凭阑久,贪吟放盏迟。旁人应见讶,自醉自题诗。”[2]雨中的蔷薇如浑身娇弱无力的美人,两靥微晕,而稀疏的刺从绿枝中露出,花朵间又似乎隐藏着绿枝,诗人此时也在对酒吟诗,甚是惬意,即使是旁人也对诗人的醉酒中题诗感到惊讶。
1.2 动物类
韩偓咏物诗中有着对各种动物的描写,但常常因为其中掺杂着诗人自身的情感,所以使得他描写的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而是带着诗人赞赏或者批判的情感。虽然他笔下的动物都是常见的,但是因为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也就沾染上了人类自身的好恶。如对鹤、蜻蜓等的洁身自好和不为蝇头小利而去蝇营狗苟的赞赏,对斗鸡、飞蛾等的同类相残和自取灭亡的批判。
韩偓咏物诗中所赞赏的动物,也是对自己志向情趣的寄托,由此来表达自己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对鹤、蜻蜓等动物的赞赏,表现出了诗人不流于世俗,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志向。如《失鹤》:“几时翔集来华表,每日沉吟看画屏。为报群鸡虚嫉妒,红尘向上有青冥。”[2]思量之间,所失之鹤归来也应是翱翔于帝都,鸡群也不过是徒自嫉妒,要知道鹤所飞翔的不止是区区红尘,还有尚不知几万里的高空。又如《蜻蜓》:“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2]蜻蜓有着碧玉似的眼睛,云母一样的翅膀,比蝴蝶轻盈,比蜜蜂瘦,于水波之上拂略而过,它的殷勤又岂止只是为了岸边的水蓼。
韩偓咏物诗中所批判的动物,也是对他所不认同的人物行为的批判。诸如斗鸡般以残害同类为傲的无耻行径、飞蛾般自取灭亡的奸臣佞党,韩偓都将之作为批判的对象。如《观斗鸡偶作》:“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2]斗鸡未曾报答人们以稻谷喂养的恩德,却趾高气昂地摆弄着它的金距花冠;它对白天猫头鹰的鸣叫无动于衷,却拼命地伤害自己的同类。又如《火蛾》:“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妆穿粉焰焦,翅扑兰膏沸。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2]飞蛾生长于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之地,它并不是没有怜惜生命的意识,无奈执着于投入到灯火上,以致于身死灯灭,令人为之叹息:不是上天要抛弃你,而是你自己抛弃了自己。
1.3 自然类
自然现象中的日、月、雨等也是韩偓咏物诗中描写的对象。对这些自然类景物的描写,大多都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蕴含了诗人个人的生命感悟。如《晓日》:“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2]描写的是日出时的场景:天水相接处,既有霞光遍天也有红霞铺水,只需要三更过后去观日,就可以首先看到太阳升上碧空。再如《洞庭玩月》:“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玉碗深沉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2]在洞庭湖赏月,皎洁的月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好像是覆盖着的白霜;湖底的月亮好像沉入水中的玉碗,远远扑来的浪头上的月光又好像是粉碎的金杯四散。又如《雨》:“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隰。树带繁声出竹闻,溪将大点穿篱入。”[2]簌簌的山风急速地吹来,随风而来的山雨也使整个原野变得阴暗了,树林中的阵阵风雨声也穿过竹林传入耳中,大滴的雨水也穿过篱笆迎面击来。
1.4 器物类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屏风、灯、宝剑等器物也被韩偓写到了咏物诗中,由此可以想象到他所处的时代这些器物的样貌,或者其中所包含的情思。如《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这首诗描绘了一副写着具有书法家怀素草书风格的屏风,虽然上面已经落上了灰尘,但是还可以看见浓浓的墨痕,其书写的文字有的像怪石林立在溪涧中,有的像古松上挂着寒藤。如果将屏风放置在水边,恐怕这些草书会让人误以为是跃出水面的蛟龙。再如《宝剑》:“困极还应有甚通,难将粪壤掩神踪。斗间紫气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龙。”[2]这首诗描绘了一柄宝剑,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依然有着神通,即使是粪壤也难以掩盖它的踪迹。它有着直冲星斗之间的紫气,剑锋可剖地成河劈水成龙,其神妙令人赞叹。即使是像灯这样日常常见的器物,也被韩偓写出了不一样的大道理。《咏灯》:“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渔艇泊烟江。古来幽怨皆削骨,休向长门背雨窗。”[2]描写了灯不仅会在酒楼锦幕中照明,也会为远在江渚之上的渔船上照明。自古以来幽怨只会让人形销骨立,因此不要像陈阿娇那样长年遭到冷落。
2 思想内涵
咏物诗并不仅仅只是对事物进行单一的描绘,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中,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韩偓的咏物诗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既有对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同情,也有着对乱臣贼子为谋私利不顾他人生死的痛恨;又或者是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仍旧渴望能够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不愿随波逐流、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又或者是通过刻画事物来描写自己在乱世中虽矢志不渝、坚持己愿,最后却仍旧徒劳无功,只能就此隐身遁世,放逐自己且闲散度日的生活状况。
如《柳》《惜花》《哭花》等诗中,不管是写被顽童攀折的柳枝,还是写被雨打风吹的落花,其实都是在写处于战乱中的百姓,形象地刻画出了无力自保的百姓们只能像弱柳落花一样流离失所,疲于奔命,任人宰割。诗人不仅借此表达出对百姓的无限同情,而且反映出自身命运也如这些娇弱的细柳残花般难以自己控制的百般无奈。又如《火蛾》《观斗鸡偶作》等诗中,虽是写自取灭亡的飞蛾和残害同类的斗鸡,却包含了诗人最深切的痛恨。在国家岌岌可危,内外纷争不断的情况下,很多朝中重臣不考虑如何为百姓谋福利,如何共抗外辱,却如同斗鸡一般为谋取私利而不惜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最终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又有像《和吴子华侍郎令狐昭化舍人叹白菊衰谢之绝次用本韵》《梅花》等诗中凌霜傲雪的菊花和梅花,表明诗人自己虽然身处权力相斗的漩涡中,却能够像菊花和梅花一样,坚持自我,忠心辅佐君主,不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并未妥协于恶势力的胁迫,而是极力维护自己所坚持的正义,洁身自好。又有像《宝剑》《屏风》等诗,渴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建功立业,坚信现阶段的不如意,只不过是像尘封的宝剑和落上灰尘的屏风,总有一天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得到赏识,一展满腹雄才伟略,救世济民。还有像《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是有作》《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等诗中的蔷薇,它们多次在狂风暴雨或汹涌波涛中挣扎而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就如诗人自己虽然轮番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战乱不断的现实,一心辅佐的君王也惨遭身死,自己也多次被贬,最后流落异地,带着族人远走他乡。诗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世道不断变乱,当权者肆意厮杀,百姓流离失所,空负才华,对花饮酒,吟诗作乐,在看似闲适的状态中了此残生。
3 艺术特色
韩偓咏物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托物言志,二是善于用典。咏物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托物言志,即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好恶等,韩偓的咏物诗也不例外。他通过所描写的事物,表达出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以及自己的志向。不管是花、柳等植物类,还是鹤、斗鸡等动物类,又或是日、月等自然现象类和宝剑、屏风等日常器物类,都是韩偓自己意向的表达,其中蕴含了他深刻的思想。借助不同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好恶,是韩偓咏物诗中托物言志手法的突出之处。
金圣叹曾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评郑谷的《鹧鸪》诗时写道:“咏物诗纯用兴最好,纯用比亦最好,独有纯用赋却不好。”“若使不比不兴,而徒赋一物,则是画工金碧屏障,人其何故睹之而忽悲忽喜?”[3]这就说明,优秀的咏物诗,并不只是对事物进行平铺直叙的描写,或者用兴,就是先咏其物,再表己意;或者用比,以它物写己物。韩偓的《残花》就是运用兴这一手法的典型诗作之一。这首诗前几句都是写各种状态下的残花,而最后一句“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则说明了自己前几句描写残花的用意,即不管是写残雪下,还是黄昏后,又或者是雨后,抑或是墙头上的这些花,最后都归结到结尾一句,表明自己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最后选择的归宿是不问世事,隐身遁世。而上文所举的《洞庭玩月》一诗,则是韩偓运用比的手法的典型诗作之一。诗人将洒在湖面的月光比作霜,将沉入湖底的月亮比作玉碗,将浪头的月光比作破碎的金杯,用不同的比喻把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月亮及月光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显得形象而生动。
在诗歌中运用典故,可以使得诗歌凝重典雅,也可见作者文学功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丰富的想象。从韩偓的咏物诗中,可以看出他很善于运用典故,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梅花》一诗中“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两句,运用“玉燕钗”的典故来表现梅花的美丽,就像汉武帝赐给赵婕妤的玉钗到昭帝时犹可见,后来变成白燕飞升上天,可见梅花的独特[2]。再如《荔枝三首》(其一)中的“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两句,是运用东方朔偷蟠桃的典故来说明荔枝比王母的蟠桃还要珍贵稀罕。又如《宝剑》中“斗间紫气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龙”两句,则运用张华得到龙泉与太阿两把宝剑的典故来说明只要拥有才华,迟早会有被赏识的一天[2]。
4 与其它类诗歌的关系
当然,就韩偓的诗歌内容而言,并不是只有咏物诗一种,还有酬赠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等。咏物诗的写作特点是把描写的内容集中到某个具体的事物上,借助这个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它的诗歌内容则更倾向于表达即兴而发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抒发更多地是对心境的直接描述,描写的重心并未放在某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上。但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不管是否有具体的事物这个载体,归根结底最后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4]。
韩偓的酬赠送别诗有《寄上兄长》《赠吴颠尊师》《江南送别》等。他在《寄上兄长》中写到:“两地支离路八千,襟怀凄怆鬓苍然。乱来未必长团会,其奈而今更长年。”[2]此诗虽然前面两句提到了遥远的路程、凄凉的胸怀及苍然的双鬓,但是其重点是为了突出后两句所饱含的无可奈何之情:因战乱而无法长时间地团聚,而今更是不得已长年分离。在这些酬赠送别诗中,虽没有以咏物为主,但也将心中的情感表露无遗。而韩偓咏史怀古诗中的《吴郡怀古》则表达了东吴被晋灭掉后,“万古壮夫犹抱恨,至今词客尽伤情”的遗憾与无奈,未咏一物,而深情毕现。但他的另一首咏史怀古诗《北齐二首》(其一)中的“几千奁镜成楼柱,六十间云号殿廊”则通过对镜台和宫殿的描写来凸显北齐后主的骄奢淫逸,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也就不足为奇了[5]。韩偓的羁旅行役诗则需要借助对周遭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旅途的艰辛。如他的《乱后却至近甸有感》写他随唐昭宗避乱,亲眼目睹了因李克用与李茂贞之间的纷争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出现了“夜户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的状况,虽未直接描写,却可以通过不曾关闭的门窗早已长满茂密的杂草,漫上岸渠的水也浸入了许久不曾打理的园子,明了此地早已了无人烟了。而后两句“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中对渭水的批判其实也是对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的小人的批判。由此可见,韩偓的酬赠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等不管是否描写到具体的事物,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言志[6]。
5 结语
韩偓的咏物诗在题材内容上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从这些咏物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这些咏物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同时可以看出他的咏物诗与其它类诗歌之间的关系。然而对韩偓咏物诗的研究不应止于此,仅就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来说,就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及重要的环境烘托等方面,并可以就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刘国蓉.晚唐咏物诗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3-5.
[2] 齐涛.韩偓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94.
[3]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452.
[4] 于志鹏.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53.
[5]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33-136.
[6] 孙靖伟,徐国华.论黄爵滋诗歌情感内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16-319.
On Han Wo’s Object-singing Poems
BIAN Cui-ping
(CollegeofLiterature,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Nanning530000,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bject-singing poems of Han Wo,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many subject contents in his poems, such as plants, animals, natural phenomena and everyday objects. These poems reflect his sympathy for ordinary people who were displaced and homeless, his hatred for the rebels and traitors who pursued their selfish gains regardless of others’ lives, his desire to lift the masses from woe, as well as his idle retiracy, with his skilled artistic technique of allusion. His chanting poems, farewell poems, Swai Gu poems, and Xinglv poems, are all to express feelings and ambitions.
Han Wo; object-singing poems; theme; connotation; artistic techniques
2016-05-24
卞萃平(1989—),女,河南信阳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唐宋文学研究。
I206.2
A
1674-3512(2017)01-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