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五要”
2017-03-13张震科
张震科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广州 511385)
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五要”
张震科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广州 511385)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设计灵活有效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有意义地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或身临其境的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有效教学;学科特点;课堂方式;教学效果
课改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也动起来了,教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五花八门,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然而,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教学的实效性并不大,原因在于:教师只把重点集中在活动的表面形式上,缺乏一定的活动策略,没有真正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许多活动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没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学生的情感,导致活动的实效性并不高。那么,如何保证每节品德课教学都能取得实效,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应做到以下“五要”。
一、活动设计要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目标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凭证,教材中蕴含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认真解读教材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每一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是低效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家乡的水果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吃水果,然后制作水果拼盘,最后展示水果制作的食品……活动搞得很热闹,似乎教学效果很好。可结课时,学生在我的收获中写道:“我最喜欢的家乡水果有苹果、樱桃、香蕉……”这不闹笑话了吗?在广东哪里盛产苹果和樱桃?可见,本节课“探索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这一教学目标只是一句空话,这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活动设计要合理活用教材,因地制宜充实教学活动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凭证,但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必须明白,教材只是“例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教学活动要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安排与创造性使用。教师在对教材有深入领悟、对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有相应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结合教材所提供的话题,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再创造,以丰富、拓展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发他们向更加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中“课间活动”一课,教材只是呈现课间的几个活动场面和受伤应急图片,没有其他内容,如果教师照书宣读,相信不用20分钟就无话可说了。有位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养成教育理念,用入学教育内容《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来扩充教材,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让学生表演铃声响后班里的情景……
2.课前“三字歌”。三字歌:铃声响,进教室,书放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动脑筋,认真想。同学讲,细心听,对不对,要思考。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
3.我会“说一说”。比如:“课间四做好”:(1)要准备学习用品;(2)要喝水;(3)要上洗手间……(4)我会“做一做”。
当下课铃声响时,教师又说:“同学们,下课了,你又想做些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教师的这句话又把学生从课堂转换到了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把课堂上懂得的道理落到实际行动上,课堂教学所取得的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良好体验
“标准”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1]所谓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以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引发各种活动。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越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就越强,可以采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快乐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师所采用的活动也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活动设计更要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适当增加理性思考的分量,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知识竞赛、比较和观察、小组讨论、辩论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就在学生身边发生,学生很容易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四、活动设计要着眼于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既是一个主动参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主见的过程。”[1]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一堂课仅仅是教师在忙碌,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和表达。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四年级上册“我是聪明消费者”一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调查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和每月家庭的支出情况。课堂上,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开展“模拟商业活动”,让学生在现场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选购商品后,学生谈谈自己怎样精挑细选商品,小组讨论选购商品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最后评选谁是聪明的消费者。在这过程中,学生如同身临购物商场之中,既能获得当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又能得到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主见的锻炼,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个性化学习得到落实,课堂气氛活跃,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设计要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选择恰当的方法评价学生
品德课的关键是要说清楚道理,用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呼唤生成课堂,但并不摈弃课前的预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和情感取向,考虑到活动开展会产生哪些结果,不同的操作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教育效果,以及针对不同的状况如何进行相应的评价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面对突发事件才能心中有底、应对自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动都是预设的,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确是生成的,从表面看这两者似乎水火不融,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且正好体现了活动本身的特点。教学活动预设主要是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来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则主要从活动的过程和学生的参与角度来考虑。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能因考虑课堂的生成性而忽视活动预设的规范性和具体性,只有在合理的预设中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也不能因活动的预设性而约束了活动的生成性,只有适时把握课堂中的生成因素,才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撞击出新思想、新创意、新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的生活实际,敏捷捕捉课程资源,大胆地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从而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4—109.
[2]边大刚.思想品德教学应体现“四要”[J].山西教育,2014(12):31.
〔责任编辑:崔雅平〕
Reflection of “Five Points” on Eff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 in Moral Education
ZHANG Zhen-ke
(Paitan Town Center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511385, China)
Teaching under the curriculum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life”, “morality and society” is mainly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to realize the course objectives by having the childr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theme activities, games and other practices. It requires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creative to use textbooks and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urse standar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aterial writing intention. At the same time,on the ba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flexible and effectiv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guides students to live actively, healthily and meaningfully, lets the students gradually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moral values in the event of being loved and happy.
effective teach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approach; teaching effect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4.031
2017-01-19
张震科(1973—),男,广东广州人,从事小学德育研究。
G623
A
1008-6714(2017)04-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