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2017-03-13胡晓娜
胡晓娜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胡晓娜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给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助力。
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1.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化、多样性
形式多样、自由即时的新媒体,使大学生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突破了圈子等障碍进行人际交往。借助新媒体,大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老朋友的动态,还可以通过网络交友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学生还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加入读书、写作、音乐等各种各样不同的群组,醉心于视频、摄影的圈友们可乐享彼此拍的照片和视频。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取全领域、全方位、全角度的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开放场所,而且这种交流与沟通是普遍的,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并与不同的人交流,这种平等性不受制于任何权威[1]。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由化、便捷性
新媒体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限制,诸如文化、风俗、心理等方面的障碍。新媒体为很多个性内向、胆小腼腆的大学生提供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使用新媒体时,大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这种间接、非公开化的交流方式,使平时不善与陌生人交流的大学生也乐于对外界开放自我、放下戒备。不断发展的新媒体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这些音频、图片以及信息文字等,以或是单一或是混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学生可通过QQ、微信向好友发送音频聊天,也可以在公开的微博平台上发表个人观点或者与他人交流意见,可以通过朋友圈查看别人的心情,可以通过购物网站进行购物、开店,也可以共享音乐、电影、照片、视频、小说等海量资源。因此,这些信息载体为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了更多便捷。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问题
1.“方便、快捷”的新媒体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目前,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再是写信和打电话,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与朋友在微信中即时聊天、发送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然而,使用电子邮件、微信来传送信息虽然更加快捷、直观,但相比传统的书信、电话,却少了许多“人情味”。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而且都是转发,没有了朋友间的真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2]。如果长期沉醉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不适应,造成他们脱离群体,缺乏集体归属感[3]。
2.“虚拟化”的世界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信任危机
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常常以匿名的方式扮演着多重角色进行交流,不可避免地出现言行不当、真实缺位等情况。相比过去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信任滑坡,人际信任状况有所下降。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所导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90后大学生存在现实沟通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低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人们在轻轻舞动的指间获取信息,用数字和网络符号代替了手写书信,用掌上发布微博取代了个人日记,用网络流行语代替了部分传统语言。随着日益普及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误区,沉迷于虚拟世界,难辨真伪。有一部分人满足于虚拟世界中的互动,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图像的表层,而缺少进一步的了解和交流。新媒体日益普及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生活里与人交往能力的匮乏。
4.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信息安全意识低
新媒体背景下,交往平台开放而又隐蔽,任何人通过注册就能加入到新媒体交往中,而且可以注册多个账号。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具有随意性,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心情、情绪、经历遭遇、动态和不满发布在新媒体交往平台上,在海量信息下,存在大量的负面情绪和内容,而且真实度有待考察。一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往往不经意就在社交网络上发送自己的个人证件信息、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诈骗或犯罪。
三、新媒体环境下建立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
1.提高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以人为本”,把“个人”放在了首要地位。在现实世界里是将“他律”作为基本准则,网络社会却更注重和凸显“个性”和“自我”,因此,大学生应学会如何理性看待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虚拟世界里的人际交往并不是现实社会交往的全部,应做到理性交往、分清主次。大学作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敲门砖,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也是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自重和尊重他人同等重要,如何恰当地表达情感、怎样去适应外界环境是大学生所要思考的。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去满足与人沟通交流的合理需求。
2.主动积极参与,提升现实交往能力
实践出真知,真诚的沟通少不了个体的亲身参与,面对面、身体参与的交流可以避免沟通中出现信任危机、言行不当、真实缺位等弊端,同时也可以使阅历不深的大学生体验现实中的人际交流,提高交往能力、表达自我和思考沟通能力,避免出现“网上滔滔不绝,网下哑口无言”的尴尬,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实现了大学生在新媒体人际交往中的线上交流和线下实践交往活动的有机联动,不仅可以引发知识积累带给大学生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主动参与意识、集体意识以及直接交往的体验和技巧。
3.克服沟通障碍,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交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强,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与陌生人交流时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宰者,既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这造成了信息的传播可以无障碍化、随意化,信息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大学生还不具备深刻理解和认识社会主流观点意识的能力,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应重视大学生新媒体交际行为教育,规范其在新媒体媒介中的行为,提高其主动抵制不良信息传播的能力,具备道德意识,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4.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新媒体交往环境
健全互联网方面的立法、加强监管新媒体交往平台,新媒体自身也要提升技术,打造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新媒体人际交往平台。从学校层面看,向大学生讲授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教学生学会认知和判断辨别,加强学生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意识,为学生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从社会层面来说,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大环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建设。从家庭来说,要辅助学校和社会,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速度不断加快,喜欢跟随潮流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新媒体人际交往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过程中,一方面高等院校对此问题要高度重视,研究总结,做到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新媒体的人际交往环境,促成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家庭、新媒体本身在内的社会层面,应努力净化新媒体环境,给广大学生群体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大学生能充分获得新媒体带来的交往福利。
[1]张开文.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郑懿,王丽.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4):108—109.
[3]郭丽萍.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64—67.
〔责任编辑:钱晓玲〕
Research on Influence and Strateg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Media Era
HU Xiao-na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means bo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a point penetr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s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new media to post-90s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 as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campus environment.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017-01-12
胡晓娜(1992—),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4.056
G645.5
A
1008-6714(2017)04-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