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共两次合作及其历史意义分析

2017-03-13徐振芬

林区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共产党抗战

徐振芬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国共两次合作及其历史意义分析

徐振芬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北洋军阀的强大势力,夺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斗争的决心,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两次合作及其历史经验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以后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共合作;革命;历史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北洋军阀的强大势力,夺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37—1945年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斗争的决心,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裂与战争形势得到了暂时缓解,为他们结成同盟,加剧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国际形势。同时,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掌控着整个中国的政权,而北洋军阀又受控于帝国主义,工农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性与日俱增,中国陷入格局混乱的局面中。因此,反帝反封建是中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承担这种责任的政党主要有两个,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共产党作为刚刚成立的政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前共产党的人数仅有400余人,这种境遇极大地限制了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和影响力。虽然共产党的革命处境艰难,但由于其代表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革命精神,使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完成辛亥革命伟大斗争后,已有党员近50余万人,是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党,但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惨遭失败,国民党内部又出现了叛变等不良事件,国民党内部形势混乱。

列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支持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并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同盟,结盟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1]它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共产国际成立后,列宁也派出代表同中共与孙中山联系,帮助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鉴于两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列宁的提倡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结果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议与实现办法。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西湖会议上作出党内合作的决定,并于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在保持党在政治、组织和思想独立的情况下,共产党员通过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确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共产国际也十分关注中国的革命形势,给予国民党以指点和帮助。共产国际发表《关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详尽论述了“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此外,共产国际还委派代表到中国:一方面建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另一方面为国民党的转变提供帮助[2]。可以说,共产国际为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在国民党右派顽固势力的反对下,毅然积极响应共产党的策略方针,决定同共产党合作,遵循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政策,推动旧的“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发展,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和革命纲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内部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一系列的“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因其反人民的性质,破坏了两党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至此结束。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条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遭遇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国内的阶级矛盾在民族存亡面前已降为次要矛盾,中日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来到西安,经多方努力,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约定。正是中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与组织,才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从国民党方面来看,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顺利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其对国共合作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红军行动。西安事变后,国民党才在共产党的提议和说服下,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37年蒋介石发表关于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成为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

在抗战时期,中国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均是法西斯势力的侵略受害者,所以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在反法西斯势力的观点上相一致。因此,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抗日政策方面持支持态度,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具有一定影响力,他们对国民党的某种制约关系对国共合作的开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结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但面临着两党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分歧问题。共产党主张的全面抗战、持久抗战与国民党主张的速战速决、政府抗战而非人民抗战产生观念上的矛盾。尽管如此,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斗争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共两党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共同合作对敌人进行了积极抵抗。

由于国民党存在片面抗战的观念,所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施过程中,国民党存在一党专政、不给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应有地位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同日本侵略者协商妥协现象。因此,在国民党这种片面抗战的错误方针指导下,出现了战争失败局面,在短短的一年,中国在抗战斗争中丢失了大部分国土。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政策和思想上由抗日转向反共,但中共仍以民族大局为重,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击退了三次反共行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反共势力做斗争。同时,由于英美与日本矛盾冲突的加剧,太平洋战争爆发,尤其是全体中国人民形成的抗日斗争的强大动力,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不可摧毁的强大力量,最终消灭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抗战胜利[3]。

三、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意义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促进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只要两党顾全大局、积极调整政策,两党是可以实现合作的,原则就是要以共同的目标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为重。两次国共联合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意义,就是将被剥削与被压迫的中国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两次合作对两党自身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原本处于组织纪律不严、思想混乱的中国国民党,经过改组之后重获活力,共产党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壮大。第二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已发展到100余万人。同时,两次国共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和影响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使近百年来惯于欺压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意识到中国的反抗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反法西斯胜利的国家之一。

历史经验表明,两党要实现更好地合作,必须从两党各自的角度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从共产党方面看,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对国民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其他党派存在排斥态度。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进行了积极的自我调整,由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转为倡导联合战线的态度。国民党也调整自我,表明了愿意同中共合作的意愿,加入反帝、反封建的队伍。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两党也分别克服自身障碍,为实现合作积极调整自我。从中共方面来看,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主动改变对国民党的政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使国共合作得以成功。

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需要对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进行继承和发展。“一国两制”的新构想就是对国共两次合作在思维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包含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再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除以上阶级成分还有中小地主以及大资产阶级的复杂内部成分,到如今“一国两制”包括的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统一战线,成分无论多复杂都要进行合作。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共曾先后提出“民族联盟”和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再到遇事两党特殊协商的形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问题上要坚持遵循基本原则和保持灵活性的统一。在合作中要时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强调合作中的主从关系,今天的“一国两制”并非两种制度在中国平分秋色,而是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明确主次之分,这是尊重历史与现实的结果[4]。

[1]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11.

[2]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材料(第一辑)[M].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6—77.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3:3.

〔责任编辑:崔雅平〕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4.032

2016-12-29

徐振芬(1993—),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633.53

A

1008-6714(2017)04-0069-02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共产党抗战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颂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