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灌输观
2017-03-13陈慧军
陈慧军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论习近平的灌输观
陈慧军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现实境遇的深刻变化,厚植于既有的灌输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社会现实困境,以五重队伍为依靠之力,构建灌输队伍命运共同体,以全员受与为要旨,精准把控重点群体,以过程运行为手段,科学凝聚灌输实效,系统解答了为什么灌输、依靠谁灌输、向谁灌输、如何灌输等时代之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具有较强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意义。
十八大;习近平;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革命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灌输的科学探索,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执政党认识科学灌输理论和有效践行指明了正确的理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根据实际对灌输论进行了符合中国情境的有效演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立足于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军进而实现总体治国的大局,在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确定下,结合当代条件的变化,科学处理方向把握、内容择取、主体构建、客体确定、载体应用、方法选择、过程控制和效果确保等灌输动态过程中诸多相互联系的环节,在理论上充实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正确处理及时灌输、科学灌输和有效灌输的矛盾统一,重点解决为什么灌输、依靠谁灌输、向谁灌输、如何灌输等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体现了一系列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灌输特征。
一、习近平灌输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以灌输论的溯源及中国化成果为理论基石。一方面,汲取革命导师及经典作家的灌输思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想发挥哲学精神武器的作用,必须使思想闪电射入人民园地[1],即通过灌输使人民获得精神武器,进而实现人类解放。恩格斯不仅明确提出“灌输”,而且特别注重灌输的内容及效果,竭力反对被庸俗习气所压抑[2]。考茨基对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的内容及无产阶级政党灌输主体等灌输要素进行了重要论述,对灌输论的形成和理论化做出重要贡献。列宁围绕灌输的重要性、必要性,灌输的环境、内容、方法、主体、内涵等在理论上进行最为全面、系统和生动的论述,并在革命和建设中将灌输论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习近平在灌输思想源头上,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灌输的论述,主要理论来源上吸收考茨基思想,并把列宁灌输思想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另一方面,习近平以灌输论的中国化成果为直接来源。重视并善于应用灌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特别强调将“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3],以激发官兵抗日热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确定当时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即在批判资本主义中不断地向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在灌输上较早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灌输论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结合十年间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失误的教训,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确保一贯性,并确定对人们进行灌输教育的基本思想。[4]这些为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动了灌输论的全面发展。他就灌输的本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重要论述,尤其是提出“以德”和“依法”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并开展相关重大教育课题活动,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贯彻灌输提供了具体范式。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灌输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灌输做出新论断、形成新理念,尤其是明确了灌输主体和目标任务,使灌输论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领导集体在灌输上不断探索,尤其是在96周年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灌输论的中国化,成为习近平灌输思想的直接来源。
二、习近平灌输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社会困境,是做好灌输工作的前提基础
习近平在灌输论面临的现实境遇中主动出击,克服实践中的劣势和挑战,利用潜在的优势和机遇,使灌输论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
首先,习近平通过灌输有效化解全面深化改革、利益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目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在去产能、去库存进而实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处理好利益诉求凸显和各种社会矛盾叠加带来的风险挑战,为灌输论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国内社会环境。
其次,在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下,习近平有力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世界范围价值观较量呈现的新态势和国内人们思想意识出现的新特点,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贬低否定和意识形态的轻描淡化再次卷土重来,习近平果断出击,把“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作为灌输的根本要务,成功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本处于的指导地位,纠正了人们在思想引领的选择上出现的迷茫和在信仰的坚定上出现的危机,从而增强灌输作用的发挥,进而实现灌输“价值目标和动态过程的统一”[6]。
再次,习近平巧用智慧处理好复杂多变的灌输环境。目前,地区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冲突、动荡和各种危机并存,尤其是在新冷战思维下,习近平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削弱以美国为首的有关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堵截,而且面对近年来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又竭力避开同美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从而有利于为灌输发挥自身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环境。
最后,习近平积极应对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灌输挑战。互联网上负面和碎片化信息制约灌输的实效性,灌输资源也面临如何有效正确择取问题。同时,同现实秩序管控效果相比,灌输赖以开展的网络虚拟秩序可能被破坏,灌输主体不易及时管控整个灌输过程。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多管齐下系统部署,大大降低网络带来的灌输风险。
(二)以五重队伍为依靠之力,构建灌输队伍命运共同体,是做好灌输工作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步骤有重点地明确了新形势下灌输的主体,并加强和改进党对灌输队伍的领导,构建了以宣传思想、文艺、新闻舆论、网管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五重灌输队伍。
一是确保宣传思想队伍灌输有为的守土责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立足于党和国家全局,充分认识到目前宣传思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求所有宣传主体,尤其是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必须以正确的方向目标为指导,以重点任务为中心,以基本遵循为操守,担负起守土责任。而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晴雨表,习近平尤其对高校宣传进行了专门部署。通过配齐人员并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夯实高校宣传思想战线的主体力量。通过对全体师生进行重点灌输,有效维护高校阵地,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之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之所,中国梦实现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之源。
二是打造文艺工作者成为灵魂灌输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7]作为文艺战线的主体,文艺工作者就要奏响伟大复兴的号角,激励人们朝着实现复兴的梦想前进。灌输就是改变客体的内外化状态,在此过程中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在自身素质、创作导向、作品价值等方面重新认识,通过优秀作品进行精神食粮生产,一定要扮演好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更好地以优秀作品凝聚人民意愿,鼓舞人民斗志。
三是明示新闻舆论工作者多重灌输角色。“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8]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战线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全局营造氛围,主动适应形势新发展,积极改革创新有所作为,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此,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在灌输中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导向为基本遵循,尊重规律,注重创新,自觉主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变迁,在守望公平正义中推动社会进步。
四是推进新媒体载体新型灌输队伍建设。面对网络和信息化发展,尤其是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网络和信息化在灌输中起到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习近平要求我国灌输队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在继承中推新,更对我国网络空间灌输的主体队伍网信人员尤其是网站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加强网络灌输主体队伍建设,推动网络良好生态形成,维系舆论正确引导和民意有效反映。
五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灌输中先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须走在实践的前面,并且不断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哲学社会科学涵盖范围广,理论丰富多样。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理论创造者,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者。因此,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量,习近平要求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建设,确定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灌输战线。
(三)以全员受与为要旨,精准把控重点群体,是做好灌输工作的关键
灌输对象的选择和受众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关联着灌输的范围和覆盖程度,进而影响到灌输的效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灌输对象的确定上既强调全员受与,又突出重点,精准把控,走出一条普遍参与和特殊群体相结合的灌输客体论。
在全员受与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新的渡口,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内在动力,揭示了中国力量的时代主体。为使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举好旗、走好路,习近平围绕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在全体人民中结合行业、身份等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重在将中国梦和人民梦相结合,激发全体人民的力量,促进人们在成长与进步过程中出彩,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同时,面对近年来人们思想意识出现的新特点,为引导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同社会价值取向、国家价值目标相吻合,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员培育和践行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纠正人们的偏差行为。
在灌输对象突出全员受与的同时,习近平重点精准抓好以下群体的教育。
首先是对主要青年群体的灌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青年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使命担当,从青年成才着手,在不同场合从多个角度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并作重要指示,明确了青年成才的首要方向、基本要求、基本途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等五方面内容,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成才观,对我国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指导性。
其次,对重要群体领导干部的灌输。同领导干部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严重问题,决定其是中国共产党灌输的重点对象,也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灌输的重要前提。围绕着这一群体,习近平主要通过“八项规定”、“四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教育,来营造良好的政风和党风,塑造良好的社风,为全社会有效灌输创造良好环境。
再次,对党员队伍进行灌输。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8000多万党员的现实表现直接影响到执政形象,关系到执政根基和中国共产党的存亡。为有效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加强党建,通过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系列活动的开展,强化宗旨意识;通过廉洁自律条例和规定,强化党员的党性和行为。
最后,抓好对军人的灌输。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保家卫国和建设国家的职责。着眼实现强军梦,习近平围绕着理想、素质、精神和道德四方面,为所有军人树立了新一代军人标准,在新形势下引导整个队伍在实现强军梦中为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安全保障力量。
(四)以过程运行为手段,科学凝聚灌输实效,是做好灌输工作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的原则,科学处理灌输各要素,灌输实施顺畅,灌输效果明显。
1.因事而化:在变化中对灌输过程可调可控
灌输是一个过程,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在灌输过程中,党中央确保对所有因素可调可控,阶段性特征明显。一方面,灌输凸显出阶段性。习近平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在党的建设上,既在意量变的把握又注重质变的实现,在量变和质变统一中实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此,习近平将长期党建目标短期化,将短期目标阶段化,将阶段目标分解化,在分解过程中予以执行。在“两学一做”过程中,习近平为了强化对全体共产党员的教育,将其分解成学习和践行两大阶段,同时每一阶段又细化为具体的操作空间,最终目标是在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升自我党性,实现做合格党员的质变飞跃。另一方面,在灌输中注重对过程的实时检验。习近平在灌输中突出阶段性的同时,过程上注意及时检验,确保整个灌输不偏离既定目标。在群众路线开展过程中,通过对第一阶段的总结和回顾,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布置第二阶段工作。在反腐倡廉过程中,为了强化和巩固党建成果,党中央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努力修复的政治生态不被破坏。
2.因时而进:在俱进中推进“互联网+”灌输行动
将科学的内容有效灌输到客体中去,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及时推动“互联网+”行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资源、载体属性、时空维度和传播尺度等方面变革。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为此,党中央充分运用网络,通过网络载体推进目标管理、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大众新媒体的灌输效应。一方面,开发出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于移动通信的特点,党中央开发出多款APP和微信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让民众了解学习宣传内容。另一方面,应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在线学习活动、网络征文活动、事件评价活动等,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觉悟,引导人们对事实进行剖析,澄清是非,让人们开展道德评价,实行舆论引导。
3.因势而新:在创新中以柔和导动灌输
灌输方法对灌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得当,灌输效果明显,方法错误,则事倍功半。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2]在理论灌输上,习近平综合巧用、活用等多种方法,不采取强制性的生硬的灌输,而是结合人们的思想特征和生活实际,“合理采用以渗透性、生活性为特征的柔性方法”[13],重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突出生活性,同日常生活有效对接,通过公益宣传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脑、入耳、深心。同时,在灌输过程中灌输艺术的把握上,习近平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将方法和艺术科学有效结合,展现出本届领导核心对灌输的娴熟应用能力。例如,在语言上,以大众化的语言为主要特征,既强调语言的通俗易懂,又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灌输传播。另外,在灌输的节点和突破口选择上,把握时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世界变化要求,及时灌输满足有效需求,适时灌输恰当到位。结合热点、敏感点、疑惑点和共鸣点,作为突破口进行灌输,给予人们清晰解答,降低了社会的温度,稳定了人们的思想情绪,增加了社会和谐力。
由于党中央在整个灌输过程中对灌输的起点、中点、终点整个环节有效管控,对灌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推广,所以综观习近平对每个事件的灌输结果,都显出较强的阶段性效果,并且实现了总体灌输的效果目标。一方面,取得阶段性灌输效果。通过一年或者两年的持续灌输,党中央取得了明显的灌输效果。通过主题教育,中国梦深入人心,人们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被激发;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遵循;通过健康政治生态思想传播教育,绿色可持续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通过党员宗旨教育,全体党员存在的“四大危险”正在逐步化解。另一方面,总体灌输效果目标实现。新形势下,习近平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灌输论进行有效探索,对实现一定时期的治党、执政、治军既定目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总体上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三、习近平灌输思想的特色及意义
灌输思想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灌输理论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特色,对于强化从严治理党政军、实现伟大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性。
(一)理论和实践特色
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综观习近平灌输思想,其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在灌输过程中,在认识到二者之间区别的同时,更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通过全员灌输、全方位灌输、全过程灌输,强调灌输的普遍性。同时,又兼顾到灌输的特殊性,在灌输的主体上主要依靠五重队伍,在灌输的载体上充分依靠互联网,在灌输的对象上主要针对四大群体进行灌输,从而实现灌输的普遍覆盖和特殊兼顾。
二是鲜明性和渗透性相融合。在灌输过程中,习近平结合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在灌输中坚持鲜明的灌输导向和明确的内容,是确保灌输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在灌输过程中,对灌输对象进行明确的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旗帜鲜明,不含糊,不折不扣。另一方面,在平常的灌输过程中,习近平除在个别场合讲话明确提出“灌输”之外,其他很少直接提及“灌输”字眼,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灌输的忽视,因为他主要是在灌输方法和艺术上进行探究,通过形式多样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灌输,将有关灌输内容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心理及行为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通过细雨润无声的灌输功效,引导人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情怀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是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维持。灌输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本身是一个过程性活动,也有不同的阶段,阶段性特征凸显是灌输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灌输中的关注点。在灌输过程中,习近平围绕灌输内容,结合灌输对象和灌输本身阶段进行,坚持阶段性就坚持了灌输开展的过程性,也有利于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就被细化成各个阶段。同时,灌输每个阶段的持续性不尽一致,还必须坚持长期性。这种长期性表现在对人们的灌输要贯穿到每一个阶段,没有终结,要覆盖到全过程、全领域,并一直保持适时灌输状态。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两学一做”成果,习近平要求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和持续化,就是确保整个灌输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维持而不是割裂。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灌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及经典作家对灌输作了许多理论论述和原则探讨,尤其是列宁在领导本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灌输理论,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灌输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开始探索灌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结合现实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灌输思想中国化,在灌输方面不断取得新认识、形成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灌输理论的与时俱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灌输理论,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论、“知识灌输和情感培育结合”论、“思想政治工作像盐”论等。这些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发展到新境界。
实践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中国不同阶段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灌输取得了各方面事业的巨大成就。当然在灌输过程中也出现过灌输思想偏差、灌输导向错位、灌输道路受阻等现实问题,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滞后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但总体来看,通过灌输取得的成就远远大于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后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四个全面的落地等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有效教育,尤其是我们面临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凝聚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因素,而这离不开正确的被实践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最有效的灌输方法,需要采取正确的灌输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又取决于灌输的各构成要素有效组合和系统优化运行。当前,习近平灌输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认识,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灌输理论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事业的实践指针和有效保证。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各方面事业必将继续彰显出巨大的成效。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1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邓小平论中共党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375.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01).
[6]舒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路与践行——对历史文本的现实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14(6):10.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01).
[8]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01).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01).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12]人民日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01).
[13]孙来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当代视界——“列宁的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课题成果介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38.
[1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2017-10-20
教育部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大建设项目(17JDSZK039);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JKS15-003)
陈慧军(1980-),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chj3630@163.com
1671-7031(2017)06-0109-06
D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