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佚诗二首考论
2017-03-14张保见
张保见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王安石佚诗二首考论
张保见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宋刊王安石文集存在文字异同以及收罗不全等问题。晚清以来,学界已经辑补较多条散佚诗文。现存于明清方志中的《春日过天童寺》和《虎跑泉》两首诗,未见诸家辑佚。这两首诗当作于王安石官鄞县时,对于王安石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安石;文集;佚诗
张保见.王安石佚诗二首考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1-3.
Zhang Bao-jian.Study on Wang Anshi’s two lost poems[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1-3.
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经多次编刊,流传至今者分别为杭州《临川先生文集》本和龙舒《王文公文集》本两种体系。两种本子间存在文字异同以及收罗不全等问题。针对王集存在的问题研究,晚清以来,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散佚诗文辑补工作仍有必要进行。
1 王安石文集的编撰与辑补
王安石文集的编撰似在宋徽宗朝由薛昂等奉敕完成*(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〇引王珏语:“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是本经靖康之乱,南渡后已不见流传。绍兴中,又有临川、龙舒本刊行,“尚循旧本”[1]。王安石曾孙珏任职两浙西路时,以家藏及薛昂所得遗稿为基础,兼采众家,定本付梓,题作“临川先生文集”,是为杭州本。南宋又有麻沙本流传。宋代诸本,流传至今者仅杭州、龙舒二种,龙舒本题作“王文公文集”。比照来看,目前所能见到的宋后诸种传本,非宗杭州,则祖龙舒[2],而杭州本流传较广,“荆公诗文在过去八百年间,杭本实居独占地位”[3]。然二者编撰体例不同,所收文章亦有所不同,即使相同篇章,文字也或有不同,各有优缺点,具有互补性。于此可窥,官书散失后,南宋诸本所刊王安石诗文集已存在不少问题。元代已有学者叹息,“私集竟无完善之本”[4]。清代学者也认为,“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夥”[5]。
宋刊王安石文集存在的一些文字问题,元以来的刻本有所更改,但缺佚诗文,而杭州、龙舒二本间收录存在差异的,未见整理。至迟晚清,学者已经关注到以《临川先生文集》为底本,使用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及其他相关史籍,如李壁《王荆公诗注》等,进行辑佚工作。民国时期,此一工作继续开展,其间出现了一些成果,如《群书校补》《全宋词》之辑录,及《临川集拾遗》和《临川先生歌曲补遗》等。海外,则有日本汉学家岛田翰辑得遗文一卷。
建国后,王安石文集的辑佚工作仍有延续。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排印本《临川先生文集》,将《群书校补》《临川先生歌曲补遗》《全宋词》和岛田翰等辑补诗文汇为一卷,作为补遗附于书后。1986年,来云新辑诗15首,题作《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诗文拾遗》,发表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1991年,周少雄辑诗一首[6]。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全宋诗》,以《临川先生文集》为底本,共辑王氏佚诗百余首。1993年,巴蜀书社版《全宋文》,以《临川先生文集》为底本,共辑遗文百余篇。《全宋诗》和《全宋文》两部书的收录,可视为此前王安石文集辑补工作之阶段集成之作。2003年,汤江浩补辑诗一首[7]。2005年,大象出版社版《全宋诗订补》收录诗八首。2007年,汤华泉又得诗三篇[8]。日前笔者在翻检明清方志时,偶发现王安石两首诗,不见于诸家辑补之中,今录之并简要考释于下。
2 王安石佚诗二首考释春日过天童寺
村村桑柘绿浮空*村村:嘉庆《天童寺志》卷一作“山山”;绿: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作“录”,据上下文及文意,“绿”是。,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按:此诗今首见于明成化《宁波郡志》卷八,因个别文字漫漶,且不题诗名,故此处摘录是据明代杨明的《天童寺集》(清初钞本)卷二所收。
此诗在清代一些方志中多有收录。康熙《鄞县志》卷五、雍正《宁波府志》卷三五收录,无题。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收录,题作“春日过天章寺”*童: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作“章”,据上下文及文意,“童”是。。乾隆《鄞县志》卷三收录此诗,题作“游天童山”。嘉庆《天童寺志》卷一收录,无题。光绪《鄞县志》卷四亦收录此诗,题作“天童山”。
天童寺,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三十五公里的太白(天童)山麓,曾经多次毁建。该寺始建,如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一二“天童山”条云:“晋永康中,僧义兴庐山间,有童子来给薪水。久,乃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言讫不见。太白、天童之名昉于此。”可知它始建于晋代永康年间,后毁。又据宝庆《四明志》卷一三:“唐开元二十年(737),僧法璇按图记,披榛莽,得故迹,建精舍于山麓之东。”可知它重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法璇当时建寺的居处,俗称“小天童”,即今天人们称之为“古天童”的地方。唐至德二年(757),僧宗弼移寺于距义兴开山处一公里左右之太白峰下今址。唐乾元初,听从相国第五琦奏请,以“天童玲珑寺”为名。唐咸通十年(869),更寺名为“天寿”。宋朝景德四年(1007),赐“景德禅寺”额。寺之前,有松夹道二十里,宋大中祥符间僧子凝所植。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定名“天童禅寺”,称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
天童山,又名天潼山,为太白山之一峰,也称太白山,可参看清嘉庆《天童寺志》卷一“山川考”。
虎跑泉
供厨煮浴方成沼,转磨鸣舂始到田。
还了山中清净债,却来尘世作丰年。
按:此诗见于清康熙《鄞县志》卷七,然无题,故今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鄞县志》卷二五所收。清嘉庆《天童寺志》卷一亦收录此诗,无题。
虎跑泉,据明代杨明《天童寺集》卷一云:“在寺西涧边蒙堂之外,有虎跑地,出泉,味甚甘冽,以济僧用,利益无穷焉。”
从诗的内容看,这两首诗无异是王安石在游览天童山景德寺时所作。据李德身先生考证,王安石于庆历七年(1047)春至皇祐二年(1050)春为鄞县知县[9]。王安石曾于庆历七年冬十一月视察鄞县时游览景德寺,《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三《鄞县经游记》记述了此事,云:“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又,《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一《书瑞新道人壁》云:“始,瑞新道人治其众于天童之景德,予知鄞县,爱其材能,数与之游。”那么,这两首诗当作于王安石官鄞县期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年月则不能断定。另,《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四尚收录有《天童山溪上》诗一首,或为同期作品。
据上所述,则此两首集外佚诗当为王安石初出仕官鄞县时的作品。王安石鄞县经历对其一生影响甚大,这两首诗在具有辑补王安石文集作用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些王安石在鄞县的行踪、交游线索,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由于王安石早年作品存世相对较少,因此这两首诗也是研究王安石文学(尤其是早期诗歌创作)发展历程的有价值资料。同时,这两首诗反映出的与僧侣的交往,以及诗中体现出的禅意,对于研究王安石思想的发展演化,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0]。
[1]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〇[M].咸丰瞿氏家塾本.
[2] 杨天保,徐规.王安石集的古本与新版[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24.
[3] 赵万里.宋龙舒本王文公集题记[M]//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首.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
[4] 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M]//吴文正集:卷二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临川集”条[M].乾隆武英殿刻本.
[6] 周少雄.王安石早年佚诗《寒穴泉》[J].文献,1991(2):287-288.
[7] 汤江浩.王安石诗辑佚与辨证[J].中国韵文学刊,2003(1):27.
[8] 汤华泉.新见宋十二名家诗辑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23.
[9] 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61.
[10] 史俊杰.王安石诗歌中的怨刺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1-104.
Study on Wang Anshi’s Two Lost Poems
ZHANG Bao-jian
(DepartmentofHistoryandCultur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Some problems exist in Wang Anshi’s printed anth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 such as different characters, insufficiency in collecting article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ny scholars have compiled some lost articles of Wang Anshi. However, the two poems: “Spring over Tiantong Temple” and “Tiger Spring”, which were edi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chronicles have not yet been compiled. The two poems were written in Wang’s official time in Yin County and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n Wang Anshi.
Wang Anshi;corpus;lost poem
2016-08-10
张保见(1973—),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宋辽金元文献及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I207.22
A
1674-3512(2017)01-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