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及本科教育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7-03-13王琨丁超
王琨,丁超
(1.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2.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 104010)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生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700多万人,青年就业群体大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不足,中高职教育隔绝、高职与本科教育又协调不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不畅,各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缺少自己的人才上升通道。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现代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传统职业教育需要革新,在我国产业升级的浪潮下,低端技术工作可能将被机器人取代,职业教育只有变革与创新,以终身教育为理念,构建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培养体制,提升职业人才含金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职业人才。
1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主要困难
1.1 对“衔接”理解不同
“衔接”就是要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构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在目前的研究实践中,出现不同的培养方式,即有衔接制也有一贯制,比如高职的五年贯通制培养。但笔者认为,中职、高职和本科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衔接不应简单相加,应允许有所不同,也应允许学生进行选择和分流,否则岂不成为多年制本科教育。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上应综合考虑、紧密联系,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独立性和关联性特点。
1.2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缺少统筹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很多,包括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等内容。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导向不清,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简单相加,本科教育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和综合研究型本科不分,培养方案趋同,体现不出职业、应用型教育。这造成技能型与技术性人才不分,定位不清,培养规格过于宽泛、职业资格重复授予,衔接不畅,也缺乏吸引力。
1.3 资源建设各自为政
在三方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资源建设缺乏沟通,各自在其专业培养目录下选用教材,内容梯度不清,难易不易把握。校本教材缺少规划,相互衔接不畅。这其实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思路
2.1 把握规律、能力开发、目标明确、层级清晰
人社部尹蔚民部长曾指出:“人才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才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第二,人才通过实践活动开发自身能力;第三人才发挥作用有一个自身最佳年龄。”因此,在职业人才培养时,我们要把握最佳年龄规律。在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中阶段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阶梯式进行能力开发,中职是学生从新人到初学者的阶段,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开端,因此培养要围绕单项职业技能,注重单项能力,兼顾综合能力;学生高职阶段相当于从初学者到基本入门,对职业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与能力。因此要通过项目化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本科阶段相当于学生相对入门,因此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项目的综合能力,以及面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
2.2 一条主线、两个接口、三个阶段、横纵一体
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笔者认为应当遵循“1231”的设计思路,即“一条主线、两个接口、三个阶段、横纵一体”。一条主线是以职业能力实践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分别开发中职、高职、本科课程;两个接口是指中高职课程的接口和高职和本科课程接口,通过两个课程接口打通人才培养通道,破除高职教育“天花板”;三个阶段分别是中职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设计体现各阶段目标的教学一体化课程;横纵一体就是指横向来说,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应有自己课程体系,在各自体系内实现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纵向就是指要阶梯式设计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一贯性,教学难易的递进性,尝试学分积累以及互换互认,避免课程重复或断层(见图1)。
图1 分阶段递进能力体系要求
3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3.1 调研职业需求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研确定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培养企业所需的施工及工程管理等技术人才。在明确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路线、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见表1)。
表1 建筑工程专业职业领域、就业岗位与职业资格分析
3.2 确定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本着统一协调、整体设计的原则,确定中职、高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见表2)。
表2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3 设计课程体系
基于螺旋形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基本结构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与递进性,使其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从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此,中职、高职、本科阶段课程设计要呈现出连续性,还要表现出层级递进性,每一层级要比上一层级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效益最大化,需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也就是课程设置尽量降低重复率,更多的培养学生。因此要注意在不同阶段专业方向上保持一致,保障更多的有效学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克服课程重叠(主要是中高职部分),建议以高职为核心,以高职阶段职业岗位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遵循 “中职是基础、高职是核心、本科是提升”的原则,以此来编制教学计划,实现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全面对接。
表3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在对专业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三阶段、三能力”课程体系。其中,中职教育属于筑基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教育,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技术;高职培养懂理论、懂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培养懂理论、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见表3)。
4 实施建议
4.1 完善保障机制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不是一家能够说了算的事情,也不是单凭一个院校或职业教育部门努力就能够成功的,它需要构建统一的教学保障以及质量监控机制。如果一个学校内能实现三阶段学习最好,如果不行,协议单位最好成立转向工作组,负责整个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监督与管控工作。比如专门设立质量监控小组,检查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材选定、教师选派以及学生升学等事宜。应以协议牵头单位为主,或协议单位轮流为主持单位,领导工作组对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把关。既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事实,积极稳妥地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改进。比如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培养反馈,学生座谈,学风建设,随机听课等等,为三阶段职业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4.2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全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设计,我们能够发现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不是简单的课程相加,而是不同教育层次的调试匹配。因此,在衔接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各参与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教师交流、师资共建、共同培养的机制。倡导教师教学团队互相沟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网络式教学资源,开放式学习,坚持资源共享,实现教学及实训教学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
[1]王根虎,杨恩福.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运行机制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7(3):47-50.
[2]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2-13.
[3]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6-60.