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7-03-13张萧萧
张萧萧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张萧萧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为什么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之间会有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在校园这片净土上出现这种现象?从心理健康角度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校园;欺凌;原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
1.李克强:校园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2016年12月12日中国政府网的首页,两条关于校园欺凌的消息被放置头条位置,特别醒目。其中一条是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校园暴力的频发事件作出的批示讲话。批示指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另外一条消息是2016年11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理在会议上指出,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是社会道德文明、尊重保障人权、国家法制水平的体现。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和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校园欺凌、暴力、虐待、性侵、拐卖等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2.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对10个省5 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2016年4月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而现在的校园欺凌逐渐升级为校园暴力,从2013到2015年,在我国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中,人身伤害的占88%以上,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高达67%。
二、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就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等行为。发生的地点不是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在学生的上下学途中或者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一对多。其表现是欺凌者使被欺凌者在心灵或者肉体上受伤,而欺凌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被欺凌者由于恐惧往往选择默默承受。
2.校园欺凌的种类
校园欺凌主要分为语言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语言欺凌指的是欺凌者使用粗鲁的语言攻击对方,包括侮辱、谩骂、威胁、无理、笑话别人、不尊重别人。身体欺凌指的是欺凌者对他人进行殴打、脚踢、攻击性的触碰,使得受害者在心灵和身体上受到伤害。关系欺凌指的是故意排斥或者孤立别人,不允许他人加入一个群体或者组织,阻碍他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欺凌指的是利用网络和社交软件,发布谣言和不良信息攻击他人。
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随着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也就越来越多,有的把孩子给其中一方抚养,有的甚至撇下孩子不管,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最为缺少的就是“爱”。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缺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嫉妒、逆反等。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欺凌他人或者是被欺凌的诱因。
2.学校因素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责任重大。首先,现在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在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成绩是唯一能够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所以,学校过于看重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社会品德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其次,学校管理不当,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常常为了学校的声誉而急于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年网上流传的“中关村二小校园凌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6年11月,一段3D还原北京名校一男孩被扣尿的视频被传开,视频是一篇家长的自述《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中的部分情节。文中写道,11月24日课间操时,乐乐(化名)一个人去卫生间小便,随后同班的两个男生跟了进来,一个堵在他所在隔间的门口大喊:“xxx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由于隔间的门锁坏了,乐乐很怕那个一直找他麻烦的同学会冲进来,他想要赶快尿完跑出去,就在这时,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卫生间里又剩下他一个人,乐乐开始哭了起来。12月9日该文作者的丈夫对媒体称,由于事情未解决,儿子至今仍在家休息。12月10日上午,涉事学校中关村二小就此发表声明表示,会积极协调处理此事,力争达成多方满意的结果,并表示对一些不实言论追究法律责任,呼吁社会让教育问题回归学校处理。学校的态度让人难以理解,出现问题不去关注受欺凌的孩子,而是首先想到息事宁人。学校对事件的冷漠、不公正往往会造成欺凌行为的二度伤害。
3.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暴力文化已经成为个别商家最大的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在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可是实际上限制的都是色情内容,所以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还处于放任状态。在影视作品或者电子游戏当中,孩子可以直接接触暴力的场面,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其次,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公众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一些媒体往往不能秉持一个客观的态度把新闻呈现给观众,新闻标题的猎奇性、配图的赤裸性、报道词汇及语言的过度渲染、报道内容中信息的冗余……这都是部分媒体存在的问题,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势必会给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带来伤害。
4.个人因素
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未成年人当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欺凌者一旦失去理性思维,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情绪化和极端化,进而造成校园欺凌。而对于被欺凌者,往往是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在受欺负之后,难以得到同学的帮助,也害怕告诉老师或者家长,选择默默忍受,从而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四、抑制校园暴力的对策
1.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父母的言行与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家庭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在教育方式上,不要用粗鲁的语言和行为解决问题,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校园欺凌发生了,作为受害者的家长要直接与孩子讨论,了解事情原委,并确认学校是否对欺凌者行为有所处理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关注是否适当。如果孩子是内向和害羞的,应让孩子参加与其兴趣相符的社团,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欺凌者的家长,要清楚直接地告诉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坚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儿”之类的理由,要与学校合作一起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不让孩子收看暴力的影视片,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增强对孩子活动的掌控,并为孩子制定行为规范。
2.发挥学校的关键作用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校园欺凌应急预案,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根据发生事件类型和严重等级,调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及时遏制校园欺凌,以免事态更加严重及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事后要对欺凌者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被欺凌者给予安抚,并跟双方家长联系,彻底解决问题。其次,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同时,给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教师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及时回访和重点关注,及时有效地为孩子排解心理问题,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此外,学校的作用就是促进孩子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除了希望学到文化知识,还希望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健健康康地成长。所以,良好的校风就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学校校风建设,为孩子提供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3.发挥社会支撑作用
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帮助。首先,政府部门要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取缔非法经营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禁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售卖暴力器具。其次,要整顿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要在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报道基础上发挥大众传媒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在对校园欺凌事件叙述时,遵守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考虑各方的利益与隐私,不要刻意强调事件的危险性,这会给旁观者带来恐惧。新闻的语境、标题和配图要相符合,针对校园欺凌这样的社会焦点,媒体要以更高的要求和更专业的态度对待。报道时要让各方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毕竟欺凌者和其他的参与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保护至关重要。网络传播的应该是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最后,要加强立法。司法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这导致校园欺凌的无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比如英国将刑事案件责任年龄规定为10岁,美国政府对校园暴力则采取零容忍政策。我国对于法律的制定应该细化责任,注意立法的可操作性。2016年“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门提交了《关于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提案》,希望这一提案能够弥补我国在治理校园欺凌上的法律缺陷。
4.提高孩子自身素质
彻底遏制校园欺凌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当事人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掌握生活中的小技能,不被他人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在学校要善于与人交流,多交朋友,不单独行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如果发生冲突或者是被他人欺凌,首先要保持镇定,然后要立刻求救,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父母沟通,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因为胆怯而沉默,沉默会使事情更严重。
五、结束语
对于校园欺凌这一热点话题,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园欺凌问题如果得不到更好地解决,那么无论是对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将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这种伤害比身体伤害更可怕。因此,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坚决抵制校园欺凌,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1]张国良.小学校园欺负事件及其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34—36.
[2]赵荣军,邓波平,刘学义.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0(3).
[3]黄伟.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2.
[4]杜园春.近五成初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N].中国青年报,2016-05-27(07).
[5]王丽萍.简论学校欺负/受欺负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48—50.
[6]习近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EB/OL].(2015-02-17).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4.051
2017-02-20
张萧萧(1994—),女,辽宁普兰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
G444
A
1008-6714(2017)04-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