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原因探究

2017-03-13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戏剧民众改革

徐 芳 芳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 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原因探究

徐 芳 芳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 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樊粹庭是以自觉的担当意识,全身心引领土梆戏步入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地方戏改革先驱。本文通过对其生存的时代背景、梆剧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个人的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改革戏剧的责任意识等内外因素的分析,发掘其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动力,并予以学理性的归纳和体认。

樊粹庭;戏剧改革;梆剧

樊粹庭凭借着对梆剧的热爱与改革梆剧的责任心,对戏剧内在规律与古典戏剧理论的准确把握,以及他对角色扮演与舞台演出的深切体验,高屋建瓴统筹全局,对豫剧实施了全面彻底的改革。作为河南大学首届文学硕士,他放下尊贵的身份,自觉承担起改造旧梆剧的使命,这是河南梆子的造化与福音。可以这样说,当时的河南梆子亟需樊粹庭这样敢于担当改革重任的领袖人才,樊粹庭的远见卓识和天才创造精神成就了豫剧的辉煌。

一、早年阅历与短暂仕途催生的 戏改根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樊粹庭从小对戏剧尤其是河南梆子就有浓郁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为其毕生从事戏剧事业埋下了一颗饱满的种子。樊粹庭考入省城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时期,开封的戏曲活动非常繁盛。这种内在的浓厚兴趣与外在的戏曲氛围促使樊粹庭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与中州大学读书时期对戏曲更加痴迷。而陈素真这位戏剧表演天才的出现,更让樊粹庭看到了河南梆子改革振兴的希望。

1929年,樊粹庭经人介绍到河南农村组织训练处工作,负责戏剧课教学工作,并指导学生登台演戏。1930年,樊粹庭在民众师范学院的教学经历,使他有机会讲授并钻研戏剧课程。随后,他被调到河南省教育厅,担任教育推广部主任。在此时期,他走访河南管辖的各个地区及市县,调查百姓娱乐情况与戏曲概况,还肩负着放电影来播撒文明驱赶愚昧的责任。考虑到戏剧艺术的教育意义,在电影题材择取时,主动播放一些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内容。另外,辗转各地放电影的经历也为其今后戏剧改革积累了专业技巧,比如他将电影中的剪辑、特写以及写实风格运用到传统戏曲中。此时,他有较多时间去调研河南地方戏,对此有了深入了解,获悉民众对河南梆子的爱好与河南梆子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教育厅的任职经历,为其提供了深入民众了解民众兴趣与河南梆子状况的社会体验。樊粹庭经过亲自走访调查民间戏曲情况,发现民众对梆剧的热爱与梆剧自身的粗俗形成尖锐冲突。后来,教育厅撤销教育推广部,准备改派樊粹庭到其他清闲部门。与其在清闲职位上尸位素餐,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承载着中原文明与本人有浓郁兴趣的河南梆子上,藉此来实现戏剧启发蒙昧、开启民智的愿景。这也是樊粹庭放弃教育厅之职投身戏剧改革的诱发因素。

二、民族危机与梆剧困境发酵的 改革动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列强瓜分、军阀纷争,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用说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被击垮,就连民族尊严也遭到无情的践踏。此时,生灵涂炭、陵谷变迁的冰冷事实刺激着文人悲天悯人、匡扶社稷的神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家国思想与虚无观念并行。他们希望用悲怆的笔调诉说着铜驼深思与黍离之悲,藉此来警醒沉沦而蒙昧的民众。胸怀天下的樊粹庭就是其中一位。他关心民瘼,关注时事,希望通过民众最乐于接受的艺术样式——戏剧来启迪民众,实现他改良社会的救世之愿。

他深知,改革河南梆子必须从创作剧本开始。以往河南梆子早期均是幕表制的演出方式,压根就没有自创剧本。演出的题材也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三国戏、水浒戏、包公戏等,剧情漏洞百出,拙劣不堪。因此要想改革梆剧,必须从创作优秀剧本开始。如果要想将河南梆子的观众从乡野市井延伸到以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必须改变粗俗鄙俚的唱词与漏洞百出的情节。加之这些潜在的观众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必须改革以往大同小异的情节才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无论是出于播撒文明思想的需要,还是出于争取更多观众群体的考虑,创作反映民众心理、情节曲折、题材新颖、主题鲜明的崭新剧目变得日趋重要。为此,他一连串创作了《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涤耻血》《女贞花》《霄壤恨》等七部大戏。就题材而言,或反映民众婚恋或鼓励民众抗击侵略。剧情则萦回曲折、悲喜交并,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可以说,樊戏将观众引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审美视野中,带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他大胆引入西方戏剧的锁闭式结构,设置众多矛盾冲突,让主人公游走于绝境与悬崖之间,使观众为童玉珊、邵巧云等人物形象的身世遭遇扼腕叹息。他继承传统戏曲的线性结构,又扬长避短,为邱丽玉设置了悲喜交加、峰回路转的人生轨迹。其剧作紧贴世情、悬念叠出,往往带有较强的渲染气氛,极易打动在场的观众。因此,樊粹庭自编自创的剧目一经上演便场场爆满。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富商显达,都整夜沉浸在豫声剧院的演出中。

上述场场火爆的七部大戏不仅为樊粹庭的戏剧改革擂响了战鼓,也成为其播撒五四文明、宣传爱国思想的新阵地。这些剧作从不同层面宣扬自由平等、独立民主等新思想: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旧婚恋给予猛烈批判,宣扬超越门第、男女平等、爱情至上的进步思想;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鞭挞土豪乡绅的冷酷贪婪;在绝境中培植高尚的恋情,彰显超越世俗的人格精神;在战争中塑造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与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宣扬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操……以上种种主题,无一不与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宗旨遥相呼应,体现了剧作家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思想与国家至上的戏剧观念。从他此后的戏剧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其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性与崇高性特征。他的戏剧观念中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编导的剧目反映国家民族的痛楚与灾难,也达到了戏剧建公理、辅教育的功效。针对成功上演的新编剧目《涤耻血》,当时的评论家和“樊戏”的忠实戏迷郑剑西就曾做出如下评论:“此剧命意正大,在国难期中尤为对症之药,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警顽立懦足挽颓风,如公理建设之效,辅教育所不及,具见编制者一片婆心,吾人所当加意阐扬,不独豫剧前途之幸也。”[1]

樊粹庭胸怀正义、自担重任,在剧团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屡屡为抗日救亡募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寇赢得最后的胜利而激励民情,鼓舞士气。此等义举也受到了《河南民报》多次登报表扬:“河南社讯:狮吼剧团编辑樊粹庭,自编导《歼毒计》募捐公演后,颇得社会人士之赞许,现又新编《伉俪箭》《巾帼侠》两剧,加紧排演,闻《伉俪箭》含有赈济灾黎,提倡劳动之义,《巾帼侠》含有抗战杀敌,收复失地之义,并闻该团将以《巾帼侠》一剧,再假人民会场作第二次之义务募捐云。”[2]

“‘樊戏’的核心价值聚焦在鲜明的民族意识、进步的思想观念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上面。”[3]国难时期,樊粹庭通过编演历史剧与时事剧来宣传爱国思想,为保家卫国、驱逐鞑虏、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信念呐喊呼号,体现出较为典型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同时,他还在剧团尤为困难、自身尤为困窘时节衣缩食,亲自为抗战募捐义演,承担起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与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可见,樊粹庭承袭了戏剧改良运动的精髓,秉持戏剧能够改良社会、鼓舞士气、解决群治的信念,投身于河南梆子的改革事业之中。实际上,樊粹庭的戏剧改革,不仅为了戏改,还通过戏剧中呈现的民族文化与爱国思想来播撒自由民主的新思想,以期于达到救国之宗旨。

戏曲理论家石磊先生认为:“特别是伴随着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所谓‘戏曲改良运动’以及五四时期赛先生(即科学)与德先生(即民主)入境中国,都对樊先生以后人生观戏曲观确立起着关键作用。”[4]9樊粹庭这位由戏剧改良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戏剧家,他提倡戏剧贴近民众社会生活,吸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实,大力宣扬保家卫国、还我河山的爱国壮志。同时,他将戏剧变革视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试图通过戏剧改革来推动社会变革,达到教化民众的群治宗旨。

三、个人境遇与事业困境喷薄的 淑世精神

在侵华日军的步步紧逼下,开封沦陷,中原涂炭,樊粹庭带领“狮吼剧团”被迫撤出省城,在南阳、洛阳之间流动演出。他们于1940年8月落脚西安,得到了秦腔易俗社的鼎力支持,从此河南梆子在西安生根发展,迅速唱响古城西安和大西北。此时,樊粹庭与陈素真的名字响彻豫陕两地。然而,一场受人蛊惑与挑唆引起的自内而外的剧团内部瓦解也在悄然进行。与樊粹庭共同将豫剧推向顶峰的陈素真的猝然离去,让樊粹庭及狮吼剧团陷入前所未有的茫然中。随后,赵义庭等其他名角的离去,使得红火热烈的剧团顿时陷入困境。此时,樊粹庭的事业与情感均遭遇了滑铁卢。然而,剧作家倔强不服输的个性与强烈的淑世精神支撑着他受伤的心灵,对戏剧事业的责任感敦促其重整旗鼓、重新招收小演员。最终,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迎来了狮吼儿童剧团的诞生。狮吼小演员常警惕日渐长大成为扮相俊秀的小生演员,还能读懂樊粹庭并成为为其分忧解难的知音。1947年2月,樊粹庭与常警惕正式结为伉俪,其二人的事业也伴随着情感的升温而迅速崛起。常警惕不仅对樊粹庭的事业提供了帮助与情感支持,还为狮吼剧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狮吼剧团还到甘肃、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巡回演出。在豫陕两地的共同努力下,豫剧成为国内流布最广、受众最多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应该说,樊粹庭本人的感情、处境与戏剧改革事业紧密相连。陈素真为樊粹庭的事业和情感带来异常的动力,也带来了摧毁性的打击,常警惕则再次为樊粹庭事业的崛起起到了新的推动作用。

四、时代感召与进取精神孕育的 不懈追求

1952年10月,樊粹庭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朝鲜战争爆发后,樊粹庭与常警惕率领剧团开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樊还担任文工团副团长。从建国后樊粹庭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艺术创作与戏剧改革并没有回避政治,而是不断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反映时代新风尚,为此他创作了《马蹄湾》《一斤粮票》等反映当时社会风尚的剧作。

关于剧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戏剧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应该远离政治,但也不应该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戏剧应该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主流思想、折射民众心理的晴雨表,理应时刻关注着与本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不仅是戏剧题材择取的原则,也体现出剧作家的时代意识与历史使命。近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时代政治面前,樊粹庭具有超强的驾驭能力,他将时事入戏,融摄时代气韵,宣扬爱国主题,巧妙处理情节结构与关目冲突,创作出颇接地气、百姓爱看、评论家看好的经典剧目。

樊粹庭尊重戏剧内部规律,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艺术的张力,使戏剧艺术成为时代的旗帜与号角;同时,对于挣扎在饥饿与战乱中饱受折磨的广大民众来说,樊戏为其带来了及时的情感安慰与激动人心的精神食粮。可以说,他兼顾了戏剧的教化功能,还尊重戏剧的首要功能——娱乐。其剧作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浓厚兴趣,还达到了有裨于世道、警悟人心的功效。樊粹庭从对旧剧的兴趣,到投身于梆剧改革事业,其对戏剧的认知也由浅入深,其从事戏剧改革事业也是对戏剧有着深刻见解后的再次提升。樊粹庭始终强调戏剧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保守思想,但我觉得一切需要从责任感出发,从社会主义的大前提出发,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审慎态度。”[5]如果说“朝为硕士、暮为戏子”的生活状态是樊粹庭出于对梆剧的兴趣与喜爱。那么,放弃仕途,投身于备受攻讦、与伶为伴的漫长而艰辛的梆剧改革事业,从剧本创作到全面推进豫剧改革,则体现出这位深受戏剧界拥戴的伟大戏剧家“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1] 郑剑西.评豫声新剧《涤耻血》[N].河南民报,1936-03-26.

[2] .剧坛情报“狮吼” [N].河南民报,1938-05-20.

[3] 张大新.樊粹庭与近现代豫剧的变革和发展[J].文艺研究,2015(9):92-102.

[4] 石磊.樊戏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 樊粹庭. “开禁”有感[N].人民日报,1957-06-27.

(责任编辑:孙泰然)

Sense of Responsibility:Explore Reasons of Fan Cui Ting's Theatrical Reform

XU Fangfang

(Henan Local Opera Institute, School of Ar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Fan Cui-ting is a conscious pioneer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local op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multiple motivations of Fan Cui-ting's drama refor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his living background, the plight of local opera and his personal life, hobbies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an Cui Ting; drama reform; bang opera

2017-02-11

徐芳芳,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讲师。

I236.61

A

1006-4702(2017)02-0105-05

猜你喜欢

戏剧民众改革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改革之路
戏剧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