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2017-03-13彭晓薇
彭 晓 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
信念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彭 晓 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应采取教育主体资源的协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协同创新、教育政策和投入机制的协同创新、教育效果评价的协同创新、整体规划与项目设计的协同创新等具体措施,达到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目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协同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发现存在着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 淡化及其潜在危险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现状令人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大学生依然保持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而少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有所淡化则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欠缺、热情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只是通过教学计划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被动地去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认知不清,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现实作用认识不足,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力量的现实意义认识淡漠,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目前的社会生活影响不大,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不大,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然过时。三是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没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使意识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也比较弱,不知如何应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淡化对其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潜在的危险: 一是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把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列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才能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才能认准正确的前行方向,在充满希望的成长道路上成就自我。二是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大学生。这种高素质不仅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还包括良好的政治素养,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代大学生只有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努力成才,乐于奉献,积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三是不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世纪,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各种自由化、多元化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守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大学生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国家建设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在国家发展的顺利时期,能不骄不躁、顽强拼搏、再接再厉,在国家发展的低潮期能不弃不馁、愈挫愈勇、勇往直前,促进国家发展的安全稳定。四是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个共同理想,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一个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的民族,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一个停滞不前的民族。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最坚定的信念,在社会中做楷模、当先进,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创造力、顽强的斗志,才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五是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大学生是构成人民群众中的重要成分,是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之一。如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淡化,进而对党失去信任,和党离心离德,就势必会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党的后备军。如果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淡化,和党离心离德,也势必使党丧失去后备力量的源泉,党的事业将后继无人。六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源泉。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大学生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当纳入实践主体的范畴。如此,大学生如果马克思主义信念淡化,其言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轨道,自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直接从理论本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力量。大学生如果马克思主义信念淡化,就谈不上正确理解、认真对待和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也就更也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协同创新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有效路径
协同创新教育是当前高校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指协同高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现实与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机系统,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的功能,以实现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目标。
首先,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决定我们要采用协同创新的途径。当前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因素颇为复杂。譬如涉及高校教育方式的因素有:一是教育途径单一。有的学校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唯一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他教育途径和方式或缺失,或名存实亡。教育的内容不少重复中学政治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聊。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不高。有些教师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不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坚定,缺乏渊博的学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深刻分析,也不精心备课,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应付。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有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往往忽视将理论与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去解释回答现实问题,引起大学生的冷漠。四是教育形式的呆板。有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主体性,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制,导致教育效果的降低。又如涉及大学生自身问题的有:一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自主性、个性明显增强,不再简单地接受和盲目地顺从学校的教育;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不大。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主观需求有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主动性差。再如,涉及国内外环境因素的有:一是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谷的影响。过往经验表明,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状况息息相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给我国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然存在。二是全球化导致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涌入,其负面影响的结果,是部分大学生接受了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的观念,向往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三是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导致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下降,进而引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不信任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淡化。上述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削弱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单一的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解决,必须通过综合创新的途径才能奏效。
其次,协同创新的机制及其效能决定我们要采用协同创新的途径。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的有机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涉及高校与社会、精神与物资、集体与个人、理念与技术等诸多要素。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憾在于,或者只是单一地使用其中的某些要素而没有充分调动全部要素,或者分别使用这些要素而没有形成系统合力。以协同创新手段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将关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比如各种教育因素(德智体美劳教育)、各种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氛围的教育作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之各成系统并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各子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以形成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的系统,使之产生系统新质,产生单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的功能,以实现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目标。
再次,党和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示要求我们要采用协同创新途径。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面对挑战,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8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党团组织、班级和社团、各级党委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1]。《意见》的这些精神,明显含有综合创新教育的意蕴。2010年5月29日至30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战略主题,要求高校教育应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结合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力求做到八个“紧密结合”:即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培育紧密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学生和学生自我服务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即时应对和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2]。这八个“紧密结合”也包含有综合创新教育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信念协同创新教育 的具体措施
要达到协同创新教育的预期效果,建议采取如下具体的措施:
一是教育主体因素资源的协同创新。所谓主体因素,是指构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人的因素。具体包括高校党委行政、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团委、学生工作部、学生社团、各级学生组织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相互联动的综合创新。首先是党委与行政齐抓共管,提高教育的执行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部署,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主要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到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握教育方向,决定教育重大事项,协调教育过程中党委宣传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社团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共同关心支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其次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一、二、三课堂有机协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涵括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育人的主要承担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第一、二、三课堂相互联系,构建统一的高校育人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还需要教学、科研部门的协作和支持,如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帮助建设数字校园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手段科学化等;再次是大学生自身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统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收到更大的成效,还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如活跃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典型自我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以致用,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协同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增强实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的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如课堂讲授法、谈心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环境熏陶法等;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开展教育,比如,在校园网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系统,以拓宽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开发和应用数字化的现代教育手段,要求做到理念新、技术强、功能全、界面美、交互性好,并具有共享信息、分流数据、自主管理、交互性强、开放资源、拓展方便等特点和功能。
三是教育政策和投入机制的协同创新。为了稳步和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建设进程,需要采取教育政策和投入机制双管齐下协同创新的措施。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以形成激励效应,以调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形成合理的工作机制,如确定合理经费投入名目,有序列入预算计划,保障各阶段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管理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
四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协同创新。要根据全面覆盖、系统量化、操作性强的原则,建立科学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体系,应当横向覆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育教学的管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各个方面;纵向覆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效果等各个环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体系,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定性方法有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定量方法有数量化评价法、目标管理法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体系,应当最终建立全方位、全立体的新型综合性管理系统。该系统应以质量效率评价体系为导向、以流程管理、业绩考评和岗位目标管理、质量监督评查、责任追究为管理手段。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体系,应当打造一支具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感召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五是整体规划与项目设计的协同创新。要精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项目设计,以保证马克思主义教育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和高校自身条件,如办学条件、教育环境、学生情况等,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做出空间上、时间上总体的安排和布局;另一方面,要抓重点,以项目形式作重点布局。具体的实施项目涉及主管部门、项目责任人、项目建设背景、目标和任务、设计依据、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效益分析、资金投入等因素,通过合理布局,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08-24)[2017-01-02]. 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7/83753.html.
[2] 吕治国.深入研究八个紧密结合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理论研讨会召开[J]. 高校理论战线,2010(9):63.
(责任编辑:张建蓉)
Faith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ts Measures
PENG Xiaowe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rxism college ,Guangdong ,Guangzhou 510310,China)
College student's faith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resource synergy innovation, education methods and mean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policy and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project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achieve the enhancement purpos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faith.
college student; faith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7-03-05
彭晓薇,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D64
A
1006-4702(2017)02-0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